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3 个结果
  • 简介:在阿以争端中担当调停人,以获得阿以双方的好感、削弱苏联在中东的影响,是美国自杜鲁门政府以来的基本政策取向.1967年六日战争结束后,约翰逊政府在应对阿以争端中所采取的平衡政策,也是美国传统外交政策的反映.为此,美国积极促动与苏联在解决阿以问题上的合作,推动安理会242号决议的通过.而对阿以双方,约翰逊政府则采取了拉拢约旦、与埃及保持联系及对以色列进行规制等措施,试图构建美国对阿以的对等平衡政策.然而,由于美苏争夺等因素的制约,美国这一时期的平衡政策最终以失败告终.

  • 标签: 六日战争 中东 约翰逊政府 安理会242号决议
  • 简介:在"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和人群层次显著提升,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也面临着诸如法制不健全、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人才缺乏等诸多困境.本文从公共财政的视角,深入分析与研究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索公共财政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有效路径.

  • 标签: 农村电商 网络消费 公共财政 新农人
  • 简介:真正的大学预科.主要是为不同教育体制下的海外留学生开设的一种大学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弥补海外中学生在国外中学教育和本国大学教育的教育体制上的差别.帮助留学生在进入大学教育之前,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比如专业知识的准备、英语能力的准备以及心理上的准备等.以适应大学教育。

  • 标签: 海外留学生 大学教育 事件 论坛 教育体制 中学教育
  • 简介:<正>2015年5月10日,由延边大学与南开大学共同主办、延边大学朝鲜半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朝鲜半岛研究2015高峰论坛"在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东北亚和平安全机制的构建"为主题,旨在为东北亚各国学者和专家提供坦诚交流的学术平台,促进各方的相互理解,消解矛盾,凝聚共识,为东北亚和平、安全与发展提供积极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来自中、韩、日、美、俄等5个国家的19位代

  • 标签: 朝鲜半岛 会议综述 延边大学 学术平台 经济合作 研究中心
  • 简介:从小到大,都一直深深热爱中国文化。从学习民乐时热爱的丝竹曲韵,到10多年来坚持古典舞的那份执着;从建立汉服社穿着曲裾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的那份骄傲,到一笔一划耐心临摹反复练习书法的那种平静,可以说,中国文化之于我,早已超越了我生而为中国人的那一份情结,成为了一种扎根于内心深处的力量。

  • 标签: 中国文化 力量 和平 感知 古典舞 中国人
  • 简介:中东反美主义就是中东地区一些国家的民众甚至政府对美国抱有深刻的反感和敌视并把美国视为威胁,抵制和否定美国产品、文化和价值观,甚至针对美国本土及其海外设施进行报复性的恐怖主义活动。对美国文化与价值观的强烈抵触是中东反美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美国在巴以冲突问题上实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在中东地区发动反恐战争并向该地区输出美国式民主是中东反美主义产生的两个重要原因。中东反美主义表现出浓重的伊斯兰教色彩,相当激进和极端,往往演变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行动;同时,反美政权与亲美政权的并存,对中东国家和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造成了消极影响。

  • 标签: 中东反美主义 地区局势 伊斯兰教 反恐
  • 简介:十九世纪中叶,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肆意侵略、掠夺和蹂躏,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起抗击。在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革命、“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起义的风驰电掣中,不仅惊醒了殖民主义者企图瓜分中国的美梦,也使一些西方学者敏感地察觉到中国这块土地潜在的反抗之力,并为之恐惧,曾抛出了“黄祸论”、“醒狮论”等论点,

  • 标签: 华民族 世界和平 反对霸权主义 “中国威胁论” 中国人民 第三世界
  • 简介:东洋和平思想是近代东北亚各国思想家和政客们追求地域和平的最大话题之一,福泽谕吉、柳麟锡、康有为、孙中山等先后提出了或以日本为盟主,或以中国为盟主的不同主张。其中在哈尔滨刺杀侵略中国和韩国的元凶伊藤博文而闻名天下的韩国著名反日义士——安重根在旅顺日本人的监狱里提出的"东洋和平思想"独树一帜,展示了东北亚三国平等基础下建立区域和平共同体的伟大构想,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本文主要分析安重根在批判地接受儒家大同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和的天下观。

  • 标签: 安重根 和平思想 来源
  • 简介:1991年9月21日,中共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同本刊编辑部联合召开了"以江泽民’七一’讲话为指针,坚定不移地反对和平演变"为主题的座谈会,被邀参加座谈的专家教授20余人。与会同志围绕如何从思想理论上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各抒己见,发表了一些很好的见解。现将他们的部分发言摘登如下,以期引起更多的同志来关心、研究、宣传反和平演变问题,坚定不移地把反和平演变的斗争进行到底。

  • 标签: 和平演变 敌对势力 改革开放 意识形态渗透 高等学校 强化
  • 简介: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保证新生的苏俄政权的生存而提出的,它为苏俄赢得了短暂的和平环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和平共处现在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指导原则.

