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苏州方言有"那哼"(na?haη)一语,义为怎样,怎么样。其基本用法如:(1)~~桩事体?(怎么回事?)(2)哀个字~~写葛?(这个字怎么写的?)(3)(亻奈)~~叶来哉?(你怎么又来了?)(4)俚葛成绩~~?(他的成绩怎样?)(5)今朝考得~~?(今天考得怎样?)(6)~~,写得弗错吧?(怎么样?写得不错吧?)

  • 标签: 指代词 苏州方言 性状 吴方言 古代汉语 南方方言
  • 简介:国内外出版的有关社会语言学的论著认为美国H.C.Currie1952年首次使用"社会语言学"术语.这种提法尚待商榷.法国学者A.多扎1910年使用过"社会语言学",原苏联学者Б.А.拉林和Е.Д.波利瓦诺夫1928年都使用过"社会(学)语言学",英国东方学学者托马斯·卡伦·霍德森(Hodson)1939年使用过如今使用的英语对应词完全一致的术语.英国J.R.弗思和法国M.柯恩等也都早就使用过类似术语.

  • 标签: 术语 社会语言学 语义学 学科内容
  • 简介:索绪尔所阐述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可以追溯至威廉·德怀特·惠特尼。索绪尔理论的两个核心维度,即"任意性"和"规约性",直接从惠特尼的理论中继承而来;不过,索绪尔对二者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发展。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使得语言与其他社会系统区别开来,但这种任意性仅仅适用于"langue"层面,而非"langage"层面。因此,为了使语言符号的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在理论上统一起来,索绪尔提出了"能指"和"所指"这对新的符号学范畴;而惠特尼在论述语言符号任意性时提出的语言传统的强制力量,则被索绪尔理论化为"社会共同体""时间"两个维度。不过,在任意性原则的影响下,语言符号还是不得不面对符号的可变性不可变性这一悖论。尽管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理论涂尔干的"社会事实"这一概念,在"外在性"和"强制性"等特征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目前还没有任何经验证据可以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或者单向性的影响。

  • 标签: 索绪尔 惠特尼 符号任意性
  • 简介:文章把现代汉语“X来”式合成词分为四类:“古来”类、“从来”类、“后来”类、“想来”类。这四类“X来”内部结构不同,历史来源也不同。具体来说,“古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表时间的方位短语“自/从X以来”,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自/从X以来”缩略为“X来”;“从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具有名词功能的短语“所X来”,“X”和“来”本不在同一结构层次上,由于经常相邻出现,逐渐跨层词汇化为双音词;“后来”类直接从动词性偏正短语“X来”词汇化而来,不像前两类“X来”经过了形式上的缩减过程;“想来”类来源于动趋式“X来”的泛化,“来”逐渐由趋向动词(作补语)虚化为类词缀。

  • 标签: 合成词 结构 差异 来源 词汇化 语法化“X来”
  • 简介:<正>一音韵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古老的音韵学是古老的语言学——过去称为"小学",章太炎称为"语言文字学",我们称为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年轻的音韵学则是现代语言学即科学的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上面这句话省去了"汉语"二字,实际指的是汉语音韵学。但是汉语音韵学所关涉的语言却不限于汉语,譬如藏语、越南语、朝鲜语、日本语,在音韵学的领域里,都和汉语有密切的关系。下文还会常常省去"汉语"二字,不再注明。

  • 标签: 传统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 语音系统 语言学方法 口语 切韵
  • 简介:本文试图澄清文本被给予时间意识的基本方式.在柏格森和胡塞尔时间哲学的基础上,笔者试图描绘时间意识的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根据柏格森的观点,对象在时间中的原初给予并非一些同质的、数学性的“点”在一个同质中介中的单纯并列,而是一些不同质的感知的整体,柏格森将这种整体称为“延续”.进一步讲,根据胡塞尔的观点,不同符号乃是在时间意识中被联结的:他把这种原初的时间意识描绘为一个由前瞻和后顾所组成的场域,而解释行为则主要是一种前瞻.本文的第二部分将着重描述这种作为前瞻的解释行为的诸种特质,包括以一种消极综合的方式作为其引导的过去经验,它在不同文本层面上的具体面貌,以及其“期待”落空的诸种可能.

  • 标签: 现象学 时间意识 解释 胡塞尔 柏格森 符号学
  • 简介:<正>清人讨论戏曲,今人研究周德清和《中原音韵》,常常提到"北叶《中原》,南遵《洪武》"。但是,除了戏剧学界曾有人偶而涉及这个问题(叶长海1986,154—155页、252—253页),还没有人进行过专门研究,以至学术界不明其义,不知其源,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深入开展。"北叶《中原》,南遵《洪武》"的本义,指的是演员演唱宾白的字音,北曲遵循《中原音韵》,南曲遵循《洪武正韵》,但跟作家创作押韵选字无关,写曲押韵无论南曲北曲一律应遵《中原音韵》。自清代开始,就有人以为这句话指的是南北曲押韵应该用南北不同的韵书,这就是不明其义。笔者另有《"北叶〈中原〉,南遵〈洪武〉"析义》(刊《〈中原音韵〉

  • 标签: 中原音韵 南曲 沈宠绥 洪武 王骥德 南北曲
  • 简介:我国辞书学的发展前瞻──兼谈对《辞书研究》未来工作的建议曹聪孙《辞书研究》创刊号的《发刊词》中曾指出:“辞书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也还在孕育之中。”这话已经说过去了17年。在这17年当中,我国的辞书出版事业如日中天,蓬勃发展。各种辞书百花吐艳、异彩纷...

