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Metonymy在汉语中有两种译法:一是“借代”,二是“转喻、换喻”。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探讨metonymy的译法问题,认为metonymy有的有“喻”,有的无“喻”;有的有指代性,有的无指代性。因此,metonymy有的可译为“借代”,有的则可译为“转喻、换喻”。我们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无“喻”有“代”的metonymy(“Thepotisboiling”)是“借代”,有“喻”无“代”的metonymy(如“Maryisjustapretryface”)是“转喻”,有“喻”又有“代”的metonymy(如“ThecrownhasnotwithhelditsassenttoaBillsince1707.”)则译为“借代”或“转喻”皆可。此外,从原意、非原意无喻借代、非原意有喻转喻到隐喻,实际上是一个连续体。它们定义清楚,但边界模糊,有许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 标签: 借代 转喻 比喻 指代性
  • 简介:传统英语语法、功能语法以及转换生成语法分别从描述、衔接和生成角度讨论了英语中的省略现象。纯语言环境下的省略现象是其主要理论着眼点,外指省略现象则超出了它们的讨论范围。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省略依赖语境,语境包括语言的、物理的和心理的三个方面,省略现象是语言经济和语境下人类转喻思维的结果。

  • 标签: 省略 认知 认知语境 概念转喻 参照点
  • 简介:关联理论着重解决语用推理问题,但未能很好地说明推理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本文对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和阐发。按照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一个言语行为场景中的任何成分均有可能转指整个场景。一个场景成分与核心的概念距离越近,越容易激发相关转喻推理;而边缘场景成分往往需要多个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场景成分的“叠加”才能实现转喻推理。

  • 标签: 言语行为转喻 场景核心 场景成分 概念距离
  • 简介:分析了英汉多义词的转喻认知思维结构,研究发现:词义延伸的最基本方式依赖转喻的认知思维结构.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统的关系,英语和汉语词义的延伸有部分相同。

  • 标签: 多义词 转喻 认知
  • 简介: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和交际策略广泛地应用在英语新闻中,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本文以真实新闻为素材,分析了报刊英语新闻中转喻在词汇、语法和语篇层面的使用情况并从交际语境顺应视角对英语新闻中转喻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释。表明转喻在英语新闻中的运用不是任意的,而是顺应了读者及新闻工作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

  • 标签: 转喻 报刊英语新闻 交际语境
  • 简介: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根据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理论,对汉字“火”的转喻和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究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对于汉字“火”意义衍生所起到的作用。

  • 标签: 汉字“火” 转喻 隐喻
  • 简介:英语中绝大多数的现在时态都可以表示过去时间和将来时间的动作。基于Panther&Thornburg的行为脚本理论,可以认为时态延伸是人类转喻的认知机制起作用的结果。时态延伸的转喻观点与其虚化的隐喻特征并不冲突。时态得以延伸的动因有语用因素(句子外部语境因素)、词汇搭配和句法限制的因素(句子内部语境因素),以及人们对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认识差异的因素。

  • 标签: 时态延伸 行为脚本理论 转喻 时态延伸的动因
  • 简介:目前,转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喻解读的认知语用机制方面。本文从转喻解读的处理顺序、转喻解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以及转喻解读的认知语用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在于缺乏统一的解读描述,特别是没有考虑制约因素在转喻解读的顺序、认知语用过程中的交互作用。这三个紧密相关方面的回顾可以为后续的转喻解读的实验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

  • 标签: 转喻解读 制约因素 认知语用过程
  • 简介:汪曾祺的小说写得极富意境,一直以来,前人多从叙事学、文体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分析其代表作《受戒》的语言特点。

  • 标签: 《受戒》 语言 隐喻 转喻
  • 简介:转喻和隐喻作为普遍的概念现象和思维方式,是人类主要的认知模式,对文学创作和欣赏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认知转喻和认知隐喻理论对巴塞尔姆《玻璃山》的创作手法和意义建构进行分析,旨在从深层次上宏观认识巴塞尔姆的艺术创作。

