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正>"往"作为时间词,一般都过去。《论语》有"往者不可諫,来者犹可追"的话,楚辞有《惜往日》的篇名。"往者"、"往日"之类,至今仍然沿用,不过"往"在古代汉语中也间或可以指称未来。如下例:(1)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鐉,则三之,可损不可增。(《东坡志林》卷一"记三养")(2)每日但食花草,数旬以往,不觉寒饥。(《夷坚志补》卷二十一"利路知县女")(3)陈又再徙张泾汇,孙屋复空,而安安犹无恙。今方一岁,未保其往也。(《夷坚志》支丁卷六"陈六官人")

  • 标签: 古代汉语 时间词 未来 楚辞 论语 指称
  • 简介:《〈圆音正考〉注说》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文章就该书在反切、尖团字、上口字、语音学、音韵学、方言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逐一加以分析,供作者在修改时参考。

  • 标签: 《〈圆音正考〉注说》 反切 尖团字 上口字
  • 简介:<正>《现代汉语词典》(含《补编》,以下简称《现汉》)“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是一部使用价值很高的工具书。现在,它已成为人们使用汉语的最具权威的标准之一,对人们运用现代汉语有着举足轻重的制约力。正因为它有如此影响,所以对它的要求也就应该非同一般。当然,对于

  • 标签: 现代汉语词典 规范化服务 词语释义 现代汉语词汇 推广普通话 工具书
  • 简介:<正>一引言《切韵掌图》相传为北宋学者兼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所作,长期以来被尊为等韵图的权舆。自明代起,就有学者怀疑此说,而清末邹特夫氏更提出确凿证据,指称此图为南宋产物,假托司马温公之名而已。既然传统的司马光作《切韵掌图》之说不可信,那么,此书究竟成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呢?关于作者与时代问题,赵(1934)董(1948)两位已有专文论及。根据他们的研究,我们现在都相信以下两点:(1)《切韵掌图》不是最早的韵图。它不但晚于《韵镜》和《七音略》,而且晚于

  • 标签: 指掌图 切韵 韵图 人声 方言 中原音韵
  • 简介:读《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5期上的《单一媒体与多元媒体话语互文分析》,发现作者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词汇的"重复出现"是"互文表现形式之一",并将某针对邓玉娇事件系列报道的十二个标题中“重复最多的词汇”(顺便说起,这里用“词汇”不妥)作为互文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主人公互文链”等术语。思索良久,觉得这一观点很难让人接受。

  • 标签: 互文关系 修辞学 “词汇” 2010年 系列报道 主人公
  • 简介:"前/原+人名词"结构中"前"和"原"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选择差异,"原"倾向于表示特定对象的身份更替,而"前"则倾向于表示特定职位的对象更替,并且在对比变化模式、句法位置、语篇类型上二者呈现一定的选择倾向。

  • 标签: “前” “原” 指人名词 对比变化性 选择
  • 简介:提要琼海话的量名短语表定时不受语序或信息结构限制,而受语音条件限制,具体可分为两类:1)“普通量词+名词”表定,量词前面的句法成分X要变读高调;2)通用量词“枚”加名词表定枚”变读高调,即“m^33〉m^53”.文章认为,普通量名表定是“X+许+量+名”中的远成分“许”弱化之后声调粘附在X上的结果,属于“准指示词型”量名结构;而定量词“枚53冶从句法分布和语义特征来看,应该定性为类定冠词.

  • 标签: 琼海话 变调 量名短语 定指
  • 简介:文章主要讨论疑问代词“谁”的虚意义和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文章尝试证明虚指用法的“谁”字句通过不确定性陈述语气,来消除疑问代词“谁”的询问意义,但是保留了它的预设意义“存在着某些个人”,从而使虚指用法的“谁”表示“不能确定一定存在的某些个人”。而否定用法的“谁”字句通过质疑和反驳等反问语气,在“疑有信无”原则的指导下,不仅消除了疑问代词“谁”的询问意义,而且消除了它的预设意义“存在着某些个人”,从而使否定用法的“谁”表示“确定不存在的某些个人”。最后,文章还分析了“谁让我小呢?”之类特殊句式的意义,说明它跟一般的“谁”类反问句在语义解释上具有一致性。

  • 标签: 疑问代词“谁” 询问意义 虚指意义 否定意义 疑有信无 语义解释
  • 简介:<正>谭永祥的《修辞精品六十格》(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印刷本)是一部以“辨异误”为主要特色的修辞学著作。作者以极大的勇气和深厚的功力,对当代辞格研究中的负面予以集中的披露,并细致入微地进行分析,其锐利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使它成为一部有棱有角的不可多得的修

  • 标签: 辨异 辞格研究 修辞学史 精品 辞例 求疵
  • 简介:量词定现象在东亚和东南亚的语言中并不罕见。我国境内的吴、闽、粤、客家、赣、湘等南方汉语方言中也存在着这一现象。在有关这一现象的诸多可能性来源中,"语言接触说"最能实现解释的简约性。同时这一推论也得到了来自音韵学、文化学、考古学、民族学等方面的佐证。我们还以桂南平话和壮语的接触为例,重点关注了平话中量词定现象的来源。

  • 标签: 量词定指 量名结构 语言接触 平话
  • 简介:在上古汉语中,当指示词"之"既充当主句中动词的宾语,同时又预示后面的从句所要表达的信息时,这种句子便是预性主从句,预性主从句是上古汉语主从句的一种重要类型。虽然预性主从句中的"之"字具备了向引导宾语从句的标补词的方向发展的句法条件,但由于预指代词"之"字没有真正扩展到动态的命题句或事件句中,这极大地制约了它的虚化进程,导致它一直保留着较为明显的指代性,因而它向标补词演变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并未完成。

  • 标签: 上古汉语 指示词 “之” 预指性主从句
  • 简介:本文在对电视剧《亮剑》台词作定量考察的基础上,对汉语中“我李云龙”一类的“人称代词+NP”复结构进行分析。本文从结构的内部构成、NP的语义特征和句子谓语及情态特征等多侧面进行描写。本文认为:汉语“人称代词+NP”复结构是一种隐性述谓结构,其“NP”的功能在于凸显“人称代词”所指代对象在当下话语情境中说话人所认定的某种属性特征,从而造成该种结构表达的强主观性。这种强主观性的凸显,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句子[-事件]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汉语“人称代词+NP”结构是一种话语功能独特的短语结构,其主要的话语功能在于凸显代词所指对象在特定话语情境中所拥有的某种特定属性要素,从而规定着言者对这一对象的主观评价或是预测代词所指对象在话语情境中所要采取的特定行为。

  • 标签: 人称代词 复指结构 主观性 隐性述谓关系 话语功能
  • 简介:杨从时编《重编改正四声全形等子》,现藏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时代最晚不会晚于明代中叶,是四库本以前的唯一传世《四声等子》本子。文章对重编本在校勘学上的价值及其切身与见母列位问题做了说明,梳理了重编本所反映《四声等子》与《玄论》的密切关系。

  • 标签: 重编改正四声全形等子 四声等子 杨从时 指玄论 见母列位 等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