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违法建筑在公法上是受到国家严格禁止的,建造人负有限期拆除的义务,但这并不影响建造人在私法上对该建筑物享有的种种"权利"。依据占有说的理论,建筑人对它享有事实上的管领力,建筑人因其建造行为而取得对建筑物的占有利益。具体而言,建造人对违法建筑享有占有、使用、继承、有瑕疵的买卖、租赁、侵权之诉等利益。

  • 标签: 违法建筑 占有 利益
  • 简介:分析了行政监管行为的性质、监管失职行为的违法性及行政裁量与行政违法的关系,结合各国相关案例,认定应以受损法益重大性,危险发生的预见可能性及损害结果回避可能性作为我国行政监管失职行为违法性判断的普适性标准。

  • 标签: 行政监管失职 行政赔偿 违法性判断 普适性标准
  • 简介:价值观的相对性对于人们认识事物和适用事物具有重要影响。刑事政策立基于国家权力,旨在维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防卫意图明显。不知法不免责原则的社会防卫属性天然地符合形势政策维护社会统一秩序的功能需要。于是在刑法没有将违法性认识理论作为定罪量刑的重要评价因素予以吸纳的情况下,违法性认识成为了刑事政策这张大手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然而,深植于责任主义土壤的违法性认识问题,具有抑制犯罪心理和保障人权重要价值,是刑法价值与功能的缩影,其应当跨过李斯特鸿沟,在刑法中重归其定位,而不应在形势政策的流变中湮灭其本质属性。

  • 标签: 刑事政策 违法性认识 不知法不免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腐败已经成为各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贿赂犯罪则首当其冲: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今天,性贿赂以其独有的特征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成为各国贿赂犯罪的应有内容之一.但我国受形式主义及司法实践中的“计赃论罪”观念的误导,至今未将其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性贿赂犯罪的现状,纵观中国古代的立法例,横向比较西方国家的立法,阐明了我国当前切实可行的做法应当是通过立法解释将贿赂罪的犯罪对象扩大解释为物质性利益与非物质性利益,把性贿赂纳入贿赂罪之中。

  • 标签: 性贿赂 犯罪化 非财产性利益 扩大解释
  • 简介: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属于刑事诉讼特别程序,同刑事普通程序相比在司法证明方面具有特殊性。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立法模式决定了司法证明的不同特点。我国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证明主体具有开放性、证明对象具有特定性、证明标准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证明制度的有效运作受诉讼结构、正当程序、诉讼效率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违法所得 特别程序 司法证明
  • 简介:环境行政违法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行政法上的环境行政违法行为仅就狭义而言,即指环境行政机关以及授权的组织在管理环境工作过程中违反环境行政法律法规,从而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给社会带来某种危害的行为。但是,环境行政主体为什么选择环境行政违法行为?如何制止环境行政主体选择环境行政违法行为?为此,法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分析环境行政违法行为。

  • 标签: 环境行政违法行为 违法成本 违法收益 法经济学
  • 简介:行政不作为是相对于行政作为而言的行政行为。行政不作为违法同样会给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原有的《国家赔偿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通过与法制较为成熟的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国家赔偿的范围、诉讼程序、机构设置、追偿、知情权等角度提出了完善意见。

  • 标签: 行政不作为 违法 国家赔偿 责任 中外对比
  • 简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高校职务犯罪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分析现阶段高校职务犯罪状况为切入点,探讨高校职务犯罪原因,并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预防职务犯罪体系的一些看法。

  • 标签: 高校 职务犯罪 探究 预防
  • 简介:摘 要:犯罪预防控制历来是世界各国政府、社会及民众极为重视的问题,而警务制度改革是应对犯罪挑战的必由之路,世界警察经历了四次较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可谓之革命的警务改革。本文从分析警务的含义入手,依次探讨了四次警务革命对犯罪预防控制的影响和带来的改变。

