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明代人对宋元的改编也是对前人作品的接受和再创造。宋元的“明改本”注重“演述干预”,其演述手法比元杂剧进步。明人改本对剧中人“自曝其短”进行了改易,其实质是以“评论干预”寄寓作者的态度,以人物“自报家门”和上下场诗评论人物,以诗的形式评论剧中人物,会通前代诗文来评论剧中人物;改编者注重剧场主体的交流互动,潜换三重演述身份,自由穿梭于“剧情内外”;在中晚明的改本中,人物的角色行当分工逐步细化,因而这些改本强调净末丑的“乐”功能。

  • 标签: 宋元南戏“明改本” 改编 演述 插科打诨
  • 简介: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式,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积淀了丰厚的文学遗产与艺术遗产,这些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民族兴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 标签: 艺术遗产 当代价值 南戏 传承 中华民族 历史走向
  • 简介:于北宋末诞生,在民间盛行不衰。元末上层文人措手,明中叶被雅化的进入上层社会称为传奇,至此于雅、俗两途并行。晚清花部繁兴,进入地方。留存于诸地方戏中的戏剧目出现折数与剧情递减、剧中主角转移、娱人特性增强、多种关目情节相揉合等特征。

  • 标签: 南戏 留存剧目 特征
  • 简介:《琵琶记》早在江户时代就传入日本,并已经出现了译本。到了日本近代学术转型以后,翻译、注释等传统形式仍在持续,既有梗概,也有节译;既有训译,也有日译;既有译而不注,也有既译且注,一时颇为热闹。其译注者都是名著一时的人物:盐谷温、铃木虎雄、幸田露伴、川临风、西村天囚、宫原民平等。而另一方面,现代专题论文论著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大擅其场,19世纪末便已在及《琵琶记》研究上执其先鞭,其中尤以森槐的研究最具开创性的意义。

  • 标签: 南戏 《琵琶记》 日本 翻译 研究
  • 简介: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也应该“走出去”,让世界了解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戏曲形式。

  • 标签: 中华文化 组成部分 戏曲 历史
  • 简介:高校作为传统文化研究的前沿基地,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将"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对的研究,而且更能提高大众对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认知。在现阶段,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入虽已取得一定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借鉴解释结构模型理论,筛选影响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诸多因素,将影响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归结为大学生主体外因素、艺术自身创新客体因素、环境条件与机制保障因素、价值因素,这些因素既共同作用于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同时彼此间又相互关联、相互递进、相互影响。在建设以融合"戏文化"为特色校园文化时,既要立足于对学生的纵向培养,同时还要兼顾诸影响因素之间横向的辩证统一关系。

  • 标签: 高校 南戏 校园文化 解释结构模型 影响因素
  • 简介:日比科夫斯基是波兰著名汉学家、英语世界研究第一人,曾先后三次造访中国,研究领域包含文史哲多个方面,其研究为西方汉学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南宋早期研究》即是日比科夫斯基的研究成果,该著作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详尽分析了早期作品与说唱文学的紧密联系,并认为说唱文学即为中国戏曲的起源;将置于世界古代戏剧史中,分析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文、日本能剧的区别,并使用西方戏剧理论分析早期作品;以中国戏曲所表现的文化现象为“非我”,从西方汉学家的角度分析其成因。《南宋早期研究》建立在日比科夫斯基已有的汉学研究基础及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学术视野与方法论之上,为英语世界第一部研究专著。

  • 标签: 域外南戏研究 日比科夫斯基 波兰汉学
  • 简介:晚清东学西传背景下,南曲之首《琵琶记》被匿名译者、来华传教士、汉学家等不同身份的译者分别以诗、小说和戏曲三种形态向西方世界进行了译介,这些不同形态的译本各具特色,是译者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译介目的使然,为西方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之窗,是他们共同译介的目的,这些译本为20世纪《琵琶记》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 标签: 晚清 《琵琶记》 译介 多形态
  • 简介:美国学者让·莫里根《琵琶记》英译本整体上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肯定,被认为是“翻译中国戏剧作品的典范”。本文从深度翻译和副文本理论视角探讨莫译《琵琶记》是如何通过译文前、译文中、译文后的大量副文本以及异化翻译策略向目的语读者有效地传达原文本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南独特的艺术形式,并讨论其对中国戏曲“走出去”的启示。

