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了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孔汉斯提出的全球伦理思想及其共同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这个理论在我国的传播。指出:全球伦理思想是促进人类和平的积极和可贵的探索和努力,寻求人类共同承认的道德价值观是可能的,对于我们提高道德教育水平是有意义的并有可能成为改善道德教育质量的突破点。

  • 标签: 道德价值观 伦理思想 教育发展 述评 人类和平 价值观教育
  • 简介:龚信与龚廷贤为明代父子御医。龚信对比了"明医"和"庸医"的不同,评述了医生在道德、学识和技术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和应具备的条件,批评了庸医的行为,表明了对"明医"的爱和对"庸医"的憎,体现了其高尚的医学伦理观。龚廷贤在医学及伦理道德思想上深受其父龚信的影响,并全面发展了龚信的医学伦理观。相较于龚信,龚廷贤对医生提出的要求和道德规范更加具体化、条理化、规范化,且明确认识到医学行为是医患双方的事,通过对正常与不正常的医患关系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对病家的合理要求,体现了一位医者的职业良心。龚廷贤的医学伦理思想有许多是以前所没有的,如医患平等的观念、医生的名利问题,表现出功利主义色彩的一面。这实际是明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折射,体现出明代医学伦理道德的新特点。《古今医鉴》的《明医箴》、《庸医箴》与《万病回春》的《医家十要》、《病家十要》是明代重要的医德文献。

  • 标签: 龚信 《古今医鉴》 《明医箴》 《庸医箴》 龚廷贤 《万病回春》
  • 简介:《袁氏世范》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含丰富的家庭伦理教化和社会教化思想,尤其在阐述主要家庭成员问的伦理关系,以及居处治家、持家兴业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等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它将中国古代家庭伦理教化和训俗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袁氏世范》的家庭伦理教化思想,对当今的家庭教育及社会道德教化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袁氏世范 家庭伦理 道德教化
  • 简介:日本对道德教育之重视如同它的经济腾飞一样,为世界各国所注目。翻开日本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传统道德思想总是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到各项教育中去。也因此而显示出这千岛之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文明长期共存的特点。

  • 标签: 道德教育 传统道德 日本教育 儒学 传统思想 儒家学说
  • 作者: 黄军谊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11-21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传统文化精髓,构建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机统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点之一,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根本要求,也是符合“三贴近”原则的表现,值得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深入思考与实践。
  • 简介:伦理学视角对课堂对话进行审视,对于形成师生彼此尊重的课堂氛围,转变教师“师本位”的观念,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信息传递方式,提高信息的反馈效率,给予学生更多人性的自由与关怀和做人的尊严与自信。形成有伦理的课堂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课堂对话 伦理缺失 信息传递 信息反馈
  • 简介:在中国近代教育哲学史上,严复与中国近代教育哲学有着难舍难分的特殊情结,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哲学的先驱——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传统与现代博弈的时代场域中,凭借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以西方经验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积极探索教育之路,寻求救亡图存、富国富民之方,将近代完整意义的科学思想引入教育领域,突破“中体西用”的哲学思想框架,构筑了中国近代“三民教育论”的哲学体系,勾画了近代教育哲学思想蓝图。他的名字将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思想场域中焕发褶榴之光。

  • 标签: 严复 教育哲学 传统与现代 博弈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的日益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身份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覆盖面更广、承载的思想信息更多、更加便于操作,更加富有特色。因此,从理论层面上进一步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必要性、传统载体的价值延伸、途径创新,是有效选择、运用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的理论前提。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价值延伸 载体创新
  • 简介: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一般,并非“正史”,至多“萌芽”。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具有自己的特征:如果说教育学是“关于教育的言说”,那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教育的言说”;如果说教育学是概念性体系,那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非概念性体系。二者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为此,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应该得到“善待”:一是要摒弃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隐喻性思维视为低级“感性认识”的偏见;二是要将逻辑性思维与隐喻性思维平等相待。

  • 标签: 传统教育思想 教育学 教育基本理论
  • 简介:制度伦理是学校危机管理的“软件”部分,它对危机管理具有启动、导向和制约功能。危机管理的制度伦理建设包括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两个基本部分。制度伦理化是制度合法化的基础,它包含以人为本、程序公正和负责等基本价值。伦理制度化是把伦理要求以制度“硬化”,可以采取分散渗透和专门化规定两种形式进行。

  • 标签: 学校危机管理 制度伦理 制度伦理化 伦理制度化
  • 简介:赫尔巴特主张以伦理学来说明其教育的目的。本文主要以《赫尔巴特文集》为依据,试图进一步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思想。包括其研究教育的基本方法,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以及教育性教学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并思考其在当代的意义。

  • 标签: 教育思想史 赫尔巴特 教育学 伦理学 教育性教学
  • 简介:什么是伦理?《辞海》的解释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按郭思乐教授所认为便是对学生的高度尊重。为什么学生应当得到尊重?从学生内部来认识,有应当得到充分尊重的理由。小学生是儿童,儿童是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不应被忽视的生命阶段。儿童保留着人性中最美丽的方面,对此,鲁迅先生就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 标签: 伦理观 语文 小学生 《辞海》 生本教育 尊重
  • 简介:本文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为线索,以《论语》有关“文、行、忠、信”的言论为依据,在具体分析孔子言论的基础上考察孔子伦理道德之教的要义。

  • 标签: 孔子 文、行、忠、信 伦理道德之教
  • 简介:教学的根本乃人之培养。何以为人?人之生成,必然关涉德性的培养,也必然关涉主体生命的展现。从教学成人的根本性基调出发,伦理品性应当是教学的根本属性。教学实践中教学伦理品性却被遮蔽而陷入了迷失,表征为教学逻辑起点的迷失、教学观念系统的狭隘化、教学实践逻辑的应试化、教学培养方式的线性化和个体生命特性的缺失。

  • 标签: 教学伦理 伦理品性 迷失
  • 简介:高校教师伦理共同体是通过建立共同的道德价值判断、道德意识、价值信念、价值认同或相关德性等,组成一个学习的、关怀的、同辈的、全纳的、探究的具有共生共存关系的教师职业组织形式和教师道德共同体。其具有包容性、道德性、发展性和责任性等特点。该共同体基于情感的德性生活诉求、差异的规范伦理诉求、交往的学术共同体诉求以及和谐的高校教师伦理秩序诉求,需要从专业知识共同体、伦理精神共同体、德行规范共同体、科研学术共同体和社会服务共同体五个方面来建构。

  • 标签: 高校教师 伦理共同体 建构
  • 简介:长期以来,教学伦理研究一般采用职业伦理视角研究教学伦理活动,把学生视为教学伦理生活的旁观者。当前,有必要转换研究视角,采用活动伦理视角来观察分析教学伦理活动,即把教学伦理活动理解为师生共同的道德生活。从活动伦理视角看,学生主体问题是教学伦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需要努力建构教学伦理研究的学生主体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点是:学生是教学伦理活动的责权主体,教学伦理活动是学生道德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重要平台。

  • 标签: 教学伦理学 学生主体 职业伦理 活动伦理
  • 简介:伴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广泛应用,关于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的研究已成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索高校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合理内涵,并且提出高校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建设的策略。

  • 标签: 高校教师 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伦理道德建设
  • 简介:2008年9B,首批90后大学生步入校园,和80后一起成了高校校园的主角。曾今一度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的80后和90后经历了地震和奥运,使人们发现他们身上蕴涵的爱国、自信、激情……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充满矛盾的当代大学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合理的对话是进行这一工作的必要程序,商谈伦理是这一工作的必要前提。

  • 标签: 80后 90后 德育 商谈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