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世界是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矛盾的。电有阴极与阳极,化学有化合与分解,人有出生与死亡。修辞现象也不例外:简约与繁丰,明确与含蓄,通顺与违拗,抽象与形象,等等,它们每组前后两项无一不构成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虽然相互对立,但又都不能孤立存在,它们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修辞现象这个统一体中。比如,没有简约,就无所谓繁丰,没有繁丰,就无所谓简约;没有明确,就无所谓含蓄,没有含蓄,也无所谓明确。这说明修辞现象的两个方面,如果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修辞中这种对立的双方,我们不能孤立地认为哪一方价值高,哪一方价值

  • 标签: 修辞现象 对立统一现象 现象对立统一
  • 简介:《说文解字·部》是鱼类名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解字》部字的深入探讨对辞书专名研究和鱼类学的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说文解字》部有关名字的词义疏解及对这些名古今意义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汉代人对鱼类的认识,同时为辞书专名词条的撰写和鱼类学中鱼类中文名称的命名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说文解字·鱼部》 名物词 辞书专名
  • 简介:语句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的句子①。由于它表意简炼,符合人们传递信息的需要,当前它愈来愈多地被人们运用,其连用形式更是常见②。语句式连用的情况可分为两大类:接连类和间隔类。接连类足指若干语句式接连运用,中间没有其他的词语间隔;有其他词语存在的,属于间隔类。例如:

  • 标签: 独语句 连用 修辞功能 句式 名词性词组 传递信息
  • 简介:内容摘要兰州话中存在着许多叠字的语言现象,其中尤其以形容词重叠式、名词重叠式和副词重叠式居多,它与现代汉语中的重叠形式在结构、意义和感情色彩多有不同之处。兰州方言里还存在许多普通话里没有的重叠形式。本文大量搜集了兰州方言形容词、名词常出现的叠字现象,通过分类举例的形式解释和说明其结构,并通过列举句子,将其放在真实的语境中,直观展示出它的意义、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最后,将兰州方言中的叠字词现象与普通话中的叠字现象做对比,展现两者的相同之处和兰州方言中叠字词现象的独特的一面。

  • 标签: 兰州方言 叠字 感情色彩
  • 简介:副词的典型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但副词能否修饰副词尚存在争议。文章对汉、英、法、日语中副词修饰副词的现象进行详细考察。首先结合实例从理论分析了“副+副”结构中存在副词修饰副词现象,并采用实验语音学手段加以进一步证实。在对不同语言中大量语料实例描写和分析的基础,从句法结构、语义辖域和语用制约三个维度解释了副词修饰副词这一语言共性存在的深层动因。

  • 标签: 副词 修饰 句法 语义 语用
  • 简介:<正>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之一。他经常谆谆告诫年轻的作者要重视语言的运用。他说:“文学作品为什么会美呢?这不仅因为景写得好,人物有性格,事件有意义,同时还有语言的美。”语言美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善于运用比喻,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但是,如同老舍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所以,老舍先生认为设喻“首先宜求恰当,还要再求精彩”。他在创作实践中,非常严格地遵循他所圈定的使用比喻的原则,让我们真切地感到他的确是善用比喻的高手。

  • 标签: 比喻词 语言艺术 老舍先生 怪兽 本体 语言美
  • 简介:符号学与现象学是当代人文社会学科中两种重要的理论。赵毅衡明确提出了“符号现象学”,并努力将其拓展为一整套系统的理论表述,以期为符号学研究奠定哲学理论基础。寻找符号学与现象学的结合部,是符号现象学的基础问题。赵毅衡试图从皮尔斯的哲学入手,来构建符号现象学的基本框架,但是他有意避开了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论争。事实,胡塞尔作为现象学的开创者,同样表现出对符号问题的极大热情,而他关于符号问题的探索,同样应该成为符号现象学构建的有力支撑。

  • 标签: 现象学 胡塞尔 符号 符号现象学
  • 简介:华北官话区的京津一带,在比较随便的场合,本地人说话常出现含混不清的一种状态.这种现象我们沿用外语教学界的术语'吞音'来指称它.到目前为止,从语言学角度来描写、分析北方话中吞音现象的报告并不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天津方言吞音现象的描写以及分析来加深对这个语言现象的认识.通过调查发现,吞音现象虽然含混,但仍可听辨与记录;看似混乱无章,然而内中不乏规律性.本次调查纪录了570多个的三字组与四字组的口语常用的词语.天津方言的吞音最常见的是三字组的吞音.在吞音状态下,最容易发生变化的是第二个音节,其次是第一个音节,最末音节最稳定.吞音是一种共时音变,是语流音变中出现的一种弱化形式.吞音现象在生成音系学上有特别的研究价值.

