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考察《废墟》语义映射过程,认为词、句子、语篇都有可能成为隐喻范畴成员,隐喻范畴成员的多样,表现为隐喻模式的丰富。《废墟》以"废墟"的词典释义为基础,借助词句隐喻模式、语篇隐喻模式,建构了"废墟"修辞化语义类聚系统和"废墟"局部、整体的修辞幻象,在螺旋上升的隐喻模式中,完成从单个概念到语篇系统的认知。在表达者和接受者深层——表层的双向对话过程中,创造性地建构隐喻语义修辞化等值,建立全新的认知经验。

  • 标签: 《废墟》 词句隐喻模式 语篇隐喻模式
  • 简介:<正>没有哪一个辞格象“隐喻”(metaphor)这样受到如此广泛的注意。隐喻,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辞格,今天远不只是修辞学以及诗学的研究对象了。隐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语文学的传统界限,哲学家(语言哲学家),逻辑学家,心理学家,符号学家,称名学家等等都对隐喻发生了兴趣。特别是本世纪后半,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兴起,又进一步推动了隐喻研究的深入。对隐喻的多角度的深入的研究无疑大大深化了修辞学对这一辞格(或修辞方法)的理解。

  • 标签: 诗歌 隐喻研究 语言哲学 修辞学 奥尔特加 隐喻性思维
  • 简介:<正>凡无喻词的比喻,其实都可称为隐喻,无论其中本体、喻体都出现还是只出现本体而无喻体、或只出现喻体而无本体。隐喻没有喻词,对它的理解就有了两种可能:通常将隐喻还原为明喻来理解。借助语境依次找出喻体、本体及其相互间的对应关系,隐喻就显得“一目了然”了: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头发(顾城诗)

  • 标签: 原发过程思维 相似性 瓦盆 本体 喻词 继发过程思维
  • 简介:拉考夫(G.Lakoff)对像似的相关理论作出过重要贡献,随后学界对隐喻的研究逐渐兴起。然而拉考夫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错误的解读,他认为其本质是对现象进行有意的错误分类从而产生语义张力。本论文基于对皮尔斯分类的解释,认为拉考夫所研究的是图表,而非真正的隐喻隐喻作为一种功能范畴,尽管在图像与语言中呈现出多种差异,但仍可在图像中实现。图像隐喻具有双重像似,因此存在一种发掘相似的双重发现程序。

  • 标签: 隐喻 图表 图像符号 修辞 像似性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英汉情歌中的歌词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歌词中出现的爱情隐喻,总结出了中西方对于爱情隐喻所共享的内容,并对其中相异部分进行分析,窥探其原因。

  • 标签: 情歌歌词 爱情隐喻 英汉对比
  • 简介: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一种不可或缺的概念系统和思维认知方式。本篇论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含的概念隐喻进行全面的分析

  • 标签: 概念隐喻 认知分析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 简介:<正>"隐逻辑辞格是这样一类辞格,它们从表面上看,都是逻辑所不能容许的;然而实际上又都合乎逻辑.这些辞格的逻辑隐藏在艺术表达的背后,所以称它们为隐逻辑辞格。"(陈宗明《逻辑的辞格和辞格的逻辑》)混杂隐愉(mixedmetaphor)就是隐逻辑辞格的一种表现。它以定心结构为表现形式,定语和中心语分别否定和肯定同一个对象,这互相矛盾的两部分构成一个表面上违反不矛盾律(A不是非A)的组合,因而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中心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它只是暗示一种比喻的意思。因为这种意思是通过否定和肯定相混杂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所以称之为混杂隐喻

  • 标签: 混杂隐喻 辞格混杂 逻辑辞格
  • 简介:历史语言学的先驱格里姆(J.L.K.Grimm)曾经讲过两句足以令人振聋发聩的名言,一是"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二是"关于各个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之骨头、工具和墓葬更为生动的证据,这就是他们的语言"。民族语言与民族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国内外学者也早就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民族学的具体规律,通过语言现象来发掘民族和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 标签: 隐喻认知 民族历史文化 历史语言学 对比 人体 民族语言
  • 简介:摘要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揭示隐喻在语篇连贯及语篇理解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语篇生产者和接受者的角度探讨了隐喻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篇功能。

  • 标签: 语篇 隐喻 认知
  • 简介:时下流行的“山寨”一词,始于电子通讯业中的“山寨机”。有人将“山寨机”直接译成copycatcellphone,这一译法虽然揭示了山寨机模仿、仿制之义,但是隐喻的喻体意象却没有成功地传递出去。还有人将其译为wildcellphone。这种译法顾及本族语文化特点,wild表示“野蛮的,未开化的”之义,但是并没有将“山寨机”最主要的特点表达出来。

