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儒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儒家仁学思想不断推演深化的结果,从最初提出“爱亲”到面对不断扩大的族群交往关系而推出“爱人”,儒家的道德思想不断得到升华,更把这种“爱人”上升为一种为民为国的大任,为完成这种大任,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是儒家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通过挖掘儒家爱国主义精神,提振人气,凝聚人心,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 标签: 儒家仁学 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
  • 简介: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本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哲学思潮:前者属于文化观范畴,后者属于政治哲学范畴。然而,以张君劢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却试图通过心本论、性善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关系等维度,建构一种糅合文化保守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以期复兴中华民族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这不仅构成了现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基本架构,亦是其鲜明的学术特色所在。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文化保守主义 政治自由主义 张君劢
  • 简介: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经孔子到荀子不断地得到深化与丰富,最后总结在《乐记》这本音乐美学里程碑式的著作里。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衍革,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依然渗透到今天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创作和审美中。作为现代人,我们不能固守传统,只有取传统之精华而去其糟粕,随时代的变革发展,我们才能刀:拓出新的美学思路,建立中国新的音乐美学思想。

  • 标签: 美善合一 中和 音乐审美 音乐教育
  • 简介:仁爱德性,作为一种好的行为动因和心理特质,是源于自然之"生生动力"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人之优秀的"品质结晶",构成了儒家伦理的立论根基。基于仁爱德性的儒家伦理,根据体验论建制下的"天人同一"境界,旨在阐发和追求一种道德行为者本人与"他者"内在依存的、情感的人道主义生活理想。

  • 标签: 儒家 仁爱 德性伦理 道德情感主义
  • 简介:根据大量的文史资料分析客家家教文化,重点分析其中的“节俭”教育、“抑贪”教育对廉洁思想的影响,从而探讨廉洁教育的长效机制,为开辟“和谐梅州”新局面、“阳光政府”服务!

  • 标签: 客家 家教文化 廉洁
  • 简介:儒家看来,人伦规范源于天道。儒家的人学思想主旨就是以天命的人伦为依据,以践行人伦,并使人伦关系达到“中和”作为人生的最高成就。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即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君子。

  • 标签: 儒家 人伦 君子
  • 简介:中国古代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曾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它所独辟的一条中国古代早期开发民智的思想作一些探讨。

  • 标签: 先秦 儒家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学而优则仕”
  • 简介:明清之际是儒家诗学体系由解构到重构的重要时期,在描述晚明公安、竟陵等对传统儒家诗学的解构以及清初顾、黄、王等遗民诗人和钱、吴等贰臣诗人对儒家诗学体系的重构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回顾了学术界对明末清初诗学研究的状况,充分肯定了已有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明清之际 儒家诗学 研究述评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仅影响着文人士子的心态,也作用于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元杂剧作家大都饱读诗书,受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关汉卿作为由金入元的儒家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儒家文化在关汉卿的杂剧中有诸多表现:有对忠义孝悌的弘扬、对天人关系的认同和济世安邦的夙愿等等。这些表现无一不是对当时蒙元黑暗社会和众生相的真实描摹,是作者对丑恶现实的奋力控诉与内心理想的真实呐喊。

  • 标签: 关汉卿 元杂剧 儒家文化
  • 简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德治思想的精华在于"仁"、"惠"、"信"、"义".儒家德治思想吸取时代的营养,具有了新的内涵,如自由、公正等,其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提高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儒家德治思想的实现必须有完备的制度作为保障.

