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依附、冲突、适应和融合后,到隋唐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从佛教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佛教这一过程,既可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可看作是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弥补和完善。佛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从模糊走向确立,理想世界由彼岸走向此在,社会化人格由外在压抑走向内在自由。

  • 标签: 佛教 道教 儒家 中国化
  • 简介:佛教东渐,汉译佛典渐次形成。佛经文学独特的题材和奇异的艺术想象力,对当时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作为精怪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从佛教中汲取了灵感,使此时的精怪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较前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作者从佛教观念及佛经故事题材等方面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切入考察,以见梵汉交融互汇给小说创作带来的变化。

  • 标签: 隋唐五代 精怪 小说 佛教
  • 简介:寺院是藏传佛教僧尼集体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开展宗教教育、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自古以来,藏传佛教就比较重视对僧尼言行的规制,尤其重视寺院集体生活中个人言行的规制。藏传佛教寺院的行为规范包括戒律、仪轨、寺规和国法。其中,戒律和仪轨是对宗教行为的规制;对世俗生活的规制则采用僧规或寺规,辅之于国法。无论是针对个人宗教行为的戒律和仪轨,还是面向集体生活的寺规或僧规,无疑都是宗教行业自治、自律的基本手段,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 标签: 藏传佛教 寺院 集体生活 自律
  • 简介:藏传佛教具有严格尊崇教证传承(lung-rgyun),依循完善的道次第来进行学修、追求证悟的传统。教证传承与实修次第的有机结合,是藏传佛教的生命力所在。修行者如果没有得到教证(lung-dng-rtogs-p)教理经典传授和修行证悟指导的清净传承,就不可能获得对佛理的准确理解,次第圆满的闻思修也就无从谈起。使清净传承代代相续加持绵延不断的稳固链条是上师善知识。因此,在各教派的修行次第中,依止上师善知识这一条,永远放在首位。可见,对佛法修行者来说,获得清净的正法传承,依止具德的上师善知识,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本文尝试探讨教证清净传承与具德上师善知识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藏传佛教 上师善知识 传承
  • 简介:随着佛教东传,丝路沿线的西域诸国,不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寺院,还修建和凿造了众多的佛教石窟,创作了绚丽的壁画和精美的造像。塔里木盆地周围留存至今的文化遗址,大部分都同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佛寺建筑废墟中的精美遗存,以及石窟寺群中的大量泥塑、雕刻和壁画,作为西域历史文化的见证和各族人民智慧才能的结晶,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昔日的灿烂情形。

  • 标签: 丝绸之路 佛教传播 犍陀罗艺术 石窟艺术 千佛洞
  • 简介:六朝文人接受佛教,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与语言文辞上,他们还非常重视佛教实践活动,这在永明文人集团内表现得尤为突出.永明文人佛教实践之活动方式主要表现为交游名僧、参与佛事、践行教义和辩护佛理.而佛教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成为佛教影响永明文人之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础.

  • 标签: 永明 文人 佛教实践
  • 简介:南传佛教在教义上传承了上座部佛教系统,完全以佛陀及其声闻弟子们的言行修行生活,甚至就连用来记录佛经的语言都不敢随意改动,属于“保守派”。南传佛教典籍中虽有断言解脱与进德修学有关,与性别无关的教义,但在组织形态上,佛教又是最早招收女众学徒的宗教派别之一,事实上,南传佛教自身又奉行“女性有五障、三从、十恶及女身不能成佛”的说法,而且女性加入僧团后,仍必须接受男尊女卑的父权秩序——“八敬法”。在南传佛教发展史上,比丘尼传承曾一度中断。时至今日,在信仰南传佛教的泰国等地,仍然没有独立的尼姑庵,女性不能合法的剃度出家,只能以居士的身份寄居寺庙,成为寺庙的“仆人”。女性在南传佛教中属于弱势群体,地位低微。

  • 标签: 南传佛教 女性 地位
  • 简介:本文主要从藏传佛教中的生态理念以及在其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生态实践等几个部分系统的分析了青藏高原这种特定的生态环境所孕育出的特定的人文环境,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发掘与利用有史以来藏民族的地方性生态智慧与技能,使之能为全人类所共享,能在生态安全维护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构建青藏高原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态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 标签: 藏传佛教 生态理念 生态实践
  • 简介: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以来,至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思想必然影响到当时人们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丧葬习俗也不例外。本文从佛教思想影响下的生死观入手,对汉唐以来佛教因素影响下的民间丧葬习俗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中国民间丧葬习俗中出现众多的佛教因素,绝非偶然,它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 标签: 佛教 丧葬 习俗
  • 简介:"报恩"作为佛教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佛教契入中国社会的方便法门,扩大了佛教在人间的影响。我们通过梳理佛教经典中的报恩思想,从中透视出报恩伦理与中国文化相融摄的因缘所在。人间佛教不仅要适应社会的"人间化"过程,也应提升人生,具有"化人间"的宗教关怀,树立宗教神圣性。而此种神圣性的来源需要借助传统观念,同时又能够运用于现代社会,使得人间佛教的伦理行动"契理契机"。