  • 标签: “山寨” 隐喻 新义 山寨机 文化特点 通讯业
  • 简介:摘要隐喻研究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重点。隐喻是人类共有的一种认知世界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将对泰语中“ล้างมือ”(洗手)的认知隐喻进行浅析。关键词泰语;认知隐喻;ล้างมือ(洗手)

  • 标签:
  • 简介:<正>含有隐喻的句子都意在言外,而不在言表.喻义不是词汇本身所固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喻义产生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语义选择的过程.作者从某个词项诸多的语义成份中选择出一个或多个语义要素,然后将其转移到属于其他语义范畴的某个词项上.”这一语义选择转移过程随意很大,往往能反映出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反映出他们的视角转移过程。如果说:ThepoorarethenegroesofEurope。”作者并不指真实意义上的黑人,而是指具有某种特征的欧洲下层社会。黑人受穷,遭受歧视,而是社会所使然。把欧洲穷人比作黑人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欧洲穷人的同情,而且说明了他反对社会不公正的现象.由于美国黑人的处境、所受的非人待遇世人皆知,所以这个比喻可以直接译成“这些穷人是欧

  • 标签: 跨文化交际 审美取向 排异性 语义成份 喻义 目的语读者
  • 简介:科学语篇由多种符号系统构成,并产生扩张的意义,然而现存研究无法清楚地显示意义扩张的过程。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出发,提出一个明确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科学语篇中文字与化学符号之间意义的互动关系,并详细解释语义如何通过隐喻的方式得以扩张。我们还将比较三种关系密切的意义生成机制:“符号间对应”“符号间转类”“符号间隐喻”,探寻它们在化学语篇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力图证明:化学语篇在从文字系统到化学符号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扩展了原有的意义潜势,这种符号间的转换同时也将普通常识重新诠释为科学知识。

  • 标签: 多模态 社会符号学 隐喻 扩张意义
  • 简介:摘要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思维和语言密切相关,因此语言中也常见隐喻形式。本文主要针对汉语方位词“上/下”由空间域向时间域、数量域、状态域和社会等级域等较为抽象领域的隐喻为研究对象。

  • 标签: 隐喻 空间 方位词 &ldquo 上/下&rdquo
  • 简介:“满+NP”与“全+NP”存在细微的差别,在动态的语句环境下不宜互换。认知主体如果意欲突显事物的充溢、个体的数量以及成员之间的同质,就会选择容器隐喻,形式化为“满+NP”;如果意欲突显事物的完整、个体分布的范围以及成员之间的异质,就会选择套件隐喻,形式化为“全+NP”。言说者是主观夸张还是客观实陈,表达式是侧重描述还是侧重指称,可以反映认知主体的突显对象及相应的隐喻模式。统计表明,“满+NP”倾向于充当修饰语(定语/状语),存在谓语用法;“全+NP”倾向于充当主宾语,未发现谓语用法。这是“满+NP”与“全+NP”不宜互换的形式证明。

  • 标签: 隐喻 突显 语用 分布 “满”“全”
  • 简介:摘要“概念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核心内容近年来备受业界关注。本文对过去16年间(2000—2015)刊登于国内14种主要期刊上,关于“认知隐喻”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显示“认知和隐喻”相关研究在过去16年呈上升趋势,跨学科研究趋势明显,但隐喻能力应用于外语教学中受关注度不高,并且相关研究多偏理论探讨,实证研究缺乏,隐喻能力测量标准也未统一。认知语言学中对“隐喻”这一基本术语的概念解释存在内涵泛化现象等均需引起重视。

  • 标签: 概念隐喻 隐喻能力
  • 简介:“把无限放在你的掌心”,贺昌盛在书中引用了布莱克的这一诗句,并努力企图为我们呈现出最广泛的象征。从对“象征(symbol)”的词源追溯到修辞论层面、认识论层面和本体论层面的分析,黑格尔、克罗齐、普列汉诺夫、卢卡契、高尔基、卡西尔、弗洛伊德、荣格、厨川白村等关于象征的论述,被作者网罗殆尽。

  • 标签: 象征诗学 型构 汉语 隐喻 符号 普列汉诺夫
  • 简介:摘要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所在。在传统研究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始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语言和生活中。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以隐喻为理论基础,以“红色”与“red”为例,比较分析“红色”与“red”认知语义结构的共性和个性。

  • 标签: 英汉颜色词 隐喻 red
  • 简介:摘要可能补语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是由于句式语意复杂,而且在句法和语用上受限较多,因此给外国学生的学习和掌握造成了很大困难。据调查,可能补语是很多外国学习者认为最难掌握和准确运用的汉语语法之一。本文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可能补语的语法意义,并着重分析可能补语的能意义。

  • 标签: 可能补语 现代汉语 语法 能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