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正>本文讨论语言规范问题,主要是明确语言规范的客观性,以及语言风格、言语变异同语言规范的关系,澄清一些认识。汉语规范和汉语规范化工作,建国以来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先后建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和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这是很好的事情。有的人却因此产生错觉,以为汉语规范是政府有关部门和语言学家们做出的规定,是建国以后才出现的新问题。他们把汉语规范和汉语规范化工作混为一谈,对汉语规范表示怀疑,认为规范就是僵化、模式化,抹煞个人风格,为“文学语言”所不容,甚至认为“文学语言在本质上是反规范的”。

  • 标签: 语言规范 语言成分 言语变异 汉语规范化 语言风格 辞面
  • 简介:菲律宾汉语即一般人所说的菲律宾华语。菲律定是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个多语社会,菲律宾汉语是菲律宾一百四十多个族语中的一种。它是大陆移居菲律宾的华人在自己聚居区和家庭内部所使用的交际语言,是汉民族共同语在菲律宾华人社区的特定环境中的一种变体。

  • 标签: 菲律宾 汉语 变异 华人社区 多民族国家 民族共同语
  • 简介:摘要文章通过对“VP的”中名词的配价分析,扩展完善朱德熙先生就“VP的”歧义与指称问题提出的歧义指数公式。在“VP的”结构中,动词或有价名词的一个配价位置(即与其有相同语义关系)出现多个成分与其配价,可能产生歧义;一个名词成分可以出现在同一个词的不同配价位置(即有不同语义关系),也可能产生歧义。

  • 标签: 名词配价 歧义分析
  • 简介:<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不成问题,公理一个。但说到语言又是思维的桎梏,恐怕难以通过,形成共识。而事实上语言符号与对象之间的不等式却司空见惯,尤其是在生活语言和文学语言里常常最为活跃,每每突破规范而张扬,在特定的语境中又显得非常必要。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超规范的美的言语事实得以产生、更新、发展?这个课题太大,工程艰巨。原来,人的言语交际过程,实质上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诸如感知、联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均在起作用,而这些心理活动过程的本身又是复

  • 标签: 变异修辞 心理过程 关系联想 接近联想 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
  • 简介: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变异是语言的本质性特征之一,研究异质语言的有序系统是语言学的核心所在。研究语言变异可以发现语言的历史变化,事实上,语言的历史变化就产生并体现在语言的共时变异之中。变异无所不在,但变异不等于变化。一般来说,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语言系统中的大部分结构还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并不是所有的变异都是进行中的变化。

  • 标签: 语法变异 现代汉语 社会语言学 语言变异 历史变化 本质性特征
  • 简介: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语料库的封闭性检索,运用计量分析手段,调查分析了广州话动词完成体的变异。结果表明完成体形式的发展趋势在广州人和香港人里面都呈现一致。通过动词的变调来表示完成(V[L]),这一形式的常用度远远不及动词后加体标记的形式(V+咗)。“V+咗”的常用度跟使用者的文化水平呈正相关,文化水平高的人,更倾向使用共同语的标准形式体标记来表示完成体,教育是共同语向方言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影响人们的语言使用。动词用于“V“’的常用度的高低与动词个体相关,与动词的声调关系不大;高频动词用于“V*”的机会可能会大些。

  • 标签: 广州话 完成体 变异 问卷调查 语料库
  • 简介:摘要相声和小品是中国影响最大、最受观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其语言独具特色,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语言要素的变异是创造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归纳相声小品中的语言变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变异以及相声小品魅力的来源。

  • 标签: 相声 小品 语言变异 思考
  • 简介:补语的类型很多,含“得”的补语尤为多见。从语义上看.含“得”的补语都是从程度、结果、可能等方面对中心语(述语)加以补充说明。我们在考察含“得”的补语盼语义情况时,发现有些现象很特别。如形容“输得惨”说“输得不亦乐乎”(《文汇报》1988.12.6)。这里.补语的语义显然发生了变化.即在与中心语(述语)相搭配时,补语已经具有了特殊的语义内容.并具有一定的语用价值。本文要讨论的就是这种情况。

  • 标签: “得” 述补结构 语义内容 语值 异性 《文汇报》
  • 简介:“桔”“橘”二字古已有之,二字本义不同。“桔”字至少在清初开始由广东乡间俗用表示“橘柚”中的一个种类,后来逐步扩散到现代标准语当中,与“橘”形成一对词汇变异形式。在当代辞书中对“桔”字的地位有不同的说法。考察语料及实际调查可知,“桔”字表“橘”之义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时间深度。在当代人们的使用中,“桔”字比“橘”占明显优势,辞书和教学应注重语言文字使用实态。

