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在当代视域中重新研究《资本论》,应当打破学科壁垒,开启“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视野,重新彰显《资本论》原著本身的有机总体性。《资本论》及手稿不只是经济学著作,更是“哲学”著作;不仅有经济学线索,还有其独特的哲学线索即资本逻辑及其自我扬弃。在《资本论》对社会总体的再现中,资本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呈现为主体性范畴,而资本逻辑则表现为“主体性逻辑”。具体来看,资本逻辑表现为扩大再生产的动态结构与总体化进程,蕴含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全面发展生产力与限制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内在矛盾,并孕育着从无限扩张到自我克服的演化趋势。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论》哲学思想 资本逻辑 资本主体性
  • 简介: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资本强调关注个体的积极方面和内在潜能,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学业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可以被有效开发和管理,建议学校和家长帮助中学生开发心理资本,使中学生通过自我努力以提升心理资本.

  • 标签: 心理资本 中学生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促进作用 建议
  • 简介: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揭示了唯物史观所“唯”之“物”不再是旧唯物主义抽象的“自在之物”,而是具体的商品、货币和资本等“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及其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绝不是天然的、普遍的、永恒的和非历史的,它必然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逐渐走向消亡。正是《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发现“剩余价值”而揭开了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历史秘密”,真正把“唯物主义”和“历史”结合了起来,既历史性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又历史性地解释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前途,从而实现了对“历史之谜”的“政治经济学解答”。

  • 标签: 《资本论》 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
  • 简介:自《资本论》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形成了诸多解释构架。或者把《资本论》看做经济学著作,或者将之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运用与证明,或者从劳动辩证法出发,对之进行主体性的解释。从历史与思想史的内在关系视角来重新解读《资本论》,可以看出《资本论》体现了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哲学思路,这既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运用,也不是劳动辩证法所能涵盖的内容,更不是结构主义所理解的多元决定论。《资本论》虽然是一种带有“理想型”的理论构架,但它是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抽象,在理论抽象的背后,是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批判理解。

  • 标签: 生产逻辑 资本逻辑 历史性 结构化
  • 简介:如何使《资本论》走向当代,重塑阶级逻辑,构成了当代西方左派关注的焦点话题。莱博维奇和克里弗分别从资本逻辑回到需要和商品-货币逻辑,以此来重塑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道路上却是行不通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像哈维和齐泽克强调的那样,必须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全面深化对资本逻辑的当代批判。不过,他们并没有给出科学的建构之路。沿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之路,从当代资本主义知识生产和智能生产入手,全面揭示21世纪的资本运作机制,才能系统推进对资本逻辑的当代批判。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为阶级范式的回归奠定客观基础。

  • 标签: 《资本论》 资本逻辑 阶级斗争 21世纪政治经济学批判
  • 简介: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将优质人才的竞争视为新时期学校建设的重点,但周期集中、规模较大的人才需求也极有可能造成人才争夺战,加剧高校间教师的无序流动。教师流动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流动,文章在人力资本理论的支撑下分析教师无序流动的特质,从理论和现实上解读引发教师无序流动的三组矛盾,进而寻求高校间人才有序流动的良性机制。

  • 标签: 人力资本 “双一流”建设 教师流动 无序流动
  • 简介: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为基础的。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问题上,列宁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只关注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思想,并将其价值局限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国胜利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思想被严重遮蔽了,实际上其具有丰富内容。

  • 标签: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 列宁 马克思
  • 简介:为了研究影响地区城镇化的差异性,利用2000-2015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构建了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人力资本积累与地区城镇化的计量分析模型,分析各变量影响地区城镇化的关联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产业结构水平ins、人力资本积累hm对城镇化提升有正向的影响,而产业结构优化水平ins和人力资本积累hm的交互作用并不能显著地提高城镇化水平;(2)人力资本积累hm的平方项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U型结构,且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前期随着人力资本的上升,其对城镇化的影响是单调递减的;当跨越一定阶段后,城镇化lnurban会随着人力资本积累的上升而上升;(3)中国产业结构的分布特征和人力资本情况在各个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提升可以显著地提高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而在西部地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的措施可以明显地提升该地区城镇化。

  • 标签: 产业结构 人力资本积累 城镇化 产业集聚效应
  • 简介: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地区区位条件独特、黄土文化特色鲜明、能源资源富集、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但支撑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质量有待提高,存量需要优化。针对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该地区构建四种“能力提升型”人力资本投资模式,以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陕甘宁蒙 “能源金三角” 人力资本投资模式
  • 简介:生态资本主义有两个派别:生态市场主义和生态凯恩斯主义。两者都把生态产业视为新的谋利机会,但生态市场主义者主张政府只干预初始价格,其余由市场决定,生态凯恩斯主义者则主张通过生态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剩余价值生产要求刺激需求,以消化超出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生产份额,这是生态问题的根源。生态社会主义者要求把剩余价值生产还原为使用价值生产,认为在此之前的新社会运动只能起改良作用,客观上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成本,从而从供给方面挤压资本的再生产。生态社会主义者没有看到,把生态危机还原为经济危机的做法限制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视野,因为使用价值仍然与人的物质需要、肉体需要联系在一起,无法扩展到社会需要、精神需要。要构建新型的生态文明,必须从"全面生产"和"自由生产"的角度,把"需要的生产"提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日程。

  • 标签: 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资本主义 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生态文明
  • 简介:《白银资本》是贡德·弗兰克思想转航的代表之作.该著作的主旨是挑战"欧洲中心论"这一西方主流社会理论.作者对众多的西方社会理论家做出了批判,包括马克思、韦伯、汤因比、沃勒斯坦以及早期的自己.该著作在理论方法方面具有多种积极意义,作者以一种全球经济视野来说明其理论.文章认为《白银资本》在诸多方面给人以启示,包括它的怀疑精神和创新性、时代性和超时代性、研究手段的综合性等.而"矫枉过正"或许是该著作值得质疑的地方.

  • 标签: 白银资本 弗兰克 欧洲中心论 史学理论 矫枉过正
  • 简介:作为地处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是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何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广东省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运用统计软件和依据生产函数实证研究了梅州市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中,物质资本存量对梅州市的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劳动力数量因素的作用相对最小,人力资本存量的单位产出弹性最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比较显著。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相关对策。

  • 标签: 梅州市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