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与往年相比,2000的高考异常热闹。不仅仅是因为高考本身受社会关注程度之高,更重要的是2000是自1998提出高考改革以来最关键的一,高考科目的改革、高考内容的改革以及高考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在全国许多省市全面展开。一、高考科目知多少?2000普通高考的科目组设置有以下几种:1.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适用于全国各省市招收

  • 标签: 2000年 高考改革 考试科目 命题原则 综合命题
  • 简介:告别了令人难忘的1999,我们迈入充满希望的新千。千等一回,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面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为切实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谱写好千禧之年的新篇章,西宁市教科所特制订2000工作计划如下:

  • 标签: 青海 西宁市 教科所 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
  • 简介:一、基本背景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综合科目”已于20007月在浙江等省试行,这是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的理科综合考试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学科观念,融合了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学三科的内容,着力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对这些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

  • 标签: 2000年 高考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3+X”模式 试题特点 试题内容
  • 简介:2000是高考改革最重要的一,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进一步深化,高考命题继续坚持三个有助于、考查的原则,顺应高考改革形势,2000全国高考物理试卷共包括3份试卷:全国范围使用的3+2科目组中的物理试卷,广东3+大综合+单学科中的单学科物理试卷,江西和天津使用的新课程的物理试卷。因为这3份试卷的考试时间相

  • 标签: 2000年 高考 物理 试题分析
  • 简介:2000我国普通高考继续深化考试内容的改革,依据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原则,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探索。数学科在2000《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数学科高考的考试目标是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重视考查中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考查进入高校继

  • 标签: 高考 2000年 数学 试题分析 命题
  • 简介:2000高考历史卷严格遵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内容范围、比例和题型比例进行命题。本着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良好的学习潜能的新生和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高考历史命题新的改革方向,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利用学科基本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知识、能力和思想统一的原则,较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内在

  • 标签: 2000年 高考 历史 试题评价
  • 简介:2000数学高考试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广泛而又有科学尺度地考查了数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必将对中学素质教育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对中学教学改革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涵盖三个方面.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是数学创新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归纳、类比、特殊化是探索问题的有力工

  • 标签: 2000年 高考 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问题
  • 简介:2000数学高考全国试卷理科第(20)题是一道数列题,以考查等比数列的基本概念为主,以数列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讨论,解题要求能够熟练地进行恒等式变形,应用平均值不等式.考查内容属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有一定的深度、灵活性和思维层次.一般情形,如果

  • 标签: 2000年 高考 数列 数学试题 试题分析
  • 简介:中国考试》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是目前考试评价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本刊以繁荣考试评价研究、推动考试改革、促进考试评价事业科学发展为办刊宗旨,全面反映国内外考试评价研究的新成果、介绍国内外考试评价理论研究的新动态、探讨考试改革和发展的新问题。

  • 标签: 学科核心素养 考试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15,《中国考试》从考试制度、测量理论和技术、考试方法及实践等方面,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多视角、多层面研讨。1.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考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设计与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实施,高校多元录取改革,分类考试与录取,等。

  • 标签: 考试制度 中国 招生制度改革 内容与形式 组稿 学业水平考试
  • 简介:10月25日下午,西宁市教委委属单位领导班子调整大会在市教委七楼阶梯教室隆重举行,市委副书记曲青山、副市长鲍义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教委党委成员、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委属单位中层以上干那近3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市教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杜淑品主持。

  • 标签: 教委 市委副书记 党委 会议 西宁市 讲话
  • 简介:摘要美育是审美教育,是情操教育,是塑造心灵的教育。新中国70来,基础教育美育工作成就显著,但也存在缺失之处。基础教育美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了应有的价值取向和充分的育人功能,为我国优秀艺术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成为打造文化自信的一张名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美育更是成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成为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文化风貌的重要内容。为了创新基础教育美育提升行动举措,需要以未来人的智慧视角构建大美育目标体系,以“美育+”的视角构建美育内容体系,以美美与共的视角构建美育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贯彻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 标签: 基础教育美育 价值取向 育人功能 创新美育目标 内容 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