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黄金贵先生认为“望洋”是“表示眼目的一种长相、病相”,即医籍中所谓的“戴眼”。“望洋”原作“望阳”,本指“望着高处”,与“仰视”同义。因为人们不知道“阳”是“高”的意思,牵强附会地把“阳”改成“洋”或者“羊”,于是就成了一个使人迷惑的词了。

  • 标签: 望洋 望阳 仰视
  • 简介:本文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古今字做一番梳理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

  • 标签: 古今字 含义
  • 简介:摘要自古以来就有“名以食为天”的说法,“吃”这个词在当今社会的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因此,“吃+处所名词”这种非常规的结构也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对“吃+处所名词”这种结构的构件分析入手,结合挑选出来的短语在各个领域出现的比例来分析这种结构的出现和主要构成条件。

  • 标签: 处所名词 演变
  • 简介:本文在王还(1983)的基础上,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都"与all的差异以及"都"本身的语法语义特征.(Ⅰ)尝试解释汉语中"都"与其所指词之间的一致关系;(Ⅱ)按照all的词性分类,对"都"和all作了更细致的比较,为学汉语的学生、教汉语的老师理清all与"都"的异同;(Ⅲ)讨论"是"字结构中的"都"与主宾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解释王还论文中几个有争议的例句;(Ⅳ)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都"句作出分类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 标签: 全称量词 "都" 所指词 被复制
  • 简介:从文献用例、引申原理和同步引申规律及同位关系等方面观察,“承”有“听闻”义;“听闻”义由“承受”义引中;“听闻”为“承”的基义,“谦敬”、“已然”为其陪义;意义与句法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部分学者对“承”的意义的误释。

  • 标签: 听闻 引申 基义 陪义
  • 简介:"△"公盨铭例特异,前所未见,文辞古奥,艰涩难读。文章在诸家考释的基础上,对△公盨的句读、语词、句子之缺省成分以及铭文性质提出了新的看法。文章指出,"敷土、隓山、濬川"是大禹治水的三种方法,对此句的理解,必须充分注意大禹的神性。"■(擣)方"指禹平定下土之后,对四方不服势力的征讨。"降民、监德"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康亡不楙"读为"康娱丕懋",义即安乐勤勉。"孝友■明"指四种德行,即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忧恤贫病,明察是非;"■"释■,相当于《周礼·大司徒》"六行"之一的"恤"。"好祀"义即"宜祀"。"复"训安,"克"训肩任。通过对与△字相关字形的全面梳理,释△字为"豳"。盨铭与《尚书》"诰"体相同,可名之曰"豳诰",通篇都是豳公的告诫之辞,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其铸造目的当如中山王方壶所云"明■之于壶而时观焉",亦如史■簋所说"其于之朝夕鉴"。文章对以大禹开篇的原因及"德"的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豳公盨 语词考释 铭文性质 豳诰 大禹治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要摆脱印欧语的束缚,这是汉语语法学界一直以来的想法。可是,怎么摆脱?摆脱的切入点应选在哪里?各有各的看法。本文认为要摆脱的主要不是以什么为语法单位的问题,而是句法分析研究思路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看法,本文提出并结合实例全面地阐释了一种新的句法分析法——构式语块分析法,以作为对传统句法分析法的补充。

  • 标签: 句法分析 构式 语块 构式语块分析法
  • 简介:运用语调助词的概念,讨论了粤语用于求证是非问句“啊^21”和“啊^13”。认为“啊^21”是低语调助词覆盖叠加到“啊^33”上得到的变体,表达了“以说者为中心”的语义特征;语调助词可连用,“啊^13”是低语调助词和高语调助词连用在“啊^33”后形成的变体,同时带有了“以说者为中心”,以及说话人对话轮向前展望等语义。使用相同的方法可解释粤语用于求证是非问的其他若干个语气助词的来源路径。最后梳理了粤语求证问的相关形式,指出粤语有着比普通话更丰富的语气助词,语调多变,这在求证问句里表现得比较明显。

  • 标签: 粤语 求证是非问句 语气助词 语调助词
  • 简介:虽然以往的分析都支持“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应该进行左向划分,然而已有的分析有的没有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必须进行左向划分,有的所援引的理论不合适,以致无法将分析推广到所有类型的“NP1的NP2的NP3”的名词组合上.文章认为,应该从关系名词和非关系名词的词汇句法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关系名词的组合必须进行左向划分,而非关系名词组合还有可能进行右向划分的现象.文章讨论了关系名词的内部句法投射,并提出使用a^n(a是一个名词,n≥3)作为关系名词的一种新的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基于加工难度的理论无法解释非关系名词多项式组合既可以左向划分又可以右向划分这一语言事实.

