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我们在阅读英国古典文学原著或评论,特别是涉及18、19世纪的作品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个词:bluestocking(女才子、女学者)。这个词到底和“蓝袜子”有没有关系呢?18世纪中期,英国知名人士伊丽莎白·蒙塔古夫人(Mrs.ElizabethMontagu,1720-1800)组织了一些上流社会的妇女,特别是女文人及女文学爱好者,不定期地在自己家中聚会。她们一反以往妇女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只在家中打牌的通常做法,聚在一起,主要讨论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

  • 标签: 女学者 文学原著 bluestocking 蒙塔古 文学爱好者 加里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由四川外语学院王鲁男教授主编,张法、王寅、廖七一、冯亚琳等16位教授共同编著的《外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年已由重庆出版社隆重推出。该书引人注目之处在于明确提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要做怎样的努力和思考才能使自己更适应新历史条件下中国现代化需要和学术现代化需要。

  • 标签: 四川 外语 学院 学者 理论对比 英语
  • 简介: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桥梁作用。研究来华留学生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能引导留学生更快适应中国学习环境,更好地学习汉语,从而接受和传播中国文化。该文选取兰州市两所高校的30名留学生对研究对象,考察了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身份变化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留学生经历了生产性、附加性、分裂性、削减性变化以及零变化。其中生产性变化得分最高,消减性变化最低。留学生性别、年龄对文化认同变化没有显著影响。是否华裔对他们的文化认同变化有影响,但是影响不那么显著。汉语水平对文化认同的变化的分裂性变化有显著性影响。来华时长对消减性变化有显著性影响,汉语学习时长对生产性变化有显著性影响。

  • 标签: 留学生 文化身份认同 弘扬中国文化 促进汉语学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商务英语专业是英语和商科复合而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一方面被归为英语专业大类,另一方面涵盖大量的商科课程,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在身份认同方面可能存在独特之处.针对319名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尽管同时涉及两个学科,该专业的学生并不简单地将自己视为英语专业或商科专业的学生,也较少出现学界担心的身份认同缺失现象,而是形成了较强的独立身份认同。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未来的发展导向不应该只是英语和商科课程的叠加,而是促进两个学科的有机融合,挖掘核心内涵。

  • 标签: 商务英语 复合型专业 身份认同
  • 简介:在教授低龄学习者英语时,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语言的教学。我们要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爱。通过精心挑选评估工具,希望我们能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 标签: LEARNER MOTIVATION PARENTS young ATTITUDE TEXTBOOK
  • 简介:在《望岩》中,伍慧明向读者披露了1956年到1965年间,麦卡锡政权在极端反共的政策下对华裔美国人实施的"坦白计划"。作为"契纸儿子",杰克成了既不能做自己、又不甘心一辈子作别人的"幽灵"。本文从德里达幽灵学的角度入手并结合聂珍钊的文学伦理学批评,通过杰克的在场方式、伦理选择和构建的华裔美国人身份,剖析其幽灵身份的苦痛。透过幽灵身份的焦虑与困惑,本文认为,种族主义是华裔美国人无法言说的精神创伤,是华裔美国人"幽灵"身份的根源。

  • 标签: 伍慧明 《望岩》 “坦白运动” “幽灵”身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基于四名中国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对自身科研经历的叙述,本文探讨他们的研究者身份认同的动态建构以及促进和阻碍其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研究发现这些英语教师职业生涯中研究经历可以划分为“起始”、“停滞/发展”和“挣扎”三个主要阶段,他们的研究者身份建构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从环境因素来看,硕士和博士等课程学习环境充满了促进研究者身份建构的因素,而大学工作环境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则对研究者身份建构起到了阻碍作用。就个人因素而言,动机、学术发表、学术资历和与研究者的社会网络(交流)对研究者身份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建议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提高研究者身份认同意识、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寻求发展机会,而政府和高校则应该通过改革现行的教育和晋升体制为教师的科研投入提供支持。

  • 标签: 研究者身份认同 教师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教师 叙事 社会-机构环境
  • 简介:本研究旨在编制我国外语教师身份认同量表以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文献综述并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形成了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理论结构模型,经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正并检验了具有良好信度(Cronbachα=.920)和效度(KMO=.828)的外语教师身份认同量表。量表由职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和处境身份认同四维度和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英语教学信念、英语语言水平、工作投入、职业行为倾向、组织支持感和外语教学改革八因子构成。

  • 标签: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结构 因子分析
  • 简介:属下的“发声”问题是后殖民领域颇具争议的问题。在《磨亮的锄头》中,男性属下建构自身主体身份的过程,是在“白色神话”驱使下,对殖民主义压迫机制的复制,因而延续了殖民权力的不平等关系。小说中克里奥尔白人男性属下贝尔菲尔斯、威尔伯福斯,黑人男性属下萨根特的身份建构策略,实际上是父权意识、殖民地精英意识与帝国主义意识的共谋,加速了属下的“消声”。

  • 标签: 《磨亮的锄头》 男性属下 “白色神话” 身份建构
  • 简介: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Munro),在刘意青教授看来,加拿大的首个诺贝尔文学奖给了门罗是众望所归,门罗之所以获奖显然因为她那现实主义的、充满加拿大本土风情和人文关怀的作品比政治含义为主、将后现代技巧玩弄于股掌之中的作品更能得到诺奖评委们青睐。刘教授觉得,以后现代手法示人的阿特伍德,凭借其几乎每年发表一部小说的速度和优秀作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迟早也会获诺贝尔文学奖。刘教授担忧,在目前世界和中国这样一个追逐功利、只在意经济效益的大环境下,文学整体会逐渐失声,更不要说边缘文学了。如果不及时关注,恐怕加拿大研究和文学教学在中国会继续衰落,并接近无声无息。她呼吁,在目前世界的多元环境中,我们还是应该大力扶持边缘国家文学。

  • 标签: 刘意青教授 爱丽丝·门罗 加拿大文学 边缘文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日裔美籍作家内田淑子在小说《照片新娘》以日本移民女性的角度阐释美国生活的共同经验。该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主人公Hana作为少数族裔诉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该文意在指出少数族裔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第三空间"寻找自己的文化定位,构建自己的身份

  • 标签: 日裔美国人 第三空间 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