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人的心智与心身这样两个向度是同步融入生活世界的,所以模态语境认知与心灵理解是一种动态语境观.如同人是“类”本质一样,世上并没有脱离身心的孤零零的心智,也没有脱离种群与社群意义上孤零零的人.有人形容说,基本的心身活动就像戏剧演出(心智活动)的舞台,它的存在有时看似与剧情无关,但却承载与制约着全部演出.在此意义上,心身为心智主题域奠基.哲学逻辑的模态语境认知与心灵理解,既是从人的“知情欲”所产生的心智、心身这样两个向度来分析主体在模态语境下的认知,又在此基础上探究人的智识与情欲的相互渗透进而影响人的认知走向,以及心灵理解与目标认知等问题.

  • 标签: 模态语境 认知 心灵 理解
  • 简介:作为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表达了作者在此后的文学生涯中持续关注的主题——两性伦理问题。评论家们对劳伦斯的其他作品都进行过两性伦理的解读和诠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鲜有学者从两性伦理去解读过《儿子与情人》。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保罗对完美的两性关系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最终明白只有灵与肉的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爱情之巅。

  • 标签: 《儿子与情人》 伦理 劳伦斯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加强全球合作、解决世界问题、构建国际新秩序的重要理论主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了全面完整的阐述。然而,对于应如何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出现了三种值得注意的错误认识:一是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普世"方案,二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同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模糊起来,三是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要和平、不要斗争。事实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当前具体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其构建过程还是各主权国家为共同解决全球问题、构建国际新秩序而斗争的过程。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会主义性质 自由人联合体 国际新秩序
  • 简介:郭沫若对《残春》的解释并不全面。《残春》弥漫着性欲与暴力的氛围。白羊既是爱牟对妻子与家庭的忠贞的体现,更是古希腊的神话中潘神的象征,代表不可遏制、带来毁灭命运的原始欲望。白羊把贺君之趣事告诉爱牟,意在鼓动爱牟无顾忌地疏泄内心欲望,坚定其出轨之决心。梦中杀子真正的凶手是爱牟,他欲用一石二鸟的方式清除自己与S姑娘结合的障碍——自己的妻儿,同时又不付出任何代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利科的解释学或者巴特的含蓄意指一样,都是挖掘文本深层意义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郭沫若 残春 精神分析 白羊 爱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