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一阵秋风秋雨过后,桂花香。我每天来回于家校之间,有三条几乎平行的线路可选:南路和北路都是大马路,中间呢.是在社区之间居民楼之间穿行的便路。每年桂花开的时候,我就在这条“中间路线”穿行,一路闻着桂花香前行。楼层和楼层间的绿化带。树木葱茏,有点遮天蔽日的感觉,好多就是桂花树啊,

  • 标签: 桂花 中间路线 居民楼 绿化带 楼层
  • 简介: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跨世纪文丛"之一的中有这样一个句子:①一条粗如镢把的长蛇正在洞外的石砭上吸将起一只金毛松鼠.这个句子念不通.因为汉语中没有用语气词""给表"正在进行时"的动词性谓语句刹句的用法.例如不说:

  • 标签: “……正在……了” 汉语 动词性谓语句 刹句 语法
  • 简介:我家位于雪峰山下,毗邻蓼河水畔的古镇高沙。世代隶耕,祖父和父亲都是远近有名的田把式。每每说起我们没见过面的祖父,父亲沟坎般的皱纹里总是溢满荣耀和自豪:“你祖父六十多岁了一天还能耕两斗田!”集体化时期,父亲还把屋前茅埔垄里的田叫成“你祖父那块秧田”,为此,他挨过不少批。

  • 标签: 祖父 世代 父亲 雪峰山 集体化时期 土地补偿
  • 简介:<正>§0.下面所举的都是属于“VA”述补结构的实例(格式中的V代表动词,A代表形容词,“”是虚字,下同):(1)凉干了(2)挖浅(3)挖深但是,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相同。例(1)表示(a)某种结果的实现;例(2)表示(b)某种预期结果的偏离;例(3)则有时表示(a)义,例如:(4)你要我挖的坑儿我已经挖深

  • 标签: “VA了”述补结构 形容词 制约作用 语义指向 语义分析 预期结果
  • 简介:有一天,格林斯潘去见上帝,一脸忧郁。上帝慈祥地笑了:“艾伦,不要悲伤,天堂很需要你,这里的收支不平衡很久了……”

  • 标签: 上帝 格林斯潘 不平衡 悲伤
  • 简介:有同行向我介绍,说某老师课上得如何好,人如何聪明、敬业,夸奖多,印象也深。有一次应邀到那所学校培训,和老师们见面,在会上认识那位老师。他的话并不多,但他对校长说的一句话令我惊讶。他说:“我们一定拼命,把这一届拿下来,让领导放心!”

  • 标签: 老师 学校 校长
  • 简介:<正>本文讨论“单音动词+”(简称为“动+”)在下列结构中是否充当句法成分:改了就好|想走了|学会了|约他谈了|坐车跑了|坐了去|说完就走了和“”有关的单音动词有四种类型,即a.动词可以单说,“动+”也可以单说,例如:说,看,洗,办,罚。b.动词不能单说,“动+”却可以单说,例如:伤,病,完,死,忘。c.动词可以单说,“动+”不能单说, 例如:爱,恨,在,是,敢。d.动词不能单说,“动+”也不能单说,

  • 标签: 单音动词 句法成分 曹禹 “了” 连谓式 兼语式
  • 简介:有些动词是不具备受程度副词修饰这一词汇性质的非程度动词,但在句子——篇章中可出现在日常口语对话“太V”格式的答问句或少数非答问句中。这种非程度动词的“太V”格式可划分为意愿类和非意愿类两种类型。相应的,非程度动词可划分为可“太”动词和不可“太”动词,可“太”动词又可再划分为意愿类可“太”动词和非意愿类可“太”动词。非程度动词在句子——篇章中可受程度副词修饰,说明词在句子——篇章层面的语法性质与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有时并不一致。

  • 标签: 动词 篇章 分类
  • 简介:<正>语气词“”、“呢”有表示句子的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的作用,这是语言学家们一致公认的。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又指出语气词“”有成句的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语法学界的赞同。语气词“”、“呢”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表意的作用。

  • 标签: 语气词 “了” “呢” 表意作用 句子 鲁迅
  • 简介: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年份,如:1822年.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设计出第一台差分机;1965年,第一封电子邮件问世;1982年,计算机病毒首次出现。但说到纪念后者,人们则是一种别样的心情。25年前,匹兹堡的一名高中生编写了一个恶作剧程序,通过软盘在苹果机的操作系统中传播。并显示一首歪诗。这个名为“ElkCloner”的病毒被看成是计算机领域的第一个病毒。