  • 标签: 人间佛教 报恩 传统 神圣性
  • 简介:近五年国内对佛教音乐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佛教音乐的概念和功用、佛教音乐的发展、汉传佛教音乐研究、藏传佛教音乐研究、南传佛教音乐研究、佛教音乐的对比研究、佛教音乐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创新利用研究和从时间、空间不同的两个维度对佛教音乐进行研究等方面。

  • 标签: 佛教音乐 梵呗 宗教音乐 音乐艺术 研究综述
  • 简介: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唐代佛教寺院与民众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关系表现在唐代小说中尤为明确。在唐代寺院故事中,佛教寺院承载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或作为真实地理参照,在小说中营造出似真还幻的情境;或烘托审美氛围;或作为重要的契机,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或是空间场景主题化的直接体现。

  • 标签: 佛教寺院 小说 叙事功能
  • 简介:佛教神圣包括虚拟的神明和真实的高僧,河湟口传文学中也对佛教神圣尽力扩布,广为传颂。这些或救危济困,或斩妖除魔,或弘扬佛法,或潜心佛事的神圣,在极力渲染和无限放大的民间话语下,浸透着人们对之的景仰、崇拜之情。在民间化的表述方式上主要采用将真实的佛教人物神格化,将围绕佛教神圣的历史事实传说化,将虚拟的佛教神明世俗化。河湟口传文学在对佛教神圣的解构与建构,重组和重塑中表达着人们对之的民间理解。

  • 标签: 河湟口传文学 佛教神圣 信仰 民间表述
  • 简介: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是要信徒防非止恶,修习善行,完善道德,觉悟人生。藏传佛教"五戒"作为一切戒律的根本,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以佛教"五戒"为根基的佛教戒律在几千年的传播中,对保持佛教庄严性,又应因地、因时而宜,以适应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和人生之需要,固对佛教的永存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重大的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主要以佛教"五戒"为基础浅谈藏传佛教的戒律对佛教自身的发展以及对提升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

  • 标签: 五戒 戒律 佛教
  • 简介:西游故事在演化过程中,表现为佛教思想的淡化和世俗化特色的增强.百回本《西游记》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佛教世界:从大的结构框架来看,作品没有脱离取经故事的佛教性质,描写了完整的佛教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佛教人物,表现了佛教的心性学说、救度观念、因果报应观念和地狱观念,宣扬了佛教教义.同时,百回本《西游记》又解构了自己所架构的佛教世界:作品并没有将西牛贺洲及天竺国描写成为真正的佛国净土,对不少佛教人物都有所批评和讽刺,对某些教义持批判态度,甚至作品的某些内容是违背佛教的.从这层意义讲,作品的佛教内容,只是作者构建故事、表达思想的手段.

  • 标签: 《西游记》 佛教世界 佛教思想
  • 简介:明代以来,纳西族地区的汉传佛教地位经历了尊崇到普世的过程。汉传佛教在纳西族地区的传播路线和形式呈现出多样性。明代汉传佛教的寺宇分布很有局限,清至民国时期虽受藏传佛教的挤压,但在数量和影响力上超过了明代。

  • 标签: 明至民国时期 纳西族地区 汉传佛教 发展
  • 简介:藏传佛教的哲学思想处于宗教、哲学和科学三大学科的中心,因而西方不少知名的物理学家们晚年归复于此哲学。但国内的科学工作者对此领域的关注度不够,也很难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找到突破口。本文试图从受限的理性思维落入直觉思维;藏传佛教哲学思想在当前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类精神与物质间的平衡性等三个层面阐释了藏传佛教哲学的独特见解。以此来反观现代物理学的前沿研究,并启以后人,促使整个人类思想的长足发展。

  • 标签: 藏传佛教 哲学思想 现代物理学 启示
  • 简介:五台山普寿寺兴办的清泰安养园,引进现代的“安养院养老”模式,一改佛教界传统的“居寺养老”模式,以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持久化、人性化,为山西佛教慈善事业由传统慈善、传统救济模式向现代公益模式转化提供参考经验.清泰安养园作为山西社会养老体系的一个完善补充,不仅可以解决普寿寺僧人群体的养老问题,也为正在兴办的山西佛教慈善养老事业提供参照.

  • 标签: 清泰安养园 养老模式 五台山 普寿寺
  • 简介:苏曼殊是近代中国一位知名的文学诗僧,也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佛教革新思想家,不但在文学上有相当的造诣,在佛教界也拥有一定地位,他的佛教改革思想主要针对清末佛教极度衰微,阐扬佛教首先应从内部开始改革,具体的改革大致分为四大类:一、礼忏;二、付法;三、趋炎,四、办学,还专门针对当时人们普遍提出的各种"废佛"观点("僧无学行"、"宗教当废"、"佛法无用")一一加以破斥,是针对当时佛教内部所存在着的各种不良现象而奋力呼吁革新佛教,也为现代佛教改革提供了些许理论思考依据。

  • 标签: 苏曼殊 佛教改革 “废佛”
  • 简介:民俗文化圈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空间。本文以青海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儒释道民俗文化圈为研究重心,梳理和分析了各民俗文化圈间排斥、互渗、共享、共融等关系。

  • 标签: 青海 民俗文化圈 互动 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