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方言作为前景化的语言,在鲁迅小说《离婚》中起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社会地位以及展示地域风情等重要功能。本文统计出该小说原文本中的主要绍兴方言共73条,将其划分为人名与称呼语、詈言、风俗和地方特有表达用语共4类。基于阿克西拉的有关文化专有项的11种翻译策略分类法,具体对比分析了王际真、杨宪益夫妇、莱尔和蓝诗玲所译的4个英译本采取的翻译策略,认为对于方言翻译策略的选择,要以最大限度地准确再现原文的前景化效果为前提。

  • 标签: 《离婚》 方言 前景化 英译策略
  • 简介:鲁迅翻译研究分成翻译思想与思想翻译两个维度。翻译思想体现在对翻译的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的研究,以'真善美'为特质,以'立人'、'救人'、'新人'为目标。思想翻译迄今鲜有提及,形成了对鲁迅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从国民性、现实性与艺术性层面对思想翻译加以探析。

  • 标签: 鲁迅 翻译思想 思想翻译
  • 简介:1923年11月20日,纳丁·戈迪默(NadineGordimer)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矿城斯普林斯镇。父亲是立陶宛的犹太移民,母亲是英国人。戈迪默先在特兰士瓦受教育,后来在约翰内斯堡的威特瓦特斯兰德大学就读。她未曾在南非以外长期居住,但在非洲、欧洲和北美洲有过广泛的旅游,而且许多次以演讲者的身份出现在国外,尤其是美国。

  • 标签: 纳丁·戈迪默 广泛 兰德 创作 身份 约翰内斯堡
  • 简介:鲁迅先生的旧体诗《自题小像》里有许多中外典故,这些典故本身充满了隐喻和象征,具有多元阐释性。目前对其译本的批评还是停留在对语义因素的考察上,缺乏从交际层面对交际认知语境的研究,所做的评析难免有失偏颇。本文试图运用关联翻译理论标准,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自题小像》中典故的五种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探索通过认知语境来寻找翻译最佳关联性的途径。以期为具有多元阐释性文本的翻译批评提供参照。

  • 标签: 典故 关联翻译理论 翻译批评
  • 简介:近年来,英国女作家安东尼娅·苏珊·拜厄特(AntoniaSusanByatt)的创作在英语国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她的第五部小说《拥有》(Possession)于1990年获得英国最权威的小说奖“布克奖”(TheBookerPrize),同年,又夺得爱尔兰”国际小说奖”(IrishTimes-AerlingusInternationalFictionPrize),可以说,她的创作生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 标签: 当代女作家 拜厄特 A.S 文学批评家 布克奖 莫蒂
  • 简介:美国现代戏剧奠基人、诺贝尔文学奖金荣膺者尤金·奥尼尔(1888-1953)一生勇于探索,独辟蹊径,孜孜不倦地笔耕.从多角度对人生真谛进行了深入探索。他的50余部剧作几乎全是悲剧,其题材之新颖,内容涉及领域之广阔,主题哲理寓意之深邃,艺术风格之璀璨多彩,在美国戏剧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的卓著的成就为美国戏剧赢得了国际声誉,使其跻身世界剧坛。

  • 标签: 尤金·奥尼尔 人生真谛 现代戏剧 戏剧创作 学思 诺贝尔文学奖
  • 简介:在丁尼生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死亡是他的诗歌中不懈探索的主题之一。他姥貌似不一致、有时甚至前后矛盾的死亡主题的嬗变轨迹,提示了主题嬗变和矛盾背后的原因以及其诗歌创作的原动力。诗人痛失密友的个人遭际和维多利亚朝代的社会、宗教和煺神扭转是他合作的原动力,并造成了他在悲观和乐观、怀疑和信仰之间的挣扎,从而导致了他的死亡主题的多变和矛盾。

  • 标签: 丁尼生 死亡主题 诗歌创作 创作动力
  • 简介:董秋斯主张翻译是一门科学,并先于外国学者霍姆斯(1972)在国内最先提出建立翻译学的问题。本文旨在梳理他的主要的翻译观点并以他的译作《大卫·科波菲尔》为例,说明他的翻译思想对其翻译实践的影响。

  • 标签: 董秋斯 翻译科学 翻译思想 翻译批评 “再创作者”
  • 简介: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和郑振铎以翻译和创作为焦点发生了论争,论争涉及对翻译和创作的不同比喻、翻译之功用、翻译中的创造性以及翻译的地位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上那场论争,同时也对争取翻译的合理地位,改变"译不如作"的固有认识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翻译 论争 创作 功用 地位
  • 简介: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受到几代汉语读者的宝爱。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不是诗词,而在诗意的表达上,创作了胜似诗剧形式翻译莎作的译作。朱生豪的译文押韵的地方较多,句式整齐,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对称、对比的形式,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整齐美的特点,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他的译文在准确的基础上符合汉语读者对诗歌和戏曲的审美欣赏习惯。他翻译莎剧的成功是与他具有较高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和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分不开的。

  • 标签: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 诗词创作 译文
  • 简介:加拿大立国近一百五十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主流社会对待原住民的态度也逐步发生着变化——政府的归化政策已逐渐被尊重和保护包括原住民的所有族群的多元文化政策所取代;而原住民自身也日渐觉醒并通过文学创作探寻和重新确立自己一度被抹杀或边缘化了的族群身份。与此同时,原住民文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多元文化、民族和谐等当代进步理念在加拿大社会的全面普及。本文拟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从主流社会的白人文学作品和原住民自身的文学创作这两方面来探讨和阐述上述的互动性社会进步。对“联邦诗人”司各特其人其作评价的变化提供了第一方面的范例。司各特创作了不少同情和赞美印第安人的诗歌,为此他长期受到普遍的赞誉;但在后殖民批评的重新审视下,其诗歌中流露的殖民主义思维却受到当代文学批评界和普通加拿大人的诟病。至于第二个方面,本文选取了两部获奖作品——印第安剧作家海威的《保留地的姐妹》和完全由因纽特人白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冰原快跑人》——为例,以此揭示原住民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维护本民族文化身份、弘扬本民族传统的努力。

  • 标签: 加拿大社会 后殖民主义批评 原住民文学 族群身份 互动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