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词义歧一直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难题之一,它的研究对包括机器翻译、信息检索、文本分类等众多研究领域都会有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阐述了词义歧的方法,以及各种歧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影响词义歧效果的因素,并给出了自己在词义歧方面的想法。

  • 标签: 词义消歧 自然语言处理 规则 统计
  • 简介:本文把愿动词分为可能A、必要、可能B、愿望、估价、许可等六个小类,考察各小类愿动词连用形成的各种格式:从线性序列上看,挨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愿结构的称为连续连用;被其他成分隔开而形成两个或更多能愿结构的称为间隔连用。证明根据语义场理论和分布特征给愿动词分出的小类的有序性,还说明各类组合对连用的愿动词的影响,制约愿动词的质(肯定、否定)的条件。

  • 标签: 能愿动词 邓小平 愿望动词 可能 有序性 动词连用形
  • 简介:本研究基于自建的专门自然语言语料库,甄别出新的量化名词短语的约束条件,并根据计算实现的需要,对Kunoetal.(1999)和杨春雷(2004)提出的约束条件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建立了一个面向量化名词短语语用解释歧的约束条件系统。研究表明该约束条件系统区分75%的量化名词短语的指代和非指代语用解释,根据语用解释的细类,点数和的分布显示出较高的集聚性特征。

  • 标签: 量化名词短语 语用解释 约束条件系统 消歧 篇章
  • 简介:义项是词义歧的研究对象,在歧研究中起基础性作用。从义项关系角度关照词义歧问题,既有词汇语义学层面的意义,又利于词义歧研究的深入。本文在现代汉语词义系统框架下研究多义词的义项关系、语义距离及其与歧正确率间的关系。统计发现,歧正确率与语义距离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多义词义项间存在跨义类、同义类和近义三种关系,它们在词义歧中的价值、策略、难度、评测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不同。

  • 标签: 词义消歧 义项关系 语义距离 相关性
  • 简介:“五四”以后汉语组织形态的一个深刻变化,就是欧化。王力《中国语法理论》曾列举出汉语欧化的种种表现,如主语和系词的增加,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的词尾增多,关联词语、代词、并行结构、补足语的频繁运用,句子结构复杂化等等。

  • 标签: 汉语欧化 文学语言 句子结构 组织形态 “五四” 语法理论
  • 简介:摘要可能补语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是由于句式语意复杂,而且在句法和语用上受限较多,因此给外国学生的学习和掌握造成了很大困难。据调查,可能补语是很多外国学习者认为最难掌握和准确运用的汉语语法之一。本文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可能补语的语法意义,并着重分析可能补语的性意义。

  • 标签: 可能补语 现代汉语 语法 能性意义
  • 简介:慈利方言里“得”的语法功能很丰富,可用作助词、助动词、语气词及构词成分。“得”字句可分为性和非性两类,文章只对慈利方言中以“得”为标记的性结构格式进行描写和分析,该方言谓词前的“得”可构成14种格式,谓词后的“得”可构成27种格式。

  • 标签: 慈利方言 能性结构 “得”字句
  • 简介:<正>曾经自信对语言操纵自如的人们,在现代语言学的反思浪潮中,似乎已有点把持不住了:在被语言划定了的世界中,我们如何言说才不只是重复?利奇早就指出过“语言中的反创造性趋向:‘行话化’”,“这类行话可能会使我们对那种人为的简单化和类别化习以为常”,“行话取代了独立的思考。”由此引出了“到底是我们在说语言还是语言在说我们”的争议,一些不想被语言所言说的人举起了“挣脱语法的桎梏”的大旗,有人甚至扬言要“扭断文法的脖子”,似乎非如此不足以解几千年被奴役之愤恨。此举到底能否成功呢?我们不妨从理论和事实上来讨论。先考察命题:挣脱语法的桎梏。其中包含了“语法=桎梏”的子命题,语法到底是桎梏,还是言语交流的坚实底座,只待我们仔细分析就能明白这个预设本身是个假命题。

  • 标签: 诗歌语言 行话 词类活用 合法句子 魔方 反语法
  • 简介:“哥吃的不是,是寂寞”所引爆的流行浪潮已经渐行渐远、淡入历史,可是它的修辞性质究竟如何,却仍然众说纷纭,作为一个修辞学研究者不禁为之汗颜。

  • 标签: 寂寞 修辞学 研究者
  • 简介:讨论修辞学对象,有三个问题特别值得重视。一是出发点,二是参照系,三是作业。先说第一点。讨论问题,总得有一个出发点,确定了某个点,就应该坚持下去,至少是在同一揣文章中,不能老是变来变去。

