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正>1.“字有定量”的探索50年代提出了“现代汉语用字全表”的问题:“汉字随时随地增加,出生不报;又随时失去作用,死而不葬。字典里死字和活字并立,不加区别。书写现代汉语究竟要用多少个汉字?谁也说不出来。这种现象不应当长此任其自然。“整理汉字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清点汉字的

  • 标签: 现代汉语词典 常用汉字 用字 文言 现代汉字 古代汉语
  • 简介:【1】问:我们知道您是陈望道先生的第一个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工作,致力于语言学、修辞学的教学与研究。您是怎样走上语言学研究道路的呢?答:我是1957年进复旦的。当时中文系有三个专门化: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还有一个是语言专门化。实际上,当时的专门化带专业倾向,本来是到了高年级才划分的。因为进校时正好是大跃进时期,赶上进行社会教育革命,所以我们很早就开始专门化了。其实最早我填的也不是语言学,我想搞古代文学。那时候进中文系都想搞文学,都想当文学家。当时领导上认为选语言学的比较少,希望大家能够改报语言专业。我因为父亲是语文老师,高中时看过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脑海中有些语言学的概念,因此响应号召,就改报语言学了。

  • 标签: 访谈录 语言学研究 陈光 国际文化交流 古代文学 教学与研究
  • 简介:摘要《建炎以来系年要》是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所作。该书因叙事详备、引书繁博、考辨精审、秉笔直书,为世人所叹服。在此拟从《要》作者、内容与编纂体例、研究现状以及特点与不足等方面予以综合阐述。若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 标签: 《要录》 李心传 综述
  • 简介:从应先划分开熟语中语言词汇单位的固定语和言语句子的常语、对固定语内各种类别的划分须逐层进行以及划分类别的依据须反映不同类型的实质差异,从今天成语、惯用语的界定势必改变“成语”古来的语感等方面,说明“有无表意双层性”是划分开成语和惯用语的唯一正确、合理的依据。

  • 标签: 成语 惯用语 划分依据 固定语 类别划分 表意双层性
  • 简介:摘要定量研究是国内常见的资料分析方法,广泛地运用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在翻译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加强翻译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是翻译学方法论体系构建的需要,是推动翻译学健康、科学发展的需要。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中国翻译》2013~2017年发表的660篇论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定量研究方法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2013~2017年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大致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其中文献研究法和统计调查法应用较多,实验法应用较少。这660篇学术论文中共有77篇应用了定量研究法,占11.7%,说明翻译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总体来说较少,研究者对于定量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不够。

  • 标签: 《中国翻译》 定量研究 发展趋势 载文分析
  • 简介:量词域的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颇为关注的语言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句子中的量词常常有宽域(widescope)和窄域(narrowscope)两种解读方式。自May(1977)后,与量词解读有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量词取窄域的问题。May认为造成这种解读的原因是量词下移(QuantifierLowering,QL)到从句的节点结果。Horn—stein(1995)基于最简方案中的拷贝理论(theCopyTheoryofMovement),认为量词在低层的拷贝能够被激活(activiated)从而决定了量词的辖域。Sauerland&Elbourne(2002)则指出,QL的解读是语音层面(PF)移位的结果。既然逻辑式(LF)移位不会对语音层面有任何影响,那么同样语音层面的移位也不会对逻辑式的解读产生影响,因此QL的解读是量词在PF层面的移位所造成的。虽然在PF层面量词先于主句谓词或其他相关成分,但在LF中仍然低于主句谓词或其他相关成分,得到窄域的解读方式。上述三种观点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都没有对QL解读进行限制,似乎只要是提升结构(raisingconstruction)就应该有量词取窄域的解读。但事实并非如此。当然也可能这种限制和QL无关,而是由其他的原因所造成的,如Boeckx(2001)认为控制结构不允许量词下移。Hornstein(1995)认为只有限定性小句才允许域的换位。但是这些限制不符合语言事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量词下移现象呢?QL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就必须解释它为什么会被阻断;如果不存在,那么它为什么不存在,我们又该如何解释不定成分(indefinites)看起来有这种解读呢?文章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论元移位。文章认为,论元移位并不留下语迹或拷贝,如果QL发生的话将会出现量词Q没有变量约束的情况,因此也不存在下层拷贝激活的问题。至于不定成分有两种不同解读,并不是由量词域的不同造

  • 标签: 单循环 量词下移 宽域 窄域 存在闭包
  • 简介:元人陶宗仪在其《南村辍耕》中收有元达达曲31种,由于演奏技法和演唱方式的特殊,更由于胡汉语言之间的隔阂,对这些曲目名称的释读已成为相当困难的事情,因而学术界很少有人涉足这一领域.惟见乌兰杰《元代达达乐曲考》一文有过考述,然其文对陶氏所收曲目未能全面考索,已考释之名目亦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依据大量历史文献,对这31种曲目逐一细致考索,以期推动该项研究.

  • 标签: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达达曲
  • 简介:问:沃尔顿教授,您好!在国际论辩研究界,您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著作等身”。就您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极为罕见的多产性而言,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您的研究生涯,大概一点不为过,完全名副其实。所以,第一个问题是,有这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研究成果,您希望给国际论辩研究留下什么样的学术遗产?答:就我个人而言,过多地谈论一个人在其学术研究领域的遗产这个话题,是一个错误。我只不过是在一个时期,致力解决论辩研究领域的一个问题。我的目标是找到有效的办法和工具,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 标签: 论辩理论 沃尔顿 道格拉斯 访谈录 修辞学 维度
  • 简介:问:您好,范·爱默伦教授!第一个问题是,在温莎大学跨学科论辩研究博士点创立演讲中,您提到要把“论辩”重新界定为“交流活动”。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新定义?有什么特殊考虑?答:我不是有意要将“论辩”(argumentation)重新定义为“交流活动”(communicativeactivity)。实际上,这是我1970年代末从事论辩研究以来所采用的定义。我只是想要强调,正如我一如既往地这么说,论辩绝非只是涉及推理(如一些逻辑学家似乎认为的)那么简单,论辩更多涉及与人的交流和互动。论辩总是致力于说服他人,使人相信一个观点是可以接受的。

  • 标签: 论辩 辩证理性 访谈录 有效性 区间 修辞
  • 简介:一、与安东尼·布莱尔教授的访谈问:布莱尔教授,您好!今年正值《逻辑的自洽》(LogicalSelf-Defense,1977)一书①出版40周年,今天有幸参加这个纪念活动。这本书实际上承载了很多的历史意义,后来一系列事情的发端,从北美非形式逻辑运动的兴起到InformalLogic(《非形式逻辑》,A&HCI入选期刊)的创刊,从温莎大学推理、论辩及修辞研究中心的成立,再到温莎大学跨学科论辩研究博士点的设立等,可以说都与此书有关。首先请教一个问题,是否可以说北美非形式逻辑运动发轫于《逻辑的自洽》的出版?

  • 标签: 非形式逻辑 历史意义 修辞研究 布莱尔 安东尼 访谈录
  • 简介:传播学与符号学都是仅有百年历史的年轻学科,两者渊源与发展进路各不相同。符号学的学科化与索绪尔于1907—1911年在日内瓦大学讲授的普通语言学课程关系密切。几乎同一时期,新闻传播学课程正式开设。1905年,布莱尔(willardG.Bleyer)在威斯康星大学开出为期一年时间的新闻学课程,新闻学成为传播学的第一个主要研究对象,且其影响延续至今——学界仍将“新闻”与“传播”并称。

  • 标签: 传播符号学 媒介语境 访谈录 赵毅衡 新闻传播学 威斯康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