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明代张自烈所著《正字》,上承《字汇》下启《康熙字典》,在文字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对《正字》的研究主要有版本的源流考述、作者考、内容研究、与其他大型字书对比研究。

  • 标签: 正字通 研究述评 研究前景
  • 简介:1909年秋,我的老师本汉先生(1889-1978)在乌普隆拉大学锋得了日尔曼旗号语、斯拉文尼亚语和希腊语的学士学位之后,到圣彼得堡大学学了两个月汉话,翌年2月他乘船前往上海。

  • 标签: 高本汉 汉学 汉语文化 中国文化
  • 简介:世久,男,山东安丘人,1950年2月出生。幼承家教,习书作画,其后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笔耕墨耘。已发表论文20会篇,格言20多条,国画作品一百多幅。事迹、论文、国画作品八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华名人格言》、《共和国娇子》、《艺术大师与传世名作》、《雄踞中国艺坛的书画家》、《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大师》等五十多部典集。

  • 标签: 中国国画 《中国大百科全书》 发表论文 国画作品 艺术大师 1950年
  • 简介:文章考察发现,南宋《会稽志》和《宾退录》中均明确记载“判为(曰)倅”,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倅”表示“判”义的语言事实,历代职官辞典及类书中也记载“倅”为“判”之别名,但现代通行的权威辞书却没有收录“倅”之“判”义这一义项。基于此,文章建议权威辞书能够根据史实订补“倅”之“判”义,以使“倅”之义项更加全面、读者理解文献更加准确。

  • 标签: 通判 辞书释义
  • 简介:副词“也”的基本作用是建立在主体认知对比的基础上,其语用表述的核心结构为“也”+动词或形容词性成分,,语义特征表现为“[+单比]、[+类同]”或“[+比]、[+类同]”。单比的句模为“甲(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1/AP1,乙也(不)VPE/AP2;甲也(不)VP1/AP1,也VP2/AP2”,句法规约是后项对前项的复制和语义顺延;比的句模为“……,NP也VP/AP;SP,NP也VP/AP”,接受零前提或表示周遍、强调、时段和频次等构式的规约。语用上单比侧重句内语境,比侧重句外语境,语力后者强于前者。

  • 标签: “也” 单比 通比 句模 语用
  • 简介:“五四”运动以后,我国传统的讲究格律的诗体包括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一般通称为“旧体诗”。这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与“古诗”或“古体诗”相对而言,当时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这种诗体在字数、句数、声调(平仄)、押韵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律诗则称长律或排律。古体诗一般不

  • 标签: 旧体诗 平仄格式 古体诗 近体诗 七言律诗 七言绝句
  • 简介:张国艳著《居延汉简虚词释》于2012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将居延汉简中出现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叹词以词条的形式逐一进行排列,从共时分布层面整体把握,细致展示了居延汉简虚词的个体特点。同时,采用词条后加案语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以居延汉简虚词为原点,分55个专题,分别系联、讨论了特点突出和历时发展脉络清晰的虚词或相关虚词组,明确揭示了它们的源流及历史地位。书后还附录有“居延汉简虚词分类分布情况表”及“居延汉简论著目录(1930-2009年)”。

  • 标签: 居延汉简 虚词 出版 通释 2009年 中华书局
  • 简介:生活中.人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人发财了.便财大气粗起来:有人升官了,便权大气粗起来.于是昔日的穷朋友渐渐与其疏远,不再随和地相处,不再“竹简倒豆子”地畅谈。人际关系因此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 标签: 地位 交际方法 人际关系 沟通方法
  • 简介:宋词用韵中的上去押韵段是证明宋代浊上变去现象的重要材料。宋词人韵的117个全浊上声字中,114字兼押上去声,说明宋代浊上变去正在进行中。