  • 标签: 警务 警务改革 犯罪预防控制
  • 简介:人们在享受网络的迅速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时常面临着随之而来的困扰。作为专门针对和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网络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危害网络及其信息的安全与秩序。伴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不断普及应用,网络犯罪日益成为严重危害公共秩序的一类犯罪,并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借鉴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网络犯罪的最新动态,试图以不同的视角对其若干刑事立法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 标签: 网络犯罪 犯罪构成 刑事立法
  • 简介:法人犯罪是指法人的代表、主管人员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根据法人决策机关授意或批准,以法人的名义,为法人的利益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对法人的处罚原则采用双罚制。

  • 标签: 法人 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 犯罪客体 法人犯罪 定义
  • 简介:摘 要:2011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其新增危险驾驶罪,将“醉驾”等行为首次入刑,对打击醉酒驾驶违法起到了很好地效果,但最近几年,因酒驾导致的交通事故仍然频发,面对日益增加的醉酒驾驶犯罪,公安机关只有不断深入推进警务改革,探索运用先进理念和采取针对性对策,严打“醉驾”才能有效地遏制路面交通违法犯罪的发生,确保路畅民安。

  • 标签: 警务改革 醉驾 打击 交通安全
  • 简介:近年来,学者们对犯罪故意的研究偏向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这一立法分类上,而忽略了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这一学理分类。犯罪故意的学理分类中的不确定故意,具有尚未被挖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不确定故意仍建立在行为人明知的基础上,它通常表现为一种间接故意,但也可以是直接故意。根据认识内容和认识程度的不同,不确定故意分为概括故意、未必故意和择一故意。在具体个案中,不确定故意虽然并不能单独认定行为人的犯罪故意,但其与意志因素相结合就可以认定。

  • 标签: 不确定故意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明知
  • 简介:本文对国有企业犯罪的现象和成因作了较为全面、深刻的剖析,对防治国有企业犯罪之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国有企业 防治 违法犯罪现象 原因
  • 简介:我国以社会危害性为犯罪实质的传统理论持违法性认识不要说,本文以法定犯之一的非法狩猎罪作为范例,阐述了此观点是自然犯主导下的刑法结构的产物,在法定犯时代"不知法不免责"失去了当然性。并以比较法的视角得出修正传统理论需要从立法上入手,将"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说"法定化。违法性认识不应限于形式的刑事违法性的认识,对于法定犯违法性认识的认定需要客观推定,但在程序上需保障被告人的反驳权。既有相关的违法行为,又有对违法的主观认知,才能进行刑事追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主客观相统一",才与法治国的保障人权相适应。

  • 标签: 非法狩猎罪 自然犯 法定犯 违法性认识 推定
  • 简介:对于不法原因给付是否是财产犯罪的对象,现存的论述、说理偏于堆砌,缺乏逻辑,论述不够充分。肯定说的论述主要存在逻辑缺陷;否定说的论据存在瑕疵,论证前提存在争议;区分说只是对日本判例整理的总结,只给出了一个结论,并没有说明理由。肯定说比较合理,但笔者对其理由并不完全认可。对财产犯罪侵害法益提倡"法律-经济说",从微观路径着手,站在法教义学的角度认为,不法原因给付是财产犯罪的对象,对其侵害就是侵害了法益,不法原因给付也属于"他人财物".

  • 标签: 不法原因给付 财产犯罪 对象 法益 他人财物
  • 简介: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贿赂犯罪行为人的反侦查意识与反侦查水平越来越强,反腐工作越来越走向“靠天吃饭”的尴尬处境。在腐败现象不断侵蚀社会深层肌理,引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破解贿赂犯罪侦查难题,已具有高度的政治内涵。而诱惑侦查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不二之选。

  • 标签: 贿赂犯罪 诱惑侦查 社会矛盾 犯罪行为人 传媒技术 法律知识
  • 简介:教唆犯罪的实行过限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教唆犯罪中实行过限问题的准确认定直接关系到刑事责任的归属。在具体案件中,过于抽象则不能准确界定实行过限,从而不能应对复杂问题,对于教唆犯中实行过限的认定要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教唆犯罪,综合考虑教唆人的犯罪目的、背景,被教唆人的犯罪手段等来认定教唆犯罪的过限问题。

  • 标签: 教唆犯罪 实行过限 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