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农村中小学的早操、课间操的开展情况,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次数、时间及参加人数、活动开展形式,运动竞赛的开展情况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校早操开展的情况较差、课间操能较好地开展,但组织形式局限于广播操和眼保健操、课外体育活动次数较少,大部分学校只有在比赛任务时进行集训,这种状况与学校领导和家长的重视程度有关。

  • 标签: 山西省 农村中小学 课外体育活动
  • 简介:投掷沙包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在课上他们会感觉到很无聊。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制定了四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并逐一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课的实验,感觉效果不错。

  • 标签: 小学一年级 教学策略 沙包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感觉
  • 简介:从各个方面的数据、资料和信息显示,我国中小学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已经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逐年下降的趋势更为严重;青少年学生近视率排名世界第二。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各个层面如何能提高中小学学生的体质健康,良好地促进中小学学生成长,已急需解决。

  • 标签: 身体健康状况 中小学生 中小学学生 杂谈 学生身体素质 青少年学生
  • 简介:一、积累和分析动作的能力基本动作传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根本,是运动健康与卫生保健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体育各项功能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对小学教师而言,必要的动作储备和分析能力是其基本技能之一,尤其是简单有趣的“操化”动作,更是多多益善。在一定的层面上甚至可以认为教师的动作储备和分析能力基本决定了其教学能力,基本动作教学对小学生以后的体育态度行为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体育动作的储备和分析能力应会成为未来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要素养之一.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

  • 标签: 小学体育教学 体育教师 基本能力 基本动作教学 卫生保健知识 分析能力
  • 简介: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是通过多年的系统训练培养出来的,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一般要经历被发现阶段,基础阶段,提高阶段,这也正是运动员处在小学,初中,高中上学阶段,在这三个上学阶段最少要接受三个甚至多个教练员(体校除外)指导,在这三个学习阶段如何让运动员健康成长,并进行系统训练,需要三个阶段的教练员在各自阶段按照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大体训练模式如下:

  • 标签: 中长跑运动员 系统训练 中小学生 成长过程 针对性训练 基础阶段
  • 简介:为探讨不同年龄中小学生柔韧素质的发展规律,以期为中小学生发展柔韧素质提供理论支撑,对连云港市2010年5654名小学一年级~高中三年级(对应6~18岁)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18岁年龄段男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柔韧素质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在柔韧素质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双降双升”现象。第一次“降升”发生在6~15岁,即男生在6~10岁、女生在6~11岁,柔韧素质呈现第一次下降,并分别在10、11岁降到整个年龄段的最低值,之后开始回升,到15岁时达到一个高位,形成了第一个“V”型;第二次“降升”发生在15~18岁,即15岁过后,男女生柔韧素质开始第二次下降,到16岁(男生)、17岁(女生)时降到一个低位(但该值仍高于6岁水平),之后又开始回升,形成了第二个“V”型。认为:6~18岁年龄段学生柔韧素质的第一次下降发生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是幼儿骨骼与神经、肌肉发育不相协调的结果;第一次上升发生在开始进入青春期到全面进入青春期期间,是体内激素作用下形成的身体增长全面进入人生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的结果;至于柔韧素质保持在高位的第二次降、升的原因,尚有待探讨。

  • 标签: 柔韧素质 中小学生 坐位体前屈 年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