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屈原《九歌》的总体结构和每篇诗作大致遵循了“迎神——祭神——送神”这一模式,并且呈现一定的变式,主要分为“神未至、神至、神走”这几种情况,形象化的人神聚散离合,使得《九歌》呈现出清晰的时空结构,最终指向的是不同的情感形态。在各篇章的部分段落.屈原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构架诗作,尤其是想象和对空间的诗意描写,情感丰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标签: 《九歌》 时空结构 作品情感
  • 简介:为深入了解西汉城市发展特征,依据历史文献及前人研究成果,在系统复原西汉郡国发展之基础上,认为西汉郡级城市发展总量变化呈上升趋势,至武帝末年之后停滞;在空间上,西汉郡级城市的数量变化主要受东部王国地区和西部新拓展地区城市数量变化影响,中部汉郡区城市数量变化较小。

  • 标签: 西汉 郡级城市 时空特征
  • 简介:关于西汉城市增长的普遍认识是由于侯国城市和因地域扩张而产生的,在分析齐地城市发展构成基础之上得出了不同结论,齐地城市发展与分布特征表现为:(1)齐地城市的发展以武帝末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呈缓慢增长趋势,后期则呈迅速增长趋势;不同于一般城市,齐地大城市的增长主要完成与武帝末年之前;(2)齐地城市的增长不全是侯国城市的增长,还有自然生长的城市;(3)齐地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由区域核心临淄向周边郡国城市分布由密渐疏的圈层分布状态.

  • 标签: 西汉 齐地 城市 时空特征
  • 简介:通过搜集、整理明清时期山西蝗灾资料,对1368年至1911年山西蝗灾进行等级划分,探索明清时期山西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明清时期山西蝗灾以1级灾害为主,蝗灾严重期为明后期与清中前期。该地区蝗灾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受灾县的临水性特征和受灾区域从南到北递减的次数差异性特征。东亚飞蝗在该地为两代生并以夏蝗为主,主要集中于阴历6、7月。根据小波分析得出明清时期山西蝗灾周期长短不一,蝗灾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 标签: 蝗灾 明清时期 山西
  • 简介:基于方志材料,运用计量方法,整理出明清时期贵州茶叶种植的分布状况。研究发现:明清时期贵州茶叶种植范围随时间的发展而扩大。在明代,贵州茶叶的分布范围主要以黔中苗岭中段区域和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区域为主;清代时,贵州茶叶种植扩大至黔西、黔西南、黔东南、黔东北等地区。发展的原因主要与优势的地理环境、更为便利的交通、更为发达的贸易、产茶技艺的提升和劳动力的增加等因素有关。

  • 标签: 明清时期 贵州 茶叶种植 时空分布
  • 简介:利用雷暴观测资料、闪电定位资料以及雷灾资料,统计分析了长汀县雷暴和雷灾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受损对象。结果表明:长汀县年平均雷暴日为78d,年雷暴日呈减少趋势。每年的3-9月为雷暴的多发季节,其中8月最多。负地闪沿西南往东北方向逐渐减弱,正地闪较强的区域在北部、西部、西南部以及海拔高度较高的山区。长汀县雷灾主要出现在5月和7月,9月-次年2月较少发生雷灾。1d当中出现雷灾的高峰期在16-18时,21-24时出现雷灾的几率最低。受灾较多的乡镇主要为汀州镇及大同镇,其次为河田镇。受损对象主要为户外的电力系统,家用电器,办公场所的网络、通信系统、监控器等电子设备。

  • 标签: 雷暴 时空分布 雷灾分析 长汀
  • 简介:从解决时空数据模型的三个关键问题,数据的冗余、更新,时空一体化以及时空分析入手,建立具有面向对象的特性的实体类、关系类、时间类.每个类封装自身的特性、操作等内容.利用类之间的相互引用机制实现对象之间的相互引用和互操作机制.

