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强调了重音在翻译中的转换功能,尤其是当音位规则可能对翻译产生影响时。卡特福德提出的翻译转换原始模型只考虑了音段语言元素,而忽略了作为超音段语言元素的重音。这意味着必须对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分类加以发展,以提高其适用性,特别是当源语文本中的音位元素可能对目标文本中的语法和词汇项目产生影响时。本研究认为应该通过加入重音元素对卡特福德原始翻译转换模型加以修订。本研究进一步强调了重音的各个维度及其在1:3语性文本和戏剧的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转换 重音 超音段语言元素 音段语言元素 子系统
  • 简介:以往的符号学及相关研究以语言文字为参考点,将人类用以载意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但是,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分类与互动不足以覆盖翻译广义范畴的所有符号转换类型,故而有必要以物质介质为参考点,将人类表意符号分为依存于外部物质介质的有形符号和依存于大脑内部介质的无形符号。这两类符号之间存在的三种转换(即有形符号转换为有形符号、有形符号转换为无形符号,以及无形符号转换为有形符号),构成了翻译符号学有关符号活动范畴与类别、符指过程等领域的思想基础,既可丰富符号学有关符号类型划分的相关思考,还可拓展人类交际过程和文本阐释研究的视角,更可以为翻译学有关翻译类型、翻译过程、译者思维与心理、机器翻译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启示。

  • 标签: 翻译符号学 有形符号 无形符号 符号分类与转换
  • 简介: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借助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彼此间对话畅通无阻,其中汉英双语方式的互动更为频繁,汉英语码转换更是一大特点。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框架,选用微信聊天记录为语料,研究会话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同时,还探析男女性别在使用语码转换功能上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为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丰富了社会语言学中语码转换的实证研究。

  • 标签: 社会语言学 汉英 语码转换 微信聊天 社会功能
  • 简介:笔者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结合意象图式对“have+-en”构义进行剖析,指出:“have+-en”构兼具状态现在时、习惯性现在时、瞬间现在时、结果义、存在义以及持续义六大语义特征。该构在表达持续义时,中心动词须为持续动词,其他情况下也可为非持续动词。“have+-en”构存在具体例示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进行结果义、存在义与持续义间的转换。结果义与瞬间现在时、存在义与习惯性现在时、持续义与状态现在时的结合分别为建构该构的意象图式提供了基础。“have+-en”构的意象图式刻画加深了该语法构的理解并对教学有一定启示。

  • 标签: “have+-en”构式 意象图式 构式义 现时关联
  • 简介: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一背景理论,拟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隐现构和汉语隐现构中的消失类动词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英语使用者注重通过隐现类构中的消失类动词来表达某已存在的实体从存在到消失的过程,而汉语使用者则更加注重通过消失类动词来表示从某一时/空框架中移出,并已处于另外一未知时/空框架内的实体,即,实体移出的结果,而非移出的过程。正是英语和汉语使用者对这两类构不同的认知过程导致了这两种构中消失类动词在使用上的不同。

  • 标签: TtFG构式 GtF构式 消失类动词 认知过程
  • 简介:本研究在基于使用的语言学视角下,探讨了齐普夫频率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VP-NPAP构的作用。被试为低中水平的初中三年级学生,他们被随机分派到顺序齐普夫频率组、随机齐普夫频率组,均等频率组和对照组。被试共学习20个目标构并参加构测试任务。测试包括非限时语法判断任务和限时语法判断任务。限时语法判断结果显示:相对于其它频率,顺序齐普夫频率在短期内更能显著促进学习者对目标构隐性知识的习得。非限时语法判断结果显示:三类频率对目标构显性知识的习得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接受顺序齐普夫频率的被试能显著抑制目标构的错误泛化。

  • 标签: 齐普夫频率 英语VP-NP-AP构式 显性/隐性知识 中国英语学习者
  • 简介:本文旨在探索项目教学法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实施的可行性。在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进行的实验结果显示,项目教学法有利于避免传统课堂上“重讲轻练”的毛病,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以下因素:(1)学校对信息化教学的硬软件投人;(2)学院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推进;(3)教师对驱动环节的成熟掌控以及对学生小组成员合作方式的有效指导;(4)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标签: 项目式教学法 地方本科院校 英美文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