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明确提出了自己对于悲剧美学的定位,这也成了西方悲剧悲剧理论的基石,其中悲剧人物和悲剧结构提之尤多,认为悲剧人物的崇高和悲剧结构的单一才能切实达到预想的悲剧效果。但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中国进入成熟期以后初期的悲剧作品同样具有这样的美学意蕴,从已佚之作《赵贞女》中,即可窥见一斑。

  • 标签: 《赵贞女》 《诗学》 西方 悲剧美学
  • 简介:对于《红楼梦》的悲剧解读,方法有很多,而王国维的理论体系是其中的一支奇葩,具有不可回避的艺术魅力,其魅力体现在他将《红楼梦》的悲剧上升到美学中的“壮美”层面,并且将其悲剧从美学延伸至伦理学,然而,对于这种“极具魅力”的理论体系,需要做到双重的反思,即“红楼”悲剧在伦理学领域的扩展,不论是其实践指导意义上,还是其与美学的关系上,有其值得谨慎待之和怀疑的一面。

  • 标签: 悲剧性 壮美 解脱 伦理观
  • 简介:悲剧既可指作为艺术门类中之戏剧悲剧,又可指美学概念的悲剧。本文在此讨论美学范畴之悲剧。从悲剧起源入手,通过对悲剧发展历程中几家学说之梳理分析,见出悲剧精神之本质内涵是正义力量与敌对势力的抗争,抗争演化的具体形态——行动和对抗主体的最终毁灭是悲剧哲学的主要内容。

  • 标签: 悲剧 酒神精神 诗之正义 泛悲剧
  • 简介:《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是关汉卿元杂剧公案戏代表作之一,可简称《蝴蝶梦》.《蝴蝶梦》结合文本叙述与舞台叙述的特殊要求,以“悲剧”叙述手法进行创作,剧情发展弥漫着浓郁悲剧气氛,但关汉卿却在结尾处笔锋一转,以喜剧形式落幕,让《蝴蝶梦》戴上“喜剧”的光环,产生明显反讽效果.“以悲剧叙述,以喜剧结局”根源在于:元杂剧创作形式的特殊要求;儒家伦理观念惩恶扬善的历史要求;以不现实喜剧结尾消解“悲剧”所带来的痛苦.

  • 标签: 《蝴蝶梦》 悲剧性叙述 文本 舞台 反讽
  • 简介:杜诗是杜甫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宣战书和反映民生疾苦的深情表白。诗中所表现的是作者思想的矛盾,尤其是以杜甫为代表的中国"士大夫"内圣人格的冲突,具有浓郁的悲剧精神。

  • 标签: 思想 矛盾 必然性 悲剧
  • 简介:苔丝是哈代塑造的女性人物中最为光彩的一位,她的一生也异常凄惨。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有命运、性格和社会三个方面,在无法抵抗的命运的控制下,在社会恶势力与腐朽的道德观念的共同戕害下,纯洁、善良的苔丝终究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

  • 标签: 苔丝 悲剧原因 命运 性格 社会
  • 简介:刘震云的作品《我不是潘金莲》看似情节荒诞,实则意义严肃,表现出悲剧特质。主人公李雪莲备受男权社会压迫,她奋起反抗却最终失败,这是男权社会的强大所致,亦是她自身的局限使然,有着深刻的时代隐喻和文化意蕴,为女性的自我救赎提供了经验教训和思考路径。

  • 标签: 刘震云 《我不是潘金莲》 女性悲剧
  • 简介:摘要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她是不幸的化身,她虽然勤劳、善良、质朴,但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地打击她,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最终被封建社会所扼杀。作者最后安排祥林嫂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

  • 标签: 祥林嫂悲剧命运根源
  • 简介:摘要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同时对司马迁刻画悲剧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以期在阅读中给予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

  • 标签: 《史记》悲剧特色形象刻画
  • 简介:张爱玲小说对女性服饰的细节描写达到了无人可及的程度,她笔下的服饰已不是简单的装饰,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女性的悲剧。本文从小说中的服饰描写入手,展现服饰影射出的女性悲剧性命运和“被看者”命运,并进一步分析女性悲剧的成因。

  • 标签: 张爱玲 服饰描写 女性悲剧 根源
  • 简介:不谈爱情是萧红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萧红在小说中展示的女性爱情悲剧,凝聚了她的审美情感和生命体验,婚恋的不幸,源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尊严和价值的漠视,源自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造成的女性自身的劣根性.

