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叙事原型作为一种深层文化范型,是一种集体解释世界和处理问题模式.网络公共事件,对相关原型征用常常能增强舆论召唤力.各个主体总是试图通过叙事建构和发掘有利于自己原型,并在此过程中经历原型冲突、原型转移和框架重建.

  • 标签: 网络公共事件 叙事原型 框架
  • 简介:“怎么”在交谈中有一种用法:引出对对方说话前提加以推测一个语句。文章还分析了对方说话作为问句、推测语句缺位以及“怎么”

  • 标签: “怎么” 说话前提 问句
  • 简介:莫里斯符号观核心,是将符号过程视为介于一个“载体”和两个“它者”间联系行为:“符号载体”指涉“意指”;“符号载体”引起“解释项”.这个符号观两个“它者”范围太小,不能涵括很多符号现象;“符号载体”和“解释项”间其实并不是简单引起关系;“意指”和“解释项”也不可能同时存在于符号过程.莫里斯符号观,受皮尔斯三元关系符号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不足所限,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 标签: 莫里斯 行为主义符号论 意指 解释项 符号载体
  • 简介:字母词是以纯外文字母或外文字母与汉字或数字组合来体现一类新词语。近年来,字母词在大众媒介中广为运用,引起社会和学界高度关注。本文在量化考察、定性分析和社会调查基础上,对字母词进行界定和分级,并提出大众媒介应依字母词通行度差异而在不同媒体语境中使用。

  • 标签: 大众媒介 字母词 计量 分级 使用
  • 简介:非词语化现象是指语言中高频词在搭配过程丧失全部或部分语义内容,词义融合于语境。文章以come,give为例,对比分析发现,与语料库相比,英语学习词典表现非词语化现象不充分,呈现方式不明显,缺乏系统性。究其原因如下:第一,作为“语言词库”词典难以表现语义融入语境非词语化现象;第二,学习词典位于关键词词条下搭配信息尚不能明显表现非词语化高频词普遍特征;第三,现有英语学习词典尚不能建构非词语化高频词与其共现词语之间语义网络系统。最后我们提出改善英语学习词典表现非词语化现象几点思考。

  • 标签: 非词语化 语料库 学习词典 搭配
  • 简介:俄国形式主义是欧洲符号学历史上基本方向之一,在艺术与科学中都颇具影响.形式主义许多核心概念都和音乐相关.作为芬兰音乐学家和符号学家,作者追溯了俄国形式主义和芬兰渊源,并讨论了它与音乐相关一些概念.此外,作者还考察了威廉·泽塞曼、普洛普和巴赫金这三位重要理论家提出核心概念及其影响.

  • 标签: 复调小说 对话主义 陌生化 交响型社会 叙述学
  • 简介:话语语言学研究一个基本环节是对口语语料收集和转写。汉语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对口语特殊话语语音成分(既包括传统叹词、语气词等,也包括不常受到关注填充停顿、反馈成分、修补成分等重要交际要素)转写还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首先指出目前学界流行做法不足,进而立足于汉语语言和文字特点,结合特殊话语语音成分在口语中出现位置,提出以汉字使用为中心、分宽、、严三种方式处理转写问题原则,以满足不同研究目的需要。

  • 标签: 转写 口语成分叹词语气词 口语语料库
  • 简介:文章通过对英汉学习词典方位动词及方位构式实际表征深入调查,发现词典没有在释义完整地给出转换类动词意义,概念结构也没有在释义中体现。此外,研究发现,词典缺少对比方位构式例证,大多数词典没能系统地呈现英语方位构式。基于广狭域规则、意义驱动多维释义理论及注意假设,本研究提出了英语方位构式表征模式,用以优化方位动词在词典表征。

  • 标签: 英语方位动词 英语方位构式 意义驱动多维释义 注意假设英汉学习词典
  • 简介:本文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抽样方法,调查分析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在汉语媒介接触中性别因素对其汉语使用变异影响。这样研究对补充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传播学效果理论以及验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都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语言变异 媒介接触 归因
  • 简介:本文以意大利主流报纸上关于噪音与沉默文章为基础,旨在说明音乐在意大利城市声景中所起到作用。由于再生产技术大规模传播,音乐得以在不同地方流传,人们也认为音乐是无处不在、绵延不绝。由是,环境音乐成为城市噪音一个典型例子,一个可以用来解释声景噪音模式:城市噪音和衬托性背景音乐往往都是不清楚、无差别的,造成了感觉丧失。因此,音乐家和作曲家们展开了抗议活动。声音漫步和声音设计等活动,就是想要找回失去意义:从不和谐声音创造出连续、和谐整体各种变体,通过对完全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否定,涵义得以产生。当音乐自身产生区别并且从背景突显出来时,就获得了意义,而这样音乐和沉默产生了互动。

