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安德烈:我注意到,你很不屑于回答我这个问题:“你将来想做什么?”所以跟我胡诌一通。是你们这个时代的人对于未来太自信,所以不屑于像我这一代人年轻时一样,讲究勤勤恳恳,如履薄冰,还是,其实你们对于未来太没信心。太害怕,所以假装出一种嘲讽和狂妄的姿态,来闪避我的追问?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高兹作为一个研究劳动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写了许多有关劳动观的著作。尽管学者对高兹的劳动观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也出现了不少成果,但是就笔者所见,尚未有总结这些成果的综述。因此,认真梳理以往高兹劳动观的研究成果,推动研究的深入显得尤为必要。

  • 标签: 高兹 劳动观 述评
  • 简介:安德烈·布勒东是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领袖和理论家。文章通过对其美学思想发展过程的勾勒,解读理论家本人与他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审美观。一方面他雄心勃勃,要解决现实问题,用“超现实”去改造社会与人生;另一方面,布勒东在内心建造着属于他个人的乌托邦。这也许就是现代人对自己的某种拯救方式。

  • 标签: 安德烈·布勒东 文学审美观 超现实主义 审美
  • 简介:《沉默》是俄罗斯白银时代作家安德烈耶夫创作的短篇小说。作为典型的安德烈耶夫式作品,《沉默》不仅呈现出作家对于人与世界悲剧冲突的思考,也体现出作家对平凡生活的描写和对个体存在的观照。从沉默的演变、沉默中的对话、个体存在的丧失这三个方面来解读文本。

  • 标签: 安德烈耶夫 《沉默》 对话 个体存在
  • 简介:摘 要: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在他电影中对“根的主题”进行了反复的表达。段义孚将“恋地情结”定义为“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纽带”,而塔可夫斯基对地的刻画和情感正是他的恋地情结的体现。因而本文旨用段义孚的恋地情结理论,对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他的恋地情结在电影中的三种表现方式做出阐释,感受他电影中对土地情感的执着书写。

  • 标签: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恋地情结 段义孚 电影
  • 简介:中文摘要:一直以来,评论界对拉斯普京的《活着,可要记住!》都延续着这样的评价基调:即女主人公娜斯焦娜的悲剧命运值得同情,而她的“逃兵”丈夫安德烈则该当千夫指。他的命运结局甚至昭示世人:哪怕只要一次背叛人民,就会成为终生的叛徒。多年以后,当我们重新审视“逃兵”安德烈的命运时,一种更大的感慨油然而生。本文认为:安德烈的“逃跑”并非主动在道义上背叛人民,它原本是一次个体生命中的偶然事件;是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态拒绝接受安德烈在战争中的“人性脆弱”,并最终将其被逼成俄罗斯大地的“游魂”。

  • 标签: 偶然性 个体人格 国家意识形态
  • 简介:毫无疑问,这两部作品最大不同在于如何阐释感情与社会及世俗利益的关系:安德烈·勒·夏普兰倾向于将爱情的自主、真诚与社会差异、财富和婚姻的对立加以比较。当阐述典雅爱情的观念时,他否认了在制度约束下存在真爱的可能性。他认为真正的激情源于嫉妒的滋养,以及尝食禁果的诱惑。因此:"丈夫和妻子之间不可能存在爱,这是一个事实……爱在夫妻之间无能为力。"相反,对于冯梦龙来说,通过命定的婚姻和轮回报应的天意安排,社会、制度、个人利益和道德均是与真爱谐和一致的,所以"夫妻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亲密的"。然而这种情感也可被理解为情人的个人需要,它是与社会需求相协调的。它的力量来源于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相处,而不是与社会的对抗。

  • 标签: 冯梦龙 夏普兰 情史 爱情论
  • 简介: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安德烈·布吉耶尔所撰《年鉴学派:一部思想史》一书是一部"局内人"视阈下对年鉴学派的系统研究论著。该书在结构框架、内容叙述和理论分析上颇为独到,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学术个性和深刻的理论反思,对我们理解20世纪的法国乃至西方历史思想与书写大有裨益。

  • 标签: 年鉴学派 法国史学 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