  • 标签: 萧红 小说 婚恋 悲剧
  • 简介: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Hawthorne)是19世纪后期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红字》是一部爱情悲剧。小说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和悬念等艺术表现法及故事人物内外冲突的描写达到很好的悲剧效果。从悲剧效果来看,在霍桑的悲剧美学中认为情节的完整是理想悲剧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还认为不同的社会道德力量是悲剧冲突的本质,把冲突理解为一种社会的冲突,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霍桑的悲剧美学没有体现出悲剧冲突的社会实践这一基础。

  • 标签: 表现形式 冲突 悲剧美学
  • 简介:自诞生以来,薛宝钗就成了人们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本文旨在从社会学角度透视薛宝钗-这位封建时代标准淑女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依据,从而管窥薛宝钗这一典型人物的悲剧意义.

  • 标签: 社会角色 薛宝钗 出色扮演 悲剧意义
  • 简介:《孔雀东南飞》是典型的古典悲剧。从美学视角看,《孔雀东南飞》在矛盾冲突、价值毁灭、引发悲痛、揭示社会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悲剧特征,也因此形成了强烈的悲剧意义。

  • 标签: 古典悲剧 审美特征 悲剧意义
  • 简介:蘩漪的悲剧不仅仅是某个人、某个家庭、某个时代、某个社会的悲剧,它是人的欲望与文化交互关系的悲剧,它具有人性普遍的意义。蘩漪这一悲剧形象表现了人对自由爱欲的追求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新的西方人性解放的文化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压制了人对自由生命的追求。这种强烈的生命感悟,由蘩漪这一审美对象所激发,蕴合的是人对自身的爱欲与文化之关系的沉思和探索。

  • 标签: 爱欲文化 蘩漪 悲剧
  • 简介:希膜悲剧不仅演绎了古希腊神话和英雄传说中的故事,还进一步阐发了希腊宗教神话中的“命运”意象。希腊悲剧悲剧正体现在命运的不可逆转与人自由意志的绝望抗争却最终促成命运的实现。

  • 标签: 希腊悲剧 命运 自由意志
  • 简介: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可爱、可悲的美丽女子。容貌美丽,聪颖过人;博闻强记,博古通今,见解独到;同情弱小,乐于助人;追求淡极之艳的美,举止娴雅。她有高过男人的行止见识,表现出超出一般人的才能。薛宝钗身上品质、才能和精神气质,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人格的具体化,代表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理想。薛宝钗最终的结局是悲剧的,这集中表现在她的婚姻问题上。造成她的悲剧的原因主要在她自己,她参与了对自己美的毁灭,她是自觉地而又不知不觉地毁灭了自己。

  • 标签: 《红楼梦》 薛宝钗 悲剧 封建伦理
  • 简介: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以一段不伦之恋为核心,细致呈现了亨伯特的乱伦意识的萌芽到转化再到质变的过程,深刻揭示了由于乱伦意识的泛滥带来的悲剧后果。少年时与安娜贝尔童恋的夭折是亨伯特乱伦意识产生的根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与继女洛丽塔不伦之恋再到杀人犯罪的发生,由此可见乱伦意识可诱发乱伦犯罪。亨伯特的乱伦悲剧说明,乱伦意识一旦不受控制,不仅会造成自我毁灭,也会给他人带来不幸。不管人类文明怎样发展,遵守乱伦禁忌,维护伦理秩序都十分重要,伦理犯罪同样会遭受惩罚。

  • 标签: 纳博科夫 洛丽塔 伦理意识 伦理悲剧 文学伦理学批评
  • 简介:《呐喊》和《彷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创作的两座丰碑,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迈入现代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艰难与曲折,体现了鲁迅对中国历史传统和近代中国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与深刻观察。同时,作品也展示了鲁迅自身在重大的现代社会变革面前复杂的精神状态、内心矛盾和切身感受。在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鲁迅作为思想先驱者的代表是不言而喻的,他既感受到了自己受西方文化影响所形成的现代先进思想与中国社会传统思想的悲剧对立,又深深意识到了这种社会传统思想与从小置身于其中的自我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上的联系,其内心深处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之间在特定历史时期构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就其具体作品而言,以觉醒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等篇既体现了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考察与探索,也熔铸着鲁迅所代表的一代思想先驱者内心深处无比沉重的悲剧情感。

  • 标签: 个性主义 思想先驱 鲁迅 人道主义 历史悲剧 中国知识分子
  • 简介:莫言《白棉花》将视野定格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小有名气的产棉县山东高密县,塑造了方碧玉这一性格鲜明具有悲剧意蕴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她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她也是一位追求爱情、追求独立、反抗权威的殉道者。

  • 标签: 《白棉花》 方碧玉 悲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