  • 标签: 参照系 作业 修辞学
  • 简介:中古汉语的全浊塞音(包括爆发音和塞擦音)声母一般认为是类似于英语法语那样不送气的常态带声(modalvoice)辅音。还有一种看法,高本汉构拟为"浊送气",黄笑山、麦耘认为到唐宋时代全浊类似于今天吴语那样的"清音浊流"或"气声化音"。本文在全新的发声态框架中,以亚洲南部各语系和南方汉语各方言的大量田野录音材料为基础,重新讨论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观点:一是古全浊实为听感浑浊的弛声(slackvoice),而不是听感清洌的常态带声;二、同样,次浊也是弛声;三、与此相关的是,古清音是"清冽嗓音"(clearvoice),它包括但不仅仅是"清声母"(voicelessOnset)。四是弛声消失(即"浊音清化")后低调变为送气清音,高调不送气。

  • 标签: 古全浊 弛声 清浊 平送仄不送 低送高不送
  • 简介: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清晰展现了元末至清末五百余年间北方话口语中性表达方式不断演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元末出现了句末附加语助词“有”的性述补结构,但这种结构很快消亡了。元明时期使用频率较高的“V得/不得(O)”式结构到了清代前期逐渐衰退,而“V得/不C(O)”式结构则在竞争中逐渐发展起来。此外,清代以来,汉语教科书中还出现了性述补结构与性助动词叠加使用的语言创新形式。而除了以上历时特征之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共时差异。

  • 标签: 朝鲜时代 汉语教科书 能性述补结构 汉语历史语法
  • 简介:读到《修辞学习》(90年第一期)上陈世俊《〈春蚕〉的语言艺术》一文,颇不以为然。《春蚕》自然是不朽之作,说它“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是与其特定的语言艺术分不开的”,自然也不会大错。但这“特定的语言艺术”是什么呢?作者认为茅公“对动词、形容词、反语、镶嵌、借代运用等方面的词语下了推敲的工夫”。真的如此吗?似不尽然。作者先举了这样两个例子:(1)这时候有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正从对岸的陆家稻场上走过,跑到溪边,跨上……桥。(2)那些女人们看看他戴了那特别大箬帽似的一叠扁,袅着腰,学镇上女人的样子走着,又都笑起来了。(着重号为原文所加)

  • 标签: 语言艺术 《春蚕》 质疑 《修辞学习》 形容词 自然
  • 简介:本文通过共时分析和亲属方言土语比较,揭示小陂苗语受汉语影响已进入核心领域,应属于深层影响,开放型影响;语言影响引起的语言演变已进入与汉语逐步趋同的状态,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出现了与汉语相同的特点;并用、竞争、弱化、泛化是小陂苗语语言接触出现的几个特征,是我国不同语言之间语言接触的一种类型.

  • 标签: 语言接触语言演变 变异深层影响
  • 简介:读了李海民同志的文章《涌列——一种修辞新格新探》(见《修辞学习》1990年第1期),我有些自己的看法,提出来求教诸位。李海民同志称“把众多的人物、事象排列一起,织成了超常规的并列”为“一种新颖的修辞方法”,“姑且称之为‘涌列’”。他列举了王蒙的《海的梦》、《布礼》,刘心武的《银河》等一些作品为例,证明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李海珉同志所说的并非什么“新颖的修辞方法”,其实这是一种早已出现的创作方法,是意识的创作方法。意识,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及后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盛行于本世纪二十一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意识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 标签: 意识流 同志 李海 《修辞学习》 创作方法 修辞方法
  • 简介:意大利人多把本土食物视为民族认同最具有代表性的方面,这种感受有时会导向真实的爱国热情.然而,如果说意大利的美食图谱包含了诸多地区性的、地方性的成分,这些成分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某种单一的传统或为数不多的传统菜系,那么另一方,意大利人对他们“自己”的美食的集体热情暗示了一种明确而有限的想象,而意大利则是这种想象最典型的体现.意大利何以成为,又是如何成为一个价值对象,使得主体(意大利人)如罗兰·巴尔特所说的那样,“爱上”他们国家?这一对象被赋予了什么价值?本文探讨了广告这一社会文化价值的镜像和催生器,对一些相关案例进行了符号学分析,旨在揭示出大众媒体及其话语是如何生产并加强了集体的热情和表现.

  • 标签: 意大利面 认同 想象 广告 符号学
  • 简介:本文论证了不同汉语复合构词法的产性互不相同,且构成一个连续统。偏正式复合法相对较为产,处于连续统较高的位置;联合式等复合法则相对较不能产,处于连续统较低的位置。通过词汇判断的事件相关电位实验,结果发现P600反映了人脑对汉语复合构词法产性的加工,即P600波幅越大,则被加工的构词法的产性越高,反之相反。因此,复合构词法产性差异有其认知神经基础。

  • 标签: 复合词 构词法能产性 词汇识别 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本文借鉴构式语法理论,讨论“性否定+疑问代词”组配形式的主观小量评述的话语功能,其中性否定指某些“V不C”形式;疑问代词选择“什么、哪里、多少、多久”,主要是后置于动词的“虚指”用法;“主观小量评述”是会话含义的概括,是语义层面的“部分量”含义在语用层面的映射。本文主要阐述三个问题:1)主观小量评述的构式类型;2)主观小量评述的理据解析;3)程度量评述的隐喻承继。

  • 标签: 能性否定 疑问代词 理据性 构式承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