  • 标签: 德治 高校管理 制度化
  • 简介:《关雎》一诗在《论语》、《孔子诗论》及汉初的《韩诗外传》、《毛诗故训传》、《韩诗薛君章句》中都有出现,各书给予了不同的解说。对此加以对比研究,可以看到,《关雎》一诗在儒家的传诗体系中,讲解内容逐渐儒学义理化,基于切实情感体验的诗学逐渐消失,代之以儒家经义的渲染和宣扬,在风格上则表现出由平实、引中到夸张、渲染,甚至带有玄幻色彩。这正是儒家诗学经典化策略之一,是对《诗经》传解所作的经学化处理。

  • 标签: 《关雎》 《诗经》 儒家诗学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给与中国思想文化以深刻长久的影响。儒家把个体人生同社会群体的进步及整个自然的正常演化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崇高的理想主义信仰。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先秦儒家在时“生命本质”的追问中,寄托了一种时人类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人文和道德的“终极关怀”的信仰追求。科技发展与伦理滞后的现实,要求现代人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儒学正好可以作为此时教育的重要借鉴。

  • 标签: 先秦儒家 德性思想 教育价值
  • 简介:儒家的人文精神肇端于孔子诞生前的唐尧、虞舜、夏禹时形成的丰厚的人文传统,其特性是以道统治世、内圣外王并行不悖,科技、人文与宗教三领域心物平行,历史悠久、文化绵长,是一种实践理性,渗透在世代中国人的不断延续中,具有内在与超越、自然与人文、道德与宗教结合以及'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的极世献身的热忱.

  • 标签: 儒家 人文精神 特性 实践 行为方式 道德精神
  • 简介:从历史表象和实质剖析方孝孺悲剧的政治根源和文化根源,揭示封建社会专制政治对方孝孺的摧残,说明在明初儒家政治理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儒家社会责任感并不能使方孝孺完成从知识分子向官僚的质的转变。方孝孺悲剧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是儒家文化的绝唱,也是我们民族发展史上的不幸和遗憾。

  • 标签: 方孝孺 朱元璋 根源剖析 古代知识分子 建文帝 悲剧
  • 简介:先秦儒家认识人性的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表达了对人性向善的追求,并且均注意到了人性中的幽暗面.孟荀二人认为世道的昏暗是由幽暗人性造成的,并将忧惧的对象指向了口舌耳目之欲的无节制状态.但由于二人认识观的不同,孟荀二人在如何应对幽暗人性上产生了分歧--前者强调内向反思,后者强调外在规范.可是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他们的幽暗意识都未能冲破儒家思想中的乐观主义情结,即对圣王之治的迷信.在这种情结的影响下,幽暗意识最终沦为了圣王思想的陪衬.

  • 标签: 先秦儒家 人性 幽暗意识 内向反思 外在规范
  • 简介:良心自由保护人的道德自主,树立人的主体性,建构现代法治的基础。儒家具有关注良心的悠久传统。孔子“仁”的学说是《世界人权宣言》第1条中的“良心”的理论渊源,但与第18条中的“良心自由”没有直接关系。儒家的良心学说始于孟子的心性学说,成于王阳明的良知学说。传统的良知学说明了人的道德自主性,具有凸显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尊严之倾向。不过儒家学说中良心自由乃指人们认识儒家伦理的自由,不承认人类道德立法的权利。而良心的立法和审判两种功能中,前者是关键,因此儒家实质是否定良心自由。

  • 标签: 良心自由 人的尊严
  • 简介: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发展带来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社会道德,其对社会产生的约束作用逐渐走上法制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法律思想,继而对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司法、立法和法律内容的设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 标签: 儒家思想 古代法律 德治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现代人生状况,指出人类精神追求在形上侧面的深层困乏;儒家心性之学对人性的分析及其衍生的规范,可以引导社会生活在善的途径上不断前进;儒学心性形上本体观念为实现理想人生的目标指明了前途.

  • 标签: 物欲人生 心性之学 心性本体 理想人生
  • 简介: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以生命超越为特征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这种美学思想不仅对古代文人士大夫影响巨大,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当代作家葛水平的创作思想。葛水平的文学创作中,对待生、死的基本观点以及对死的超越的方式都体现了她对儒家生命美学的继承。此外,其作品对21世纪中国的社会现实的真实的记录和作品的主题--生存,则鲜明地表现了她对儒家生命美学的发展。

  • 标签: 生命美学 儒家 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