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汉语名、、形三大词类的兼类问题是语法学界和计算语言学中历来存在争议的焦点问题。根据词类划分的目的和标准,特别是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的特点和需要,本文提出了鉴别兼类词的种方法:并列类推法和同境类推法,并对这种方法的操作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展示

  • 标签: 兼类词 形动兼类 词类划分 并列关系 自然语言处理 语法研究
  • 简介:喻是汉语中曾经非常盛行的一种修辞现象,从语义角度它应该分成类。在现代汉语中,喻的使用是比较少的。

  • 标签: 现代汉语 语义 修辞现象 角度
  • 简介: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句中的分布不相同,这与补语的语义指向有关.根据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句中的分布差异,可把结式分成补语的语义指向为述语动作的施事、客体、辅体的三类.补语语义指向的不同,实际上是述语动词与相关体词性词语之间格关系的不同.

  • 标签: 动结式 把字句 重动句 语义指向
  • 简介:孤立地看,“人立”、“蛇行”、“蚕食”、“狼吞虎咽”、“龙盘虎踞”、“星罗棋布”、“土崩瓦解”、“蝇营狗苟”……都是名词和动词的组合。而名词置于动词之前往往用作主语,与动词构成主谓词组。但在古文献中,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放在实际上下文里,这些名词往往已经改变了通常作主语的功能.而用作状语。与动词构成状(状谓)词组。即名词修饰动词。这在古文献中屡见不鲜,不属临时的活用,而是屡见的常用,所以一般不宜归人词类活用。不过,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这种名词修饰动词的用法比较特殊。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名组合”。

  • 标签: 名动 词类活用 土崩瓦解 语言环境 现代汉语 用法比较
  • 简介:本文讨论的是'、补、宾'句式,即述语后共补语和宾语结构.其不同于前人的方法是,以宾语为视点,联系它同动词和补语的关系,首先归纳整理出六种结构模式,然后以补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为分类标准,分五节进行变换分析.通过各种结构模式之间的变换,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分析,力图探求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转化规律,以便从理论上解决汉语句法灵活性和规律性的对立统一问题.

  • 标签: 动补宾句式 变换 语义指向 语用
  • 简介:本文按照复杂度将话题链分为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话题链在成人、儿童语篇中表现不同。单一型在低难度儿童语篇中占绝对优势,而种属型、主次型主要出现在高难度成人叙事语篇中。链中小句延续量值、话题管辖功能、话题辖域也在不同难度等级语篇中具有区分度。小句时间排列维度是低难度语篇的显著特征;小句前后景设置也是评判难度等级的标志。由于话题链、小句排列模式在儿童、成人不同难度等级语篇中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成为评判语篇难度级差的重要参数

  • 标签: 话题链类型 评述小句延续 小句排列 叙事语体 难度级差
  • 简介:文章认为,平遥方言的“”可以作表示时间意义的助词,其所在句子可以表述未然事态、惯常性事态和已然事态。“”所在小句的背景化是其演变为时间助词的主要原因。“嗓”表示时间时与“”在语义功能和分布上存在不同。“嗓”由时间助词演变为表示假设的语气助词,并进一步演化为话题标记。与假设助词“唠”不同的是,“嗓”具有表达虚拟语气的功能。平遥方言中“唠”和“嗓”的语义演变具有类型学意义,进一步印证了“时间义→假设义→话题标记”这一具有共性意义的语义演变路径。

  • 标签: 平遥方言 “动” “动唠” “嗓” 语义功能:语义演变
  • 简介:“宾补争”表现为宾语能否位于动词之后与宾语和补语哪个更靠近动词这种情况:“宾补争”的实质是焦点的竞争,依据汉语“焦点居尾”原则,谁能成为焦点,谁的位置就居后。这从侧面反映出汉语句法结构“形式-功能对应”的本质特征。

  • 标签: 宾补争动 焦点居尾 “形式-功能”对应
  • 简介:散文的灵魂是情感,是真情实感。记人叙事、状物写景,要做到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景物著我之色彩,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一向认为,没有情感的散文是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是不会流传久远的。散文缘情,真情流露的散文,即使轻弱幽微,也会如兰花般沁人心脾,泉水般使人啜饮,音乐般动人心弦。