  • 标签: 天津方言 吞音 共时音变
  • 简介:<正>《比喻词的连用》一文(《修辞学习》1984年第2期),提出明喻词连用和明喻词同暗喻词连用两种现象,初读颇觉新鲜,细思则疑窦丛生。现献疑于作者和读者之前,希望得到指教。第一,这是不是明喻词连用?

  • 标签: 存在比喻 是否存在 比喻词
  • 简介:摘要在现代汉语中,“可”具有动词,助动词,副词等用法。本文就鹿邑方言词“可”做语气副词和程度副词做了详细阐述,指出它的独特性。

  • 标签: 鹿邑方言 语气副词 程度副词
  • 简介:平声的“治()”在汉语中长期使用,且仍在汉语方言中广泛使用,当是去声的“治(理)”变调构成的,不大可能是借词。其与表示“死、杀死”意义的南岛语词的音义关联是偶然的,二者并不同源。闵语中表示“杀、屠宰”的“创”则可能是古南岛语的底层词。

  • 标签: “治” 同源词 底层词
  • 简介:摘要缅甸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接壤。1948年缅甸联邦摆脱了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民族独立后,新宪法规定缅甸语为缅甸联邦的国语,现使用缅甸语的人口约为5400万。缅甸语属于藏缅语族,为汉藏语系。缅甸是个多语言的国家,除了历史上受到过英国殖民侵略而使大量的英语融入到缅甸语中之外,从梵语、巴利语和汉语中借用过来的大量外来语,不仅丰富了缅甸语的词汇量、增强了表达效果,也使得缅甸的语言文化有了新的发展。英语借词和汉语借词主要出现在日常表达中,而梵语借词和巴利语借词主要集中于佛教典籍中。和中国的云南接壤,也使得中缅两国贸易往来频繁,缅甸语中也出现了从汉语中引用过去的词汇。因此,借词现象在缅甸语中十分明显,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 标签: 缅甸语 借词现象 特点 影响
  • 简介:<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不成问题,公理一个。但说到语言又是思维的桎梏,恐怕难以通过,形成共识。而事实语言符号与对象之间的不等式却司空见惯,尤其是在生活语言和文学语言里常常最为活跃,每每突破规范而张扬,在特定的语境中又显得非常必要。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超规范的美的言语事实得以产生、更新、发展?这个课题太大,工程艰巨。原来,人的言语交际过程,实质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诸如感知、联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均在起作用,而这些心理活动过程的本身又是复

  • 标签: 变异修辞 心理过程 关系联想 接近联想 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
  • 简介:<正>一众所周知,汉语是世界上方言现象比较复杂的语言之一。汉语方言间的差别,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以语音的差别最为突出,词汇的差别次之,语法的差别最小。在汉语语法手段中,语序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一般说来,汉语各方言的语序跟普通

  • 标签: 广州话 普通话 广州方言 形容词 汉语方言 方言现象
  • 简介:<正>汉语借代类辞格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指代格,即用系列性的借体名称来指代相应系列性的本体事物名称。例如木、火、金、水、土五个古代哲学概念可以分别指代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指代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西游记》中尤为普遍而且多样。可惜在这方面还未引起注意,特撰文提出。《西游记》的语言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阴阳、五行、八卦概念的普遍使用和艺术化处理是这部古典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当代人对阴阳、五行、八卦已很陌生,理解这部小说的语言存在障碍。更成问题的是各种版本正文、注释以及外文版的译文都因此存在错误或不妥之处。

  • 标签: 百回本《西游记》 八卦 汉语借代 十二生肖 语言 代称
  • 简介:<正>汉语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每个词都有自己的语义场和语法场,不能随意组合。但是文学语言又最忌讳陈陈相因、众喙一辞,而崇尚新鲜和独特。高明者常常通过特定的语言环境,巧妙地改变词语的习惯组合方式,构成表面不和谐的语义超常,借以表达作者的意蕴,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使读者在对这超常形式的咀嚼中,细细地体味其深层的含义,获得如苏东坡所说的“反常合道,奇趣横生”的美的效果。请看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中的例子。

  • 标签: 新潮小说 《围城》 文学作品语言 修饰语错位 形容词 为动
  • 简介:想象是所有符号过程的基础,没有想象,符号无以形成。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讨论出发,对两种不同的想象进行辨析论证,以讨论想象的整全定义。本文试图指出,即使是在梅洛-庞蒂所提出的“空间透视”中,物象的呈现也必须通过和意识相连接的想象才能完成,而并非身体感知能够单独完成。而想象的再语境化,因着发送者意图、接收者、渠道和概念域的不同,生产出不同的意义。

  • 标签: 想象 符号过程 再语境化
  • 简介:近年来,名人草根化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这一趋势主要表现为名人构成的草根化与名人战略的草根化。现有的研究多关注其背后传媒环境的改变及文化的变迁,从宏观层面揭示文本的社会文化联系。本文则对其进行微观的打量,从个体对自我及身份的认同层面入手,以期生发出新的认识。

  • 标签: 名人草根化 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