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夏末的法国凉了,抵达索河地区,一百年前的硝烟早已没有痕迹。“一战”中最大的战役就在这里,当时英法军队和德国军队伤亡人数超过一百万。战争的日常除了冲杀,也还有战斗前的物资准备和之后的战场清理,这些工作很多是由当时前往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完成的,数以千计的劳工因为各种原因在这里死去了。有八百余人后来就沉睡在这里。

  • 标签: 墓园 华工 德国军队 中国劳工 欧洲战场 伤亡人数
  • 简介:《眼睛》是纳博科夫早期的作品,属于那种“即使不是小说之经典也绝对是部了不起的杰作”。运用侦探悬疑的技法,作者带着读者去侦查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斯穆洛夫,同时提出怎么认识自我的问题。该小说展露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体现了作者文学游戏观,也保持了作者一贯对人生命题的思:考。

  • 标签: 纳博科夫 游戏观 眼睛 斯莫洛夫
  • 简介:“咱们赶紧约会吧!我就快被哈佛开除了。”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在今年5月的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说到自己的恋爱故事。这个欣然赴约的小学妹,后来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令人好奇的是: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扎克伯格以为自己要被开除?哈佛为何对他网开一而?无独有偶,毕业典礼结束不到两周,

  • 标签: 毕业典礼 哈佛大学 创始人
  • 简介:17世纪初期哈莱特被解读为“悲情英雄”,18世纪被解读为“浪漫主义英雄”,19世纪被解读为“悲情浪漫主义英雄”,20世纪的哈莱特具有“恋母情节”。哈莱特身上的时代精神、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对生与死的不断思考使哈剧经久不衰。

  • 标签: 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 悲剧 浪漫主义 恋母情节
  • 简介:在对后果主义"特许权"批判的同时,运用"是非"框架区别了伤害和非援救在道德理论中的差异。她以权利由行为者中心向受害者中心转变为突破,建构了受害者"不可侵犯性较低"模型。通过对允许伤害原则合法性的澄清,构建了非后果主义的伦理框架。非后果主义否定了个体行为的正当与否唯一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行为所遵循的规则的好或坏的后果主义,这对当代道德理论的研究与日常道德生活的构架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价值。但卡在构建其伦理体系时仅通过"是非"框架对伤害与非援救问题进行简单化的区分,对允许伤害原则进行模仿式的厘清也导致其理论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内在困难。

  • 标签: 非后果主义 特许权 伤害 非援救 允许伤害原则
  • 简介:一见面,他就用中文问我,我们说中文还是英文?我像电影《非诚勿扰》里的范先生一样幽默地说.“还是说母语吧,Nicetomeetyou”

  • 标签: 中国 中文 英文 母语
  • 简介:是一门综合性的宗教艺术。它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八世纪莲花生在桑耶寺创编金刚舞开始,一直到今天,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族聚居区依然长盛不衰。该篇就羌的含义、起源、发展流派等问题作出一个梳理,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宗教艺术。

  • 标签: 羌姆艺术 金刚舞 格鲁派
  • 简介:霍尔斯是当代较有影响的比较教育学家,其创立的教育研究方法一教育问题研究法在比较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对教育问题研究法的理论基础、理论框架评析及其现实意义进行分析,有助于比较教育学者对这一方法的正确理解及恰当运用。

  • 标签: 霍尔姆斯 比较教育 教育问题研究法
  • 简介:苏霍林斯基在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关于学困生转化的独特教育观。本文以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涉及学困生教育的思想为基础,从学困生的类型、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教学策略方面,总结概述了苏霍林斯基的学困生能力提升与转化教育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了这一教育观对当今中国教育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学困生 学困生成因及教学策略
  • 简介:道德体验教育是一种倡导回归生活世界、回归自然之境和体验者内心世界的道德教育意识和教育思想,它主张教育的过程向学生和教师双向开放,并开发能使其内心敞亮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实践样式。文章主要阐述了苏霍林斯基关于劳动体验、情感体验、大自然的体验思想,并探讨了实施道德体验教育的途径。

  • 标签: 体验 道德体验教育 生活世界 大自然
  • 简介:本文是关于威廉·华滋华斯个人简介以及对他的诗《孤独的收割女》的欣赏,特别是诗意与诗韵律按排的巧妙结合。

  • 标签: 语言纯朴自然 韵律整齐
  • 简介:在审美研究中,当行文者需要向读者阐明本学科来源,解释作为学科名的Aesthetica的涵义时,德国哲学家鲍嘉通的定义便无一例外地会被提及。不过,此种提及似乎只是行文时候的一种习惯,鲍嘉通为美学到底创建了什么,也许并未被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有意见认为,鲍嘉通只为审美研究取了个名字,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独立的学科,故而是美学的"教父"而不是真正的"父亲"。笔者认为,无论鲍嘉通在学科史上地位如何,了解鲍氏在Aesthetica暨审美理论研究上的最初建设意向,对我们今日对美学学科本性的理解是不无裨益的。故本文对鲍氏自造出以之为学科名称的Aesthetica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进行了一番考察;而对涉及美学学科建立的词汇做的考察,与其说是试图为鲍氏正名,不如说是对一些和美学自身规定性有关的理论问题做一点厘清。

  • 标签: Aesthetica 美学学科 美的思维方式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完善
  • 简介:教师伤人和教师被伤害事件当前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读经典,反思教师的职业修养与教师的信念、学问、德性、人格等诸多方面,都是促使教师回归教育的原点、保持初心,进而坚守教育理想的必要条件,是从根本上降低师生间的伤害事件发生的有效策略。

  • 标签: 教师理想 信念 学问 德性 人格
  • 简介:民国作家张爱玲的散文《爱》与当今作家扎西拉·多多的诗歌《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在情感上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及淡淡惆怅,细细品味之下,在情感直观的叙述中却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从写作主体的对位阅读来看,两篇作品体现出两位作者的审美思维的巨大差距。张爱玲在《爱》中以明亮直观的形象和图画来刻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美,而扎西拉·多多在《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中则企图消弭这种距离来达到人与人之间坦诚无间的相处与亲近。一以情感距离为美,一以情感距离为憾。文本互读有助于全方位的理解张爱玲,也有助于增进对扎西拉·多多这位作家的了解。

  • 标签: 张爱玲 扎西拉姆·多多 《爱》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情感直观 对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