  • 标签: 散文 情感 情景交融 灵魂 感染力 生命力
  • 简介:“这碗面吃了我一身汗”“这些酒喝醉了他”“这场比赛看得观众们兴高采烈”类句子是双重使句,特点是包含双重使:(1)主动词和后面的补语谓词之间有使关系;(2)主动词又发生使化。(2)以(1)为基础,再加上汉语动词使化的一般限制,可解释这三类句子的构成限制和构成动因。双重使句是汉语中补偿单动词使化限制的一种机制,体现了汉语连型语言特征对使表达的影响。

  • 标签: 双重使动句 使动化 作格动词 原因事件 结果事件
  • 简介: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陈昌来"上、下、进、出、起来、下去、上来、出去"等二十多个趋向动词用在句中主要动词之后时,语法学界对它们的性质、意义及功能的认识很不一致,有时同一学者在不同著作或同一著作中看法也有出入。这些差异,既体现了人们对这类语言单位研究...

  • 标签: 趋向动词 性质研究 《新著国语文法》 帮助动词 同一性 趋向意义
  • 简介:《金瓶梅》中的单双宾结构何洪峰0.1《金瓶梅)①中的双宾结构从动词角度分有类:一是单带双宾语,二是动词+“与”带双宾语。第2类双宾结构笔者已有专文讨论,在此不赘,本文只讨论第一种双宾结构。0.2为叙述方便,本文使用如下符号:V:动词:Vd、Vb...

  • 标签: 《金瓶梅》 双宾结构 语义关系 现代汉语 双宾语结构 西门庆
  • 简介:<正>“使、让、叫、令”等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类型:它既不表示任何心理活动,也不表示存在、能愿或趋向,又不表示明显的行为动作。它们词义模糊,使用范围固定,只在现代汉语的兼语短语或兼语句中充当第一述语,起着致使它们后面的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性的词或者短语具有某种动作或行为的作用,如:

  • 标签: 现代汉语 动作动词 兼语短语 兼语句 动作行为动词 使令
  • 简介:句属于致使句式,表达致使情境,其中致使范畴选择活动为致事。充当致事的活动可以是主动词所描述的活动,也可以跟主动词相关的动词所描述的活动,前者导致动词的重复,产生重句。重句中的"VO"是致事,具有名词性,充当句子的主语,也可被提升为话题。选择致事的致使范畴常常可以实现为"把",重句跟把字句可以构成句法聚合。当役事跟活动的受事等同时,役事会被删略,役事删略后的重句在接受性上有变异。

  • 标签: 重动句 把字句 致使情境 活动致事 役事
  • 简介:习题一已知:我已答应参加1500米的赛跑,而赛跑的枪声即将响起。求:我能跑完全程吗?解:∵对手如此strong。∵路程又如此漫长。∴我放弃了吧。老师批语:"comeon,加油。"重在参与,贵在拼搏,胜利有时属于失败者。订正:∵为了信守我的诺言,为了表现韧的精神,我没有理由放弃。∴我会努力拼搏,冲向终点。老师赞道:good!

  • 标签: 重在参与 努力拼搏 批语 路程 对手 微型小说
  • 简介:“二”(或“2”)和“”,本是极为简单的数目字,但在实际上应用中往往会搞错。以下例出自近期《羊城晚报》:

  • 标签: “两” “二” 《羊城晚报》 数目字
  • 简介:一天,孔子向东出游。途中看见个小孩在激烈地辩论,便停下来看个究竟。

  • 标签:
  • 简介:单字及其字组常常会有转义用法.文章通过对大语料库中穷尽收集的字组实例的考察发现,在字组中,动物义场单字及字组的引申主要取"像X一样"方式,而身体义场的则主要取"与X关系相同"方式.这一差异与身体义场单字独具[隶属]特征有关,此外也涉及[感知力]、[外部]等语义特征.认知上的隐喻规律可以解释和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义场单字及其字组的转义.

  • 标签: 词法 两字结构 义场 语义特征 隐喻 转义
  • 简介:论古代汉语的为双宾语赵伯义在古代汉语中,某些及物动词带宾语之后,能产生为意义,表示为宾语而施,与其宾语构成为关系,可以将其宾语称作为动宾语。如果一个及物动词既带为动宾语,同时又带支配宾语,就会出现双宾语结构。在这种双宾语结构中,为动宾语与支配...

  • 标签: 双宾语结构 支配宾语 古代汉语 为动关系 为动双宾语 及物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