  • 标签: “桔”“橘”变异 借用 扩散
  • 简介:认知主体经常处理的语义信息包括:词典记录的固定语词义和偏离词典语义的临时修辞义。前者通过词典释义,凝固认知主体的公共经验,作用于人的概念认知;后者通过语用环境中语义的修辞化变异,体现认知主体的个人经验,作用于人的修辞认知。概念认知和修辞认知在言语表达←→言语接受过程中体现出认知主体的6种信息处理模式。影响认知主体信息处理模式的诸多因素中,修辞认知的解释力目前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有待于广大语言工作者的建设性参与。

  • 标签: 语用环境 语词义 修辞义 概念认知 修辞认知
  • 简介:哈萨克斯坦东干语音系在音类上保留了其祖源地陕西关中话的典型特征,但在音值上正发生去汉语化变异,主要表现:(1)辅音强化;(2)高元音擦化;(3)音节辅音化。(1)-(3)是推链关系,即(3)导致(1)和(2)。这是俄语的强势浸染所致。

  • 标签: 东干语 音节辅音化 俄语浸染
  • 简介:翻译是导致语言学术语变体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对术语确立标准把握的不同,术语出处在流派、时间、地域和文本语境上的差异,会造成术语译名的变异。术语变异与术语规范是一对矛盾体,了解术语变异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指导语言学术语的翻译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语言学术语 术语变异 术语译名变异
  • 简介:本文所要考察的是“语言学转向”后中国当代小说叙述语言变异。考察对象以20世纪80~90年代同类理论研究和小说文本语言特征为主——这一时间跨度是“语言学转向”背景下小说叙述语言变异从理论研究到文本实验的成果集中显示期。本文认为:观念层面的小说语言变异是根本性的。小说语言观念变异落实为小说叙述语言变异,具体表现为小说叙述风格变异(冷叙述)、

  • 标签: “语言学转向” 语言变异 小说叙述 中国当代 文本实验 时间跨度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复合元音的指数式动态模型,它能将普通话的十三个复合元音的音色变化描述为几个目标值之间的动态运动。此模型用于语音合成时,能减少合成参数的存贮量,提高合成的复合元音的自然度。该模型也为进一步研究离散言语代码与连续语音声波之间的转换机制提供了一条途径。

  • 标签: 动态模型 共振峰频率 指数式 目标值 模型合成 二合元音
  • 简介: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方言古为吴语,由于历史上多次北人南下,充实江淮问,现已演变为江淮官话。本文考察南京方言宕江两摄人声韵在老、中、青、少四个年龄段的共时变异,分析宕江两摄入声韵的语音层次,探讨普通话渗透、嵌入南京方言的方式和步骤,讨论南京方言入声韵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势。

  • 标签: 南京方言 入声韵 共时变异 历时演变
  • 简介:文章以溧水"街上话"语音变异为例,分析研究词汇类型对语音变异的制约情况。定量分析表明,词汇类型对语音变异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类型的词汇对语音变异的制约存在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普通话词语的借入是普通话对方言语音产生影响的一条重要途径;普通话对方言语音的影响由"普入词/方普词"到"固有词"以分类渐进的方式推进;普通话影响方言与方言接受普通话影响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

  • 标签: 词汇类型 语音变异 街上话 制约
  • 简介:本文从翻译符号学角度,探讨小说—电影剧本—电影台本文本再生中思想意识的变异,发现文本符号承载的思想意识在符号主体之间,以及源语与目的语符号系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得出结论:文本再生是社会主流思想意识、作者思想意识和译者思想意识相互作用的动态表意过程。

  • 标签: 翻译符号学 文本再生 思想意识 电影剧本 电影台本
  • 简介:本文在对新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使用汉语所形成的声调变异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及统计的基础上,采用自然听辨和计算机语音识别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和归纳其声调系统,同时采用五度值计算公式转写出五度值进行比较说明,从而对维吾尔族说汉语最具特征的“维腔维调”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在汉语使用声调变异方面的现状,对进一步促进双语教学、推广汉语普通话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维腔维调” 声调 变异 语音识别
  • 简介:本文从"F是"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变异的角度探讨了其历时变化发展和共时同形异构的关系,分析了导致"F是"语法化的机制和诱因,讨论了"F是NP"和"F是VP"的区别和联系,考察了"F是"的内部结构、表达功用和分布情况.

  • 标签: 历时演化 共时变异 同形异构 表义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