  • 标签: 关系名词 名词组合 隐含论元 指称依赖 加工难度
  • 简介:1.汉语拼音方案是100年来语文工作者努力研究的结果,汉语拼音方案产生过程的简略回顾。2.汉语拼音方案在技术上的成熟。3.汉语拼音方案在使用中的成就,它已经成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4.台湾某些人另搞一套所谓"通用拼音",不利于信息知识资源共享,受损害的是台湾同胞。5.目前内地也有一种淡化拼音的思潮,值得引起大家注意。6.模范地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

  • 标签: 汉语拼音 最佳方案 通用拼音 语言文字法
  • 简介:本文以日常生活文化为研究对象,在模因学与符号学的视阈下,对其深层传播机制展开了综合性考察,试图解决El常生活文化进化及传播中的几个根本问题,即日常生活文化的延续、维持、变异、更新的深层机制及内在动因。结合文化符号学的标出性理论,本文提出日常生活文化是作为文化中项而存在于文化三域之中的;同时,日常生活文化作为模因库,模因则成为其传播活动中的基本单元,因此,每一个模因都先天携带文化中项所特有的、排他性的中项性与无风格性特征。基于此,本文进一步对日常生活文化的模因复制传播规则,此规则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以及传播诸模式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分类辨析。

  • 标签: 日常生活 模因 复制 传播 符码规则
  • 简介:《论语·雍也》“君子可逝也”一句中的“逝”字,历来学者多从汉儒之说,训为“往”.清人俞樾持不同观点,认为“逝”当读为“折”,当代学者洪波赞成此说并为之论证.《论语》出土文献的发现与刊布,为正确揭示文本真义提供了契机.定州汉墓竹简中该句作“君子可選”,“選”对应于今本“逝”.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出土文献材料中“■”声字可读入月部(如“逝”、“噬”等)亦可读为元部(如“衍”、“遣”等)的用字现象,着重探讨“逝”、“選”异文形成的原因.主要结论是,“君子可逝也”之“逝”在早期底本中可能写作“”声字,后世不同的传抄者依据自身的阅读习惯将之转写成“逝”或“選”;“選”、“遣”音义关系颇为密切,在《论语》该句中当理解为“遣送”、“打发”之义.

  • 标签: 君子可逝 异文 古文字 用字
  • 简介:<正>在第三届全国辞书学研讨会上,拙文《略论规范型词典的特点》所讨论的问题引起众多与会者的兴趣,他们发表的许多意见对笔者颇有启发。本文拟参考部分辞书学界同人的意见,对规范型词典的特点作进一步探讨。《略论》重点谈收词原则,本文在讨

  • 标签: 汉语大词典 英语词典 释义 同义词 词语 描写原则
  • 简介:<正>现代修辞学的诞生如果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问世算起,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对于什么是修辞学的问题,修辞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几乎象一块难以消化的口香糖,被人们不停地咀嚼着,反复地品味着,这不能不发人深思。这里我也想再把它抖落一番。我想还是从认识与存在的关系说起。世界是客观的存在,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认识必须通过表达才能进行社会交流,产生社会效果。存在于思维中的认识是潜性的认识,以特定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认识是显性的认识。从客观存在到主观思维是一个由存在到认识的过程,即由客观到主观的过程。由主观思维到社会交流是又一个过程,是认识由潜在到显在的过程,即由认识到表达的过程。表达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但不是机械地简单复制的反映,而是经过主观筛选、模拟、评判,染上主

  • 标签: 修辞学 再思考 言语表达 逻辑学 语言学 主观思维
  • 简介:在新媒体技术改变新闻传播社会关系、全球化浪潮促进国际话语权争夺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呼吁对话意识的新语境下,新闻的"事实""报道""信息"等传统定义,存在忽略多元传播主体,排拒价值立场意义,局限于大众传播模式等问题,导致其不适应新语境下的新闻现实实践与职业需求。本文以符号叙述学为理论视野,建议将新闻的定义修补为"关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符号叙述",同时还强调了新闻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纪实性""时新性"与"公开性"品质。

  • 标签: 新闻 符号 叙述 纪实性
  • 简介:本文集中讨论新媒体的影响,尤其关注互联网对流行音乐大众传播的冲击力。在音乐和其他新闻媒体中,当Napster和音乐数字传播成为热点时,这个课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的目的是从符号叙述视角,勾勒出互联网对流行音乐语言的影响。

  • 标签: 音乐语言 互联网 新媒体 NAPSTER 大众传播 流行音乐
  • 简介:关于镜像是否是符号的论辩已逾卅载。镜像不仅是一种符号,还是物符号和心灵符号之间的分界点。在镜像阶段,镜像对主体的自我建构与语言等符号所起的作用一样,只是其具体功能有所不同,主体在对镜像的试错与比较中认识自我。符号自我包含“客我”“主我”和“你”三者,它们之间会形成对话关系,因而在镜像阶段之后,镜像符号对自我的建构方式,可以根据发送意图分为指向“客我”、指向“你”和指向“他者”三种。不同的自我建构方式,表现出镜像符号的不同功能。

  • 标签: 镜像 符号 符号自我 自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