  • 标签: 《玻璃山》 认知模式 转喻 隐喻
  • 简介:一直以来,转喻被看作一种修辞,用某事物的名称替换相邻近事物名称。后来,认知语言学却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思维模式,它在语篇生成和识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语篇发展的主要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语篇看作一个衔接与连贯的整体,再运用转喻机制激活相关的内容,补充语篇中空白成分,达到准确理解文章内涵的目的,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转喻思维能力,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标签: 转喻 认知思维模式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 简介:NP+BE+NP构式在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以Lakoff(1987)的“理想认知模型”(ICMs)中的转喻映射为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来透析NP+BE+NP构式,通过单向决定性转喻映射和多向选择性转喻映射两种方式对NP+BE+NP构式的认知理解反映了人们对各类事物、活动等的定势态度。

  • 标签: NP+BE+NP构式 理想认知模型 转喻映射
  • 简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理论和转喻语法理论出发,对中动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转喻阐释。文章探讨了中动构式意义实质是"表达状态意义"又隐含"动作意义",并用转喻迁移对其中的语义冲突做出解释。

  • 标签: 中动句 构式语法 转喻理论
  • 简介:无论是指称转喻还是转喻回指,常规关系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指称转喻中的常规关系存在于源域与目标域之间,而转喻回指中的常规关系则存在于回指语与指称转喻的源域和/或目标域之间。常规关系的存在与否,强度的大与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回指语类型的选择,而通过使用模糊常规所指或加强语境的手段也能保证非常规关系情况下回指关系的建立。

  • 标签: 指称转喻 回指 常规关系
  • 简介:从行域到知域再到言域的语义演变通常被认为是隐喻机制在起作用,这与语义演变的渐进性相矛盾,转喻也是三域语义演变的重要机制。语义演变既依赖语用推理中隐含义对字面义的替代,也保持语义关系上的相似性。从行域到知域再到言域的演变过程背后的语用推导是一种邻接关系的替代,整个过程就是在相似性基础上通过邻接替代来实现语义演变,是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行域 知域 言域 隐喻 转喻
  • 简介:摘要:新被字构式,即新被X结构是可在“被”字后面接形容词和名词等的新奇语言结构,它打破了传统被字句对X具有致使性的要求。相关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无法兼顾对其结构合理性与语义合理性的解释,所以本文以概念转喻为认知基础,解释新被字结构中构式义对于X词汇义的压制过程,并探讨了该新奇语言现象出现的原因。

  • 标签: 新被字句 语义分类 语义压制 转喻
  • 简介:摘要:一词多义是在各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语言学家们对一词多义也有过很多研究。在过去,人们经常从传统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他们更注重一词多义产生的内部原因,而忽略了语言的外部因素,没有把握多义词的本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词多义可以从外部因素来更合理地解释。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隐喻和转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得出结论:隐喻和转喻对词义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形成一词多义现象的重要工具。

  • 标签: 认知语言学,一词多义,隐喻,转喻
  • 简介:作为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一种形式,概念转喻指的是在同一ICM中,一个概念实体(转喻喻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操作过程。ICM在转喻的生成与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大清律例》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英译本中概念转喻的表征形式。研究发现,《大清律例》英译本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概念转喻,如整体与部分转喻、事件转喻、范畴与成员转喻等。

  • 标签: 《大清律例》英译本 概念转喻 理想化认知模型 翻译
  • 简介: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通过分析转喻和隐喻的不同点、相同点及其互动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转喻与隐喻具有及其密切的联系,两者是一个统一连续体。

  • 标签: 转喻 隐喻 互动关系
  • 简介:摘要:转喻通过将相关但不同的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传达出新的意义或形象。在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中,转喻被广泛使用,创造了奇妙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转喻的应用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文化视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本文通过翻译批评的视角剖析转喻的翻译,译文保留了原作的意境和情感,展现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触觉。

  • 标签: 转喻 翻译批评 修辞 意象 《飞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