  • 标签: 环境音乐 沉默 噪音 意大利声景
  • 简介:现代城市是现象、历史过程与社会变迁动力和表征,正如传播学者埃利胡·卡茨(ElihuKatz)所言,“大众传播研究重心之一即是城市社会符码系统研究”①,换言之,城市研究亦须进行传播学向度解读与阐释。

  • 标签: 现代城市 传播学者 解读 王安 媒介 文本
  • 简介:本文从专著、论文、会议三方面来呈现2013年国符号学发展状况,并从理论和应用两个维度入手,对上述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2013年度中国符号学发展基本特征:符号学学科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符号学学科门类进一步增加,符号学理论探索则相对较少.

  • 标签: 符号学 发展状况 年度报告
  • 简介:东晋时期西行求法僧人法显所著游记《法显传》是研究中古汉语一部重要文献,其语言受到了汉译佛典语言影响。通过对《法显传》“V+(O)+已”句式分析,可以揭示出汉译佛典中一些新兴语法现象首先是通过《法显传》这样一类由具有汉语母语背景译经者所著佛教撰述,逐渐扩散到中土文献中去

  • 标签: 《法显传》 语言接触 句式
  • 简介:"作为黏附词,本身具有依附特点,对黏附组划分和韵律节奏起决定作用,因此在韵律语法中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探讨"这一特点,提出了对""重新分类主张,进而对"隐现规律进行了探究:充当标句语C"必须出现;表领属B"与独立""结构D"出现与否,受经济原则和韵律规则制约;韵律性P"出现与否则由韵律决定。

  • 标签: “的” 隐现 韵律语法 经济原则
  • 简介:本文试图澄清文本被给予时间意识基本方式.在柏格森和胡塞尔时间哲学基础上,笔者试图描绘时间意识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根据柏格森观点,对象在时间中原初给予并非一些同质、数学性“点”在一个同质中介单纯并列,而是一些不同质感知整体,柏格森将这种整体称为“延续”.进一步讲,根据胡塞尔观点,不同符号乃是在时间意识中被联结:他把这种原初时间意识描绘为一个由前瞻和后顾所组成场域,而解释行为则主要是一种前瞻.本文第二部分将着重描述这种作为前瞻解释行为诸种特质,包括以一种消极综合方式作为其引导过去经验,它在不同文本层面上具体面貌,以及其“期待”落空诸种可能.

  • 标签: 现象学 时间意识 解释 胡塞尔 柏格森 符号学
  • 简介:正如《说文》“爻,交也”这一释义所指,以“爻”为元符《周易》实质上指向了阴阳之交,并且《周易》“近取诸身”致思方式又决定了,这种阴阳之交最终体现为人类“男女之交”.这种“男女之交”隐含着一切人际交往历史和逻辑上真正隐秘,也使一种亦社会亦自然“生命交往”方式得以确立,并最终易、礼相通地使《周礼》礼物“象征性交换”之旨大白于世.因此,《周礼》“礼尚往来”与其说是一种抽象属性交往,不如说是一种具体的人生命交往.

  • 标签: 阴阳之交 男女之交 象征性交换
  • 简介:“曼”中古时期隶楷书常写作“”、“”、“”、“”等,经过一系列形体讹变,“楞”之俗字“擤”与“攫”之俗字“擤”成为同形字。通过清理“”、“”、“摱”、“槾”、“楞”、“”、“棱”、“”、“[木麦”、“[禾麦]”等一组字关系,文章为汉字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 标签: 讹变 同形字
  • 简介:本文对罗兰·巴尔特著作《小说准备》进行了讨论,该书是他1978-1980年间任教于法兰西学院时两门课程讲义集.这两门课程为作者在这部最后文集中提出小说新视角勾勒出了大致轮廓,这种视角和以往文学批评,以及传统文本分析视角都不同.传统文本分析将小说视为既定、已经写成文本:从这一视角而言,小说是已成“事实”;它也由此被置放在历史或结构框架下加以检视和分类,并且被认为是旨在回答这样问题:“作者意图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构成文本能指真正所指”?与此不同是,巴尔特看法为文本新关系打开了可能:文本核心问题不再是“作者”,而是书写欲望主体.

  • 标签: 欲望 事件 界限 小说 主体
  • 简介:历史语料调查显示,现代汉语中表示推测副词“可能”并非来自汉语史上“可能”,而是在清末时期由留日学者从日译西方文献引进汉语外来词。该词在日语也是新词,属于明治时期新汉语,用来翻译virtual、possibility。

  • 标签: 可能 推测 外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