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依据强调整体性还是个体性可以将总括副词分为两类,强调整体性的“全”类副词与程度副词存在语义适应性,故而经历了“范围→程度”的演变,强调个体性的“皆”类副词没有。“毕”虽然兼有强调整体性与强调个体性两种用法,但以强调个体性的用法为主,故亦未产生程度义。表限定的范围副词都不具有凸显整体性这一语义特征,自然也不能产生程度义。范围到程度的演变,从结果来看属于隐喻,故而存在整齐的语义对应性:总括——高程度;从过程来看则属于转喻。

  • 标签: 范围 程度 整体性 语义演变
  • 简介:“好说”在近代汉语中是个高频会话程式语,可以用作请求、恭维、致谢、致歉话语的回应语。它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请求回应语。本文考察了“好说”从非词各种会话程式语的语用化。发现:请求回应语“好说”来源于“好说话”义短语“好说”。在其形成过程中,“好说”经历了如下语义演变:“好说话”〉“好沟通”〉“好商量”〉“没问题,好的”。其它回应语“好说”来源于“说得好”义短语“好说”。“说得好”义“好说”在元代因常用于反讽语境而获得“说得倒好,胡说”义,继而在明代经历了如下语义演变:“说得倒好,胡说”〉“说哪里的话”〉“哪里”。恭维回应语、致谢回应语和致歉回应语“好说”是“哪里”义“好说”恭维、致谢、致歉语境扩散并固化的结果。

  • 标签: “好说”会话程式语 语用化
  • 简介:西方符号学理论在20世纪经历了蓬勃发展之后,在21世纪初又涌现出众多崭新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方式。这些理论,虽然表面上纷繁复杂,但在深层上有着共同的逻辑基础,并作为一个整体反映着当今西方符号学发展的大趋势。具体来说,当代西方符号学发展的新思潮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从单一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手段走向与自然科学领域相结合的发展趋向;(2)从哲学思辨方式走向以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信息论为主要研究方式的发展趋向;(3)从符号静态性研究走向符号动态性研究的发展趋势;(4)从符号文化性的泛化研究走向符号文化性的内在研究发展趋势;(5)从理论思辨走向实际应用的研究趋势。

  • 标签: 当代西方符号学 发展趋势 探究
  • 简介:摘要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苍天呼吁》是一部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的一所教堂为背景,以格莱姆斯一家的错综复杂的故事为依托,来揭示黑人同胞所遭受的悲惨经历。它一反黑人文学的抗议小说传统,从平稳温和的创作角度来书写黑人的伤痛。本文旨在运用福柯的身体观和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小说中黑人自我遭到破坏的原因,启示我们如何完善自我。

  • 标签:
  • 简介:摘要实词虚化是汉语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体现了汉语词汇、语法的重要规律。基于汉语中实词虚化的重要背景,本文着重分析“了”由最初的实词义虚词义的过渡过程。

  • 标签: 实词虚化 本义 引申义
  • 简介:本文全面分析和描述了甲骨文"(S)叀OV"句式的特点,并从汉语史的角度探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揭示了它与典籍常用的"唯O是V"句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而对"唯O是V"句式中的"唯"字与原始汉语语序问题展开了讨论。

  • 标签: 甲骨文 前置句式 否定形式 宾语前置 发展变化 前置宾语
  • 简介:由歌唱发声播音发声转换时往往出现声音位置靠后、音色暗淡苍老、声音尖窄、漂浮不定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以语音学为指导,使语音更具准确性之外,还应该通过特定练习,了解歌唱发声与播音发声的异同,将歌唱发声区转换到播音语言自然声区,并将歌唱音色转换到播音语言的自然音色。

  • 标签: 歌唱发声 播音发声 发声转换 发声控制
  • 简介:从符号叙述学角度看,仪式作为历史的指示符号,具有记忆保存,当下展演,作用未来三种机制,兼具记录类叙述、演示类叙述、意动类叙述三种叙述类型的特点。同时,仪式作为一种指示符号,既指涉着过去的对象,又向未来的解释项敞开,总之仪式牵连着过去、现在、未来,形成一个线性的时间向度。

  • 标签: 仪式 指示符号 叙述 线性时向
  • 简介:文章以“还”、“”为例,分别考察“持续义”和“追溯义”的时间范畴条件范畴的语义演变。在语义演变过程中,两者既具有时间范畴条件范畴演变的跨语言反复出现的共性特征;同时由于“输入端”语义和功能的差异,也导致了在演变过程中各自的差异,并最终导致“输出端”即条件连词功能的不同。这个语义演变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扩展这两个机制而实现的,其动因是基于“不过量原则”(即R原则)推理。

  • 标签: 时间范畴 条件连词 语义演变
  • 简介:介词“跟,,对”都具有引进行为动作对象这一语法特点,有时可与一样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本文从词本义入手,分析总结出三个介词所具有的共性特征是导致相同现象的原因。另一方面三个介词的词义特征有着本质不同,它们又具有个性特征。三个介词的个性特征有着双重作用,第一决定了三个介词即使出现相同现象,但使用条件不同,因而意义也不同。第二决定了为什么三个介词会存在相异现象及各自不同的使用条件。

  • 标签: 介词 相同和相异现象 共性特征 个性特征
  • 简介:“V+看+S”存在两种可能的句法结构:连动式和动宾式。连动式“V+看+S”中,“看”为动词,带一个疑问小句宾语S,与前面的动词短语构成连动结构,“看”一般不能省略;动宾式“V+看+S”中,疑问小句S为前面动词的宾语,“看”是在动词和其疑问宾语小句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标句词,一般可省略。“看”的能否省略与“V+看+S”的句法结构及“看”的语法化有关。间接疑问标句词“看”由动词“看”语法化发展而来,与英语中功能类似的标句词“if/whether”在所引导的小句是否为疑问形式和能否引导主语小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与标句词“看”的来源以及汉语的语言个性密切相关。

  • 标签: “V+看+S” 句法结构 “看” 标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