  • 标签: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领域 科学领域 电子邮件 操作系统 查尔斯
  • 简介:<正>0.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动态助词“”是个突出的难点。这首先是因为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它究竟表达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尚有争论。本文想就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

  • 标签: 动态助词 语法意义 语义特征 动词 支点 时间量
  • 简介:<正>“V在N”格式指“动词+在++表处所的名词性词语”的格式。《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早就指出了“V在N”的现象。所举的例子是:吃完饭,他躺在炕上。(老舍)她本人可是埋在城外。(老舍)《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所举的例子,V是单音节动词。翻看这两年的作品,“V(单音)在N”的现象越来越多,不胜枚举。略举几例:[A组]①她倒在司机的怀里。(郑万隆《等》,《花城》1981年5期146页。)②他跑到一家机床厂去做了学徒工,就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张廷竹《五十四号墙门》,《芙蓉》1983年2期27页)③姜守本站起身,将苕帚往司机座后面的角落里一扔,稳稳实实坐在上面。(郭建华《姜守本进城》,《小说月报》1983年3期56页。)[B组]④划了几根火柴也没划出火来,火全闷在他的心头。(张廷竹《五十四号墙门》,《芙蓉》1983年2期25页。)⑤弹弓,尖石块和几个灌满了臭柏油的瓶子都藏在他们

  • 标签: 双音节动词 单音节动词 郑万隆 《芙蓉》 现代汉语语法 B组
  • 简介:已有关于句末“”篇章功能的分析框架仍未能很好地解释叙事篇章的用例。本文基于叙事小说语料库展开定量考察,通过观测句末“”前后微观语境的变化,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研究发现:(1)旬末“”体现注视点类型转向,偏向于出现在转向的中间位置;(2)句末“”很可能参与篇章的组构调控(人物塑造方式切换、视线流向调控);(3)注视点转向是句末“”主观性的一个侧面,可以兼容以往观点,更好显示时体篇章用法和语义功能的平行。

  • 标签: 句末“了” 注视点转向 主观性 功能平行
  • 简介:句子格式‘别Ⅴ1”可以表示“否定去除某客体”、“否定主体或客体出现某种状态”和“否定发生某件事”的三个意义,表示这三个不同的意义时“别Ⅴ1”中的动词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断“别Ⅴ1”在什么条件下表示什么意义。

  • 标签: 动词 语义特征 歧义指数
  • 简介:句尾语气词""(简称"2")的隐现问题历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出发,重新考察"2"的隐现规律。结果发现,致使其隐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法转喻"规则制约下"2"已被其他相关语法成分有效转指。通过语料统计分析,证明"2"的隐现频率与转指成分的显著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 标签: “了” 隐现 认知 转喻 转指 显著度
  • 简介:"前置受事+VA"兼有两种语法义:一种表示"结果实现义",属于"动作事件概念结构";另一种表示"结果偏离义",属于"评价性概念结构"。特定的构式义投射到句法层面形成特定的句法结构。本文用"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重新审视"前置受事+VA"格式的语义配置和语义特征。

  • 标签: 受事前置 构式 构式-语块分析法
  • 简介: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第一,“S+T+没(有)+V+(O)+”句式中时量成分为什么一定要放在动词之前?第二,这种句式为什么没有相应的肯定句?第三,为什么在这种句式中“没(有)”和“”可以共现?文章认为,否定有两种:一种是对量的否定,一种是对质的否定。时问词语前置,主要是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否定。正因为时量词语的前置,使得句子的语序变成了有标记的、句子的否定也变成了有标记的否定,因此没有相应的肯定形式;也正因为时量词语的前置,使得“没(有)”与“”变成了非直接成分,因此可以在一个句子中共现。

  • 标签: 时量词语 量的否定 质的否定 主观长时量
  • 简介:连动式中“、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李铁根本文考察连动式中“、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情况及其时态功能①。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二项连动式。“V1”代表前项动词语,“V2”代表后项动词语。一、“”、“着”、“过”的单用1.1“V1”中的“、着、过”“V...

  • 标签: “着” 连动式 “了” 述宾短语 “过” 述补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