  • 标签: 宋词 用韵 七去通押 浊上变去
  • 简介:“我叫吴文仲,口天吴、文化的文,我在家排行老二,所以是伯仲的仲。”一口流利的汉语、地道的“中国式”自我介绍,让人很难想到这是出自黑皮肤、大眼睛、一头细软小卷发的尼日利亚小伙子之口。2013年,在尼日利亚学习了一年多中文的吴文仲,带着中文老师为自己起的名字,来到河北师范大学留学。经过为期四年的汉语教育学习,他有了回国后做一名汉语教师的梦想。

  • 标签: 汉语教育 海外市场 新闻动态 文化交流
  • 简介:“搭桥”原本是医学术语,在指导高中学生撰写新材料作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开头、点题句和结尾等入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自然地“搭桥”,让作文变得更贴合材料,进而随心所欲地写出精彩篇章。

  • 标签: 高中语文 新材料作文 搭桥
  • 简介:从《白虎》声训的语音材料入手,对其古音进行考证,从而对《白虎》声训所反映的当时的古音现象做些简单总结,考察东汉时期语音现象的某些特点,为他人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 标签: 《白虎通》 声训 语音现象
  • 简介: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鉴于此,笔者认为要积极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从丰富体验深度、强化体验效益、搭建体验通道和渗透体验方法等方面着手,使学生形成表达自我心灵感受与体验的意识,从而引领学生走出耗低效的泥潭。

  • 标签: 关注生活 深入参与 情境创设 激发情感 强化体验
  • 简介:山西晋语中舌面元音的舌尖化现象分布普遍,类型多样。舌尖化对方言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韵母的链移变化和声母的舌尖化,该音变的动因——元音高化还对见系一等字增生[i]介音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舌面高元音 舌尖化 元音高化
  • 简介:本汉(KlasBernhardTohannesKarlgren),1889年10月5日生于瑞典延雪平,1978年10月26日逝世。他1910年来到中国,用了两年的时间学习汉语并调查各地汉语方言,后师从于法国汉学家沙畹。1918-1938年任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1939~1959年任瑞典远东博物馆馆长及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

  • 标签: 高本汉 大学教授 斯德哥尔摩 汉语方言 学习汉语 瑞典
  • 简介:<正>一、汉语与民族思维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下来,人的认识才能推进。各民族思维习惯不同,必然深刻影响与之相应的语言形式。从语言本身也可以直接探讨民族思维的特点。汉语所体现的汉民族思维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整体性、辩证性、具象性。

  • 标签: 文化通约 汉语句子 汉民族语言 散论 西方语言 印欧语
  • 简介:六月是离别的季节,那些曾漂洋过海来中国求学的留学生们,也将启程回国,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来自尼日利亚的“中国”波西娅,这个会唱“贵妃醉酒”的姑娘即将从东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回国当医生,波西娅来中国已有21年,曾拿下汉语桥大赛季军,不但普通话说得溜,南京话都会侃上好几句。东大丁家桥校区的花园,穿着一身红黄相间的民族服装的波西娅正在练嗓子,这位91年出生的姑娘,一岁就跟着父母来到北京生活。父母为她选择了普通学校小学的国际班上学,虽说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不过说的都是普通话,看的汉语书:“小学、初中我都是学中文啊。像朋友之间虽然不是中国人,但是我们之间都会说中国话。我以前写作文,小学时候还获过奖呢,我说的中文比英文还好呢。”

  • 标签: 高校 高等教育 华文教育 中华文化 办学水平
  • 简介:本文运用汉译佛经和传统文献的语料,考释了“录”和“赐”两条词语。通过考释,本文试图说明如果把汉译佛经与传统文献结合起来研究,会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产生更为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汉语词汇史 词语 考释
  • 简介: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识教育也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大学识教育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中国的素质教育倡导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倡导道德人格培养与知识文化教育的统一;倡导技能技艺培养与审美艺术教育相协调;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这与识教育的目标完全一致。

  • 标签: 通识教育 大学理念 写作课程 道德人格培养 体系 审美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