  • 标签: 南戏 《琵琶记》 深度翻译 副文本 文化传递 启示
  • 简介:宋元时期,闽北三明中村洄瑶窑、光泽茅店窑和光泽下史源窑的青白瓷以生活用瓷为主,在创烧期造型规整严谨,鼎盛期造型粗糙简略.具体在成型工艺上,由规范走向粗糙草率;在器物各部位造型上由规整严谨、各部位比例恰当走向粗糙简略,各部位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在装饰造型上由在器物内外壁刻、划几何纹走向在器物内底模印花卉纹.这些都说明宋元时期闽北青白瓷的生产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 标签: 闽北 宋元 青白瓷 造型特征 演变
  • 简介:清代《桃花扇》咏剧诗论及柳敬亭,几乎都把重点放在他于明清鼎革后感慨兴亡上。民国以后论者论及柳敬亭,则多强调他的忠诚、侠义、英勇无畏。在古今论者的笔下,他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形象而存在的。然而,实际情况是无论在《桃花扇》中,还是作为真实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性格和行为都有不少可议之处,主要是有较浓重的江湖习气和较强的名利观念。

  • 标签: 柳敬亭 《桃花扇》 康发祥 王士禛
  • 简介:在高举"以人为本"旗帜的当今社会,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的需求、人的健康发展以及人的生存环境和健全人格等等都被放在了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地位。关注和回应这些问题的现实意义,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创作者观察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视角,力求更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黄梅在近30年来,尤其是世纪之交开始直至现在已经自觉地踏上探寻自身发展的道路,力求做到与时代同步,从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回归时代力作。她们的出现丰富着黄梅艺术的舞台,提升着黄梅的文化品位,夯实着黄梅的人文内涵,涌动着黄梅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蕴,促动着黄梅亲近时代的发展历程。

  • 标签: 时代 传统 回归 意蕴 发展
  • 简介:如果我们观看了德江土家族傩演出或阅读那些剧本报感受到的巫楚《九歌》遗风还不是那么强烈,那么将闻一多的《<九歌>》古歌舞剧悬解》(下简《悬解》)与之对照,则可使这种“遗风”的感受和印象便为强烈和鲜明。这自然源于闻五多对《九歌》的“悬解”的艺术再创造,也源于保存巫楚之风的代表作屈原《九歌》对德江傩的久远影响。唯其久远则往往为时光磨损殆

  • 标签: 艺术再创造 悬解 歌舞剧 代表作 傩戏 楚《九歌》
  • 简介:清代中晚期的经世名臣、著名学者梁章钜,其政绩与学术成就在近代以来比较引人瞩目。这些卓著成就与其在中年时期参加京城著名的宣诗社及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宣诗社之聚会活动为文人雅集修禊,但其活动内涵并不单一,关注国计民生,研讨和助力经世致用之思潮,倡导改革更法亦为活动之要素,对诗社成员的影响更是绵长深远。

  • 标签: 梁章钜 宣南诗社 经世致用
  • 简介:戏剧本的舞台传播有全本、删节本、折子等多种形态,适合了不同观众的观赏需求。全本演出的故事情节丰富,但演出时间长,容易使观众产生观赏疲劳;删节本删去原作的一些过场或与次要人物有关的场次,但仍保持着原本情节结构的完整性,既节省了舞台时间,又保持了原作的框架。折子不顾及原作情节结构的完整性,从原作中选摘部分场次,所选的折子更重视舞台表演技艺。

  • 标签: 南戏剧本 舞台传播 全本 删节本 折子戏
  • 简介:包公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市场,元杂剧中的包公为法制文学在艺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清官形象的塑造、戏剧冲突的运用、表现范式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为后世的法制文学树立了典范。其"戏文互见"的传播方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法制文学的发展繁荣,元代杂剧中的包公在法制文学的传承发展中作用非凡。

  • 标签: 包公戏 法制文学 形象定位 戏文互见 艺术传承
  • 简介: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性,仿在该小说自射的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纳博科夫使用仿的技巧组织了小说的情节结构,深刻地揭露了主人公享伯特的欺骗性,同时增强了小说结构的自射性和文本的虚构性.

  • 标签: 《洛爵塔》 情节结构 戏仿
  • 简介:如果你在出海途中遇到风暴,跟同事们一起被卷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而由于陨石袭来,外面的世界或许不复存在,偏偏你在这时得知自己中了6000万大奖,那么,你会选择回到外面未知的世界,还是留在荒岛上重启人生?这便是电影《一出好戏》的故事背景。

  • 标签: 人生 心灵 瞬间 故事背景 世界
  • 简介:消息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是报纸上运用最广、数量最多的“常规武器”,应重视消息在报纸中的独特地位,使之在正面舆论导向中发挥重要作用。发挥消息的优势要求新闻报道要有可读性、超前性。

  • 标签: 消息 报纸主角 可读性 超前性
  • 简介:本文分为五部分.在简要介绍江苏学政操持江阴菁书院"大政"之后,主要阐述该院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诸如:宽松自由的学风,严格的学术训练,"经世致用"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富于创新的精神等等,使"课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书院转型时期,它的"维新"倾向于改革措施,尤具特色.它不过存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却培养了许多有用人才,引起胡适的研究兴趣.

  • 标签: 南菁书院 宽松自由 经世致用 维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