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引言我国第二大岛——海南岛,尽管地处祖国边陲,且孤悬海外,与祖国大陆遥隔万顷鲸波,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华土产.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对内地入乃至外国人产生了一种神奇的、莫可言状的吸引力。他们一方面因其地处僻远而产生畏惧感,故而有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优是半年程”之叹,一方面又因其物华土产而神往不已,故而苏轼在遇赦北归之时,犹发出“余生欲老海南村”“九

  • 标签: 临高 黎语 祖国边陲 边缘地区 畏惧感 陵水
  • 简介:宋文炳的《中国民族》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实际上宋文炳先生在民族分类中增加了南方民族、倡导民族平等;各章后列出参考书目;资料引用注重多学科、古今中外;聚焦边疆问题、凸显爱国主义;关注海外华人;重视民族文化和民族地理分布等一系列观点和创新,对后来的民族史学者启发良多,推动了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

  • 标签: 宋文炳 民族史研究 学科发展 学术贡献
  • 简介:摘要: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何要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层次来了解新时代下我国十年的变革伟大之处。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连续性,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历史观,再到“两个结合”的视角。以此我们就能够更加充分的认识,从中华民族发展中学习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不可逆转的改革力量和底气。

  • 标签: 四史   五史   中华民发展史
  • 简介:随着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文化批判性反思的启发,20世纪90年代跨民族史学在德国逐渐兴起,进入21世纪后形成一股热潮。跨民族是全球史观在德国史学界的回应,这种史观放弃了民族—国家历史的传统范式,而是格外关注跨民族的历史空间,强调各种社会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并力求在全球性视野下研究局部的、具体的历史现象。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文化交流研究 全球化 跨民族史 全球史观
  • 简介:王桐龄先生的《中国民族》是20世纪30年代关于民族史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该书以汉族为主体,以各个不同时期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交流为主线,追溯了历史时期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民族源流。通过阅读该书的具体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法、社会矛盾研究法、社会主体研究法对《中国民族》的内容进行相关分析,有利于增加对各民族的了解,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

  • 标签: 方法论 民族史 民族团结
  • 简介: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境内有壮、汉、瑶、苗、仫佬、毛南、回、京、彝、侗、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另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创造了广西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居住格局,以及历史上广西各民族在共同斗争中团结互助,在婚姻互动中交融认同,在语言互动中相互渗透,在文化交流中相互认同等,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特征印证了广西民族关系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

  • 标签: 广西 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
  • 简介:云南文山地区从史前以来,作为最早土著居民的壮族的形成发展以及彝、苗、瑶、傣、白、哈尼、回等民族先后迁入,构成今天云南多民族格局的历史过程,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组成部份

  • 标签: 文山 少数民族 民族格局 历史
  • 简介:摘 要:民族史观主要是指人们对我国历史以及各民族相关问题的看法和了解,这是我国民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生的学生来说,他们所学习的是都是比较基层的,会学习到一些关于古代中国民族中所存在的冲突,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渗透民族历史观,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历史问题,并且对其问题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篇文章也就根据当前初中历史老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渗透民族史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做出分析。

  • 标签: 初中历史 古代史教学 民族史观
  • 简介: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祖国的统一和分裂不断交错、民族的融合和冲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要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使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就必须全面系统地概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发扬光大,以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的繁荣昌盛,树立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 标签: 中华民族 民族团结 优良传统 优秀文化 价值认同
  • 简介:摘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历史研究中民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说,民族在初中教学中的比重也较大,特别是民族关系的教学。民族关系对国家都能统一以及民族间的团结影响非常大。本文对初中历史的民族关系教学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对学生历史基础的培养能够更加有效,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 标签: 初中历史民族关系史教学方法
  • 简介:南宋学者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五胡乱华》条中提出:“刘聪乘晋之衰,盗窃中土,身死而嗣灭,男女无少长皆戕于靳准。刘曜承其后,不能十年,身为人禽。石勒尝盛矣,子夺于虎。虎尽有秦、魏、燕、齐、韩、赵之地,死不一年,而后嗣屠戳,无一遗种。慕容乘石氏之乱,跨据河山,亦仅终其身,至子而灭。苻坚之兴,又非刘、石比,然不能自免,社稷为墟。慕容垂乘苻氏之乱,尽复燕柞,死未期年,基业倾覆。此七人者,皆夷狄乱华之巨擘也,而不能久如此。今之金虏,为国八十年,传数酋矣,未亡何邪?”北宋亡于金

  • 标签: 少数民族政权 民族矛盾 十六国时期 黄河流域 北方 五胡乱华
  • 简介:提到对联,大家都不陌生,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它是我们这块土地上长期的历史文化生态中所孕育和形成的文化样式,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类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起源于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时为驱邪避鬼在家门前悬挂的桃符。

  • 标签: 读史 文化生态 中华民族
  • 简介:摘 要: 2018 年出版的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 1915—2016 》中首次出现了将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编入主流中国现代文学的情况。由于篇幅所限等原因,这一部分的文学史书写尚存许多问题,但这一变化所代表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以此版本中“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一章为中心进行探讨,或可为后来少数民族文学被纳入到主流文学教材编写的可能提供思路。

  • 标签: 主流文学史 少数民族文学史 教材编写
  • 简介:针对“五方之民”说中“狄鞮”和“译”二词的误译,从民族演进的角度厘清五方中“戎”“狄”两个族群在先秦不同时期的演变,由此对“狄鞮”和“译”二词的翻译提出改进意见。

  • 标签: 五方之民 狄鞮 民族演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从胜利走向胜利。从国家的地方都在宣传读党史,以史为鉴。最近一段时间,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2卷)及有关党的其它历史著作,并认真作了读书笔记。回顾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之路,经历了许多坎坷,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我们的先辈从来没有放弃,直到胜利的光芒洒落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切无不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标签: 学史力行 党的理论 历史规律 致用 务实
  • 简介:<正>民族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无论从理论上、从政治实践上来说,还是从历史研究工作上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这个问题,翁独健同志在五十年代就提出来了。从那时以来,这个会是第一次讨论这个问题。从民族史研究的发展来看,从整个史学界的工作来看,这个会是很重要的。我们相信,在这个会以后,民族关系的研究将不断向前发展。它将成为民族工作和当代史学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这次会上,同志们拿出许多文章,其中有些文章写得很好。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这项研究工作一定能达到很好的水平。今天,我想谈谈关于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

  • 标签: 中国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史 汉族 少数民族 各民族 民族英雄
  • 简介:就中国民族史研究来说,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书写范式在悠久的传承中已然成为主流和典范.相应地,将汉族作为核心视角来观察少数民族源流及其发展的历史,也成为民族史学界的惯常思路.王明珂先生在《羌在汉藏之间——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一书中,改变传统思路,另辟蹊径,变“他者眼光”为“主位观察”,运用边缘视角和人类学的参与式田野调查手法,发掘民族中蕴含的社会情境和历史心性的变迁,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民族历史研究的“新知”,对反思传统史学的局限和不足做了有益的尝试,富有启发意义.

  • 标签: 边缘视角 主位研究 社会情境 历史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