  • 标签: 和平共处思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发展 外交政策 列宁
  • 简介:1991年9月21日,中共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同本刊编辑部联合召开了"以江泽民’七一’讲话为指针,坚定不移地反对和平演变"为主题的座谈会,被邀参加座谈的专家教授20余人。与会同志围绕如何从思想理论上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各抒己见,发表了一些很好的见解。现将他们的部分发言摘登如下,以期引起更多的同志来关心、研究、宣传反和平演变问题,坚定不移地把反和平演变的斗争进行到底。

  • 标签: 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建设者 战略 固本 斗争 育人
  • 简介:中日目前在继续改善双边关系,共同推动战略互惠关系的全民发展。在东亚地区,如何加强相互双边与多边关系与合作,共促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中日两国所面临的和需要实践的重要课题。东亚当前仍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但也依旧面临着各种挑战。今后,中日不仅需要更加搞好双边关系,还需要共同努力,携手共促本地区关系与局势的和谐与稳定,共同推动东亚地区各国间在经济领域的互惠合作与经济发展,共同维护本地区局势的安全与和平

  • 标签: 中日东亚 和谐稳定 互惠合作 安全和平
  • 简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和平外交思想,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同中国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有一个产生和形成的过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准备阶段,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日臻完善.其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和平促建设,以建设求和平”,“中间地带”理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都是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科学内涵的集中体现.

  • 标签: 毛泽东 和平外交思想 理论渊源 历史演变 科学内涵
  • 简介:1991年9月21日,中共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同本刊编辑部联合召开了“以江泽民‘七一’讲话为指针,坚定不移地反对和平演变”为主题的座谈会,被邀参加座谈的专家教授20余人。与会同志围绕如何从思想理论上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各抒己见,发表了一些很好的见解。现将他们的部分发言摘登如下,以期引起更多的同志来关心、研究、宣传反和平演变问题,坚定不移地把反和平演变的斗争进行到底。

  • 标签: 和平演变 演变问题 中国共产党 资本帝国主义 斗争 反对
  • 简介:1991年9月21日,中共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同本刊编辑部联合召开了"以江泽民’七一’讲话为指针,坚定不移地反对和平演变"为主题的座谈会,被邀参加座谈的专家教授20余人。与会同志围绕如何从思想理论上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各抒己见,发表了一些很好的见解。现将他们的部分发言摘登如下,以期引起更多的同志来关心、研究、宣传反和平演变问题,坚定不移地把反和平演变的斗争进行到底。

  • 标签: 和平演变 改革开放 反对 坚持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 两个基本点
  • 简介: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履行其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质是代表和实现公共利益,在政策制定中是否存在公共利益以及如何形成公共利益,已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共利益的概念出发,认为阿罗不可能定理对公共利益不可能形成的推论存在着理论缺陷,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从另一新的视野为公共利益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框架,创建了公共利益形成的制度平台和公民参与的途径。

  • 标签: 公共利益 阿罗不可能定理 协商民主理论 公共政策
  • 简介:2012年12月18日至21日,由深圳弘法寺、湖北文理学院、湖北省佛教协会、襄阳市道安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了“2012襄阳道安论坛”在襄阳隆重举行。

  • 标签: 论坛 湖北省 襄阳市
  • 简介:为加强法国金融界华人精英与金融专业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为广大留学生提供在法金融领域学习.工作的实用信息,由全法中国学联主办,旅法华人金融俱乐部协办的“2006中法金融论坛“于12月9日在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举行。本次论坛是全法中国学联本年度最后一次重大的学术活动。

  • 标签: 金融专业 论坛 中国学 实用信息 金融领域 学术活动
  • 简介:强权与和平一直是国际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现实主义认为,强权即和平,或者说强权是和平的必要保障。“9·11”事件以其突然性和毁灭性给全世界以巨大的震撼,反恐成为世界各国的主导意识。此时强权即和平或者“美国治下的和平”还具有现实意义吗?该文将通过对现实主义的这个观点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以寻求答案。

  • 标签: 强权 和平 冲突 “9·11”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