  • 标签: 辞书研究 辞书学 发展前瞻 辞典编纂 辞典学 辞书编纂
  • 简介:现代汉语中,语气副词"果然""竟然"是反义词,但在汉语史上,"果""竟"在若干义项上是同义词:(1)时间副词"最终、终于";(2)语气副词"果真、果然";(3)语气副词"究竟、到底"。它们的同义关系是平行虚化的结果,而反义关系则是动词语义留存和语境吸收两种机制造成的。

  • 标签: 平行虚化 语义留存 语境吸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借助符号学的推动,“身体”以其社会建构的身体观诸多领域相关涉而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关键词,反之,“符号”也因其对身体的建构而后来居上,成为社会批判、权力诊断、文化分析的基本要素.然而,“身体”在借“符号”而“显”的同时又构成了“隐”的困境,即符号建构中的身体是一个沉默的、无声息的身体;在符号学的话语实践上,这一困境表现为话语决定论中的“能动性难题”.女性主义者巴特勒试图以其“操演”理论在话语符号系统内部解决福柯、拉康等社会建构论者理论中的能动性难题,但其最终所提供的策略——“作为被排除之物的身体的破坏性回归”,又构成了其身体建构论立场的反对项,这一悖谬或许促使我们超越西方的文化、哲学语境中重新思考身体的肉体性.

  • 标签: 身体 符号 能动性问题
  • 简介:“同义”现象既是词汇学的研究对象,也属修辞学的探讨范围。对作为修辞手段的“同义”现象的研究,前人已有不少贡献,近年论述尤丰。但历来被修辞学者称之为“同义手段”或“同义形式”的某些现象,实际却不是“同义”,而是“同指”。

  • 标签: 同义形式 同指 修辞手段 同义手段 修辞学 词汇学
  • 简介:<正>让我这个修辞学的门外汉来从修辞学的角度写文章,真不敢动笔。今天,我只得就我自己写的几首水平不高的诗,来谈谈我是怎样写、又是怎样改的一些具体问题。去年五月的一个清晨,我在园子里散步,看到一些常绿树正纷纷地落着黄叶,而树冠上的新叶已是那样的葱翠可爱了。这时我忽然联想到我们人类也有个新老交替的问题。散步后回到家里我就写了一首《咏

  • 标签: 写诗修辞
  • 简介:“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比。”“望舒东睇一碧无烟独立湖塘,延赏水月……谛而察之,皆细浪沦漪,受月光映发而为此也。”

  • 标签: 文言 汉译 赫胥黎
  • 简介:<正>修文改字,有妙绝千古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诗句,历来为人所称道。但也有改巧成拙的,如南朝诗人谢眺(字宣城)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明代谢榛(字茂秦)认为此联后一句中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欲改为"秋江净如练",即是一例。谢朓这首诗,用"澄"、"净"这两个形容词,着力描写了深秋季节登高远眺时江水的清澈蜿蜒,如画般地绘出了在晚霞映照下江水的神韵。而把"澄"改为"秋",则其诗意顿减,特色全无。把作诗人的苦心、原句的意境、蕴含遮掩尽净,只成为一般性的吟咏秋色的诗句而大大逊色了。白居易有"春来江水

  • 标签: 炼字点窜
  • 简介:本文说的禁忌是指民俗中的语言禁忌。民俗中的语言禁忌修辞中的避讳、双关和谐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里就此作个简单分析。

  • 标签: 语言禁忌 修辞 民俗 谐音 双关
  • 简介:<正>对联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形式、格局千姿百态,题材丰富多采,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下面所列举的各类对联,不仅是对偶,而且还兼用了其他辞格,仔细玩味,可以启迪智慧,增长知识。一、叠字类。苏武在杭州西湖孤山“西湖天下景”亭上,题了一副叠字对联:1.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名词“水”、“山”、“晴”、“雨”重叠后,增加了“每一”的意味,扩大了描写范围。“处处”、“时时”是量词重叠,复指其“水水山

  • 标签: 对联 联语 叠字 纪晓岚 李贤 程敏政
  • 简介:广义的语言学研究应该包含修辞学,汉语语言学研究必须以独立思考出发,认识语言学在西方的来龙去脉,找出修辞学语言学分途的历史关键,最终理解修辞学跟语言学之间的关联。汉语本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示我们:如何在悠久杰出的文化传统上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并学习开拓未来发展的策略。

  • 标签: 辩论术 修辞 先验性语法知识 逻辑与修辞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