  • 标签: 面向对象技术 时空数据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数据存储
  • 简介:1949一2000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巨大转型时期,也是各大流域水利系统相继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通过运用SPSS与GIS分析工具,对福建省晋江流域自然灾害与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台风、暴雨、旱灾、水灾是主要的灾害类型,且台风、水灾、暴雨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台风是该流域的主要致灾因子;在年内分布上,灾害频发期多出现在夏、秋季节;在空间分布上,主要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与地貌形态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自然灾害 灾害频次 1949-2000年 时空分布 晋江流域
  • 简介:电影的转场与场景、剪辑、蒙太奇等联系紧密,有着千变万化的转换形式。同时转场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考虑观影者的审美接受。影片《白日焰火》中有一个相当精彩的转场,它由复杂的视听语言组成,显示出导演的高超技巧。通过与其他知名影片的对比分析可知,转场在电影中是一个不容小视的创作环节。

  • 标签: 《白日焰火》 转场 视听语言
  • 简介:电影《少年闵子骞》在弘扬主旋律、净化观众心灵等方面发挥了一部历史人物传记影片的作用与功能。影片运用字幕转换、多重时空交汇、承接因素等手法,将时空性的材料整合安排于事件因果链条之中,一步步将叙事推向终点。影片通过对少年闵子骞"单衣顺母"故事的呈现,将少年闵子骞的善良、仁义、勤奋等优秀品质展现于观众面前,使传统的孝文化得到传播。同时,中国传统由善到美的美学追求通过影片细节的设计与意境的营造得以体现。

  • 标签: 《少年闵子骞》 人物传记电影 叙事结构 叙事手法 美学
  • 简介:选取2005—2016年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江苏劳动力素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江苏劳动力素质评价投入指标比例先扬后抑,而产出指标先抑后扬;二级指标中,科研机构人员数量、专利授权量、科研机构数量等5个指标历年权重占比较高;劳动力素质水平总体苏南地区较高,苏北地区最低;同时,苏南地区和苏中部分城市劳动力素质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而苏北地区劳动力素质水平排名具有下降趋势。最后从科技创新及区域联动引领方面提出建议。

  • 标签: 劳动力素质 综合评价 熵权TOPSIS 江苏
  • 简介:基于1987年和2000年2期TM影像,运用目视判读遥感解译、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沙河市1987-200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和速度以及空问变化的主要类型,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沙河市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 简介:社会历史是纷繁复杂的,古往今来,人们总试图探索其中的规律。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人们试图定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两个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得出人类社会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辩证统一论并非无条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存在时空维度的。社会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只有在不同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才能统一,任何历史现象都具有不同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辩证统一性。

  • 标签: 社会历史 必然性 偶然性 时空维度
  • 简介:小说视角是当代理论家小说家非常关注的修辞技巧。严歌苓小说中采用了儿童视角、男性视角、女性视角、动物视角、民间视角等,根据不同的主题、情节与表现人物的需要,精心选择叙述的立场,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展现了世界与人性的复杂。在她的叙事时间中,作者将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连成一线,对故事进行剪切、拼贴,时而预测未来,时而回溯过去,时而跳到当下,不断将"过去时"、"完成时"、"现在时"、"将来完成时"组成一体,让故事过去中孕育着未来,未来又渗入过去。在这样的跳跃、流动中,将不同人物的背景、命运,条理分明地展现了出来。同时,又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积极参与到历史真相的共同揭示中来。

  • 标签: 严歌苓 叙事视角 叙事时间
  • 简介:约翰·济慈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颂诗以其鲜明的主题、令人陶醉的抒情、优美的格律形式和丰富的意象,被认为是其诗作中最重要和最成熟的部分。尤其是意象体现着丰富性、感性美和组合美的审美特征。对这些意象审美特征产生影响的除了浪漫主义思潮、济慈自身对美的追求和其丰富的想象力外,还有斯宾塞、莎士比亚和弥尔顿这些前辈伟大诗人。

  • 标签: 济慈 颂诗 意象 前辈诗人
  • 简介:西方荷兰画家伦勃朗与中国清初画家八大山人身处同一时代,因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其绘画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伦勃朗在激情中寻找平和,八大山人在静穆中涵养张扬。该文通过分析伦勃朗与八大山人绘画的异同,发掘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人生哲学,并试图剖析艺术的本质。

  • 标签: 表现方式 思维方式 艺术本质
  • 简介:Internet已成为连接世界各国的信息纽带和面向全世界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媒体.网络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正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在21世纪,人们集中到教室和课堂听课的情景也许将成为历史.

  • 标签: 网络教育 教育改革 21世纪 远程教育 教育模式
  • 简介:教育公平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职业教育对促进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有重要的意义。发展职业教育,改变职业教育现状是当务之急。

  • 标签: 教育公平 职业教育 教育方法 教育资源
  • 简介: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的邓小平教育思想研讨会1994年3月在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李岚清说,在邓小平理论宝库和总体设计中,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在探索和回答如何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建设

  • 标签: 邓小平教育思想 发展教育 改革教育 重视教育 研讨会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