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从1999年1月创刊至今,每周一期的《新民周刊》迎来了第1000期。无数次风雨兼程的新闻路上,无数次悲喜交加的追踪对话,无数个挑灯达旦的编排夜晚,激情与梦想支持着我们砥砺前行。20年,二十多张封面,我们记录历史,这些封面也见证了我们的历史。

  • 标签: 封面 历史 新闻 编排
  • 简介:在"5.12"特大地震灾难发生时,山西省长治市博爱女子医院以博爱之心、无私奉献精神与高尚的医德医术,自发组织医疗救援队火速赶赴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青川县紧急医疗救援。她们的美丽爱心,不惧危险,奋勇救援,感动青川,感动国际红十字协会,让灾区人民再次感受到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人民群众遭受苦难之时,白衣战士们的大爱无私与高尚伟大。

  • 标签: 救援队 青川县 长治市 医疗队 博爱 抗震救灾
  • 简介:做新闻节目久了,常会感到在忠实记录之余、客观报道之后,却渐渐倦怠于思考,吝啬于回味。新闻在娱乐化进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炒作、作秀,制造廉价的动人故事,在屏幕前赚越来越多的眼泪,内心却逐渐麻木。但究其最终原因,是记者在报道成为一种习惯时,所谓的职业态度也就逐渐异化成为了另一种冷漠。“阅尽人间无数沧桑”是我们工作的特点,也恰恰是心灵麻木的根本原因吧!然而,当我所制作的新闻专题片《情系古都》在辽宁卫视《背景》栏目播出时,我却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感动。

  • 标签: 《情系古都》 辽宁卫视 新闻专题片 新闻报道 节目制作
  • 简介:干记者这行也有苦辣酸甜,有时采写一篇稿件,需要有股勇气,敢于冒点政治风险。我就经历过这样一次采访。那是粉碎“四人帮”后不久的1977年初,1月6日清晨,我照例到离报社不远的东单体育场去跑步,在回来的路上,忽然发现东长安街北侧的墙上贴出一张题为《被四人帮颠倒的历史必须重新颠倒过来》的大字报,公开要求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大字报署名“革命后来人”。出于新闻记者的职业本能,我赶忙跑回报社,连运动衣也没顾上换,拿上笔和本,就去抄大字报。这时,看大字报的人越来越多,我被挤来挤去,本来就冻僵了的手抄写起来越发困难。不知怎的,我索性离开拥挤的人群,趴在墙上,低着头,看一句,抄一句。这样倒着看,抄写很不方便,往底下也看

  • 标签: 粉碎“四人帮” 东长安街 东单 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资料 历史博物馆
  • 简介:1985年夏,我在塞外张家口抓住了一起重大倒卖旧铅丝的案件。此案怀来县检察院审理已近尾声,所以开始调查极为顺利。弄清了全部经过:一个村党支书以送礼等手段,勾结铁路的一个工长,将640元一吨卖给回收部门的旧铅丝,800元买出来,倒手1200元卖给另一个村的干部,然后经过几个人又以1330元一吨销往廊坊市。在这个过程中,几十名党员、干部送礼行贿,尔虞我诈,很有剖析价值。但在动笔时,总有一个问号在脑海中盘旋:铅丝倒卖到廊坊后怎么样了?从调查中看到,50吨铅丝是被一家公司买走的,他们亦非“消费”单位,那么最终结果如何呢?离刊物发稿时间只剩下五六天了,于是,我便去廊坊采访。原来铅丝到廓坊之前就已经三易其主了,看来这篇“倒卖记”的高潮是在这里演出的。我沿着买卖人们的“发票”追到了倒手的第五家“公司”,此时铅丝的吨价已升到1600元了,并且已分成两股流通。一路卖到了山东禹城,一路销到了沧州地区的泊头市。次日凌晨3点多,我才狼狈地跳下拥挤的火车到了泊头。翻开帐本一查,他们早就脱手了,又以1800元1吨卖给石家庄市井陉的一家公司。

  • 标签: 村党支书 山东禹城 沧州地区 千里走单骑 山东莱芜 银行帐号
  • 简介:突发性事件对新闻记者是最富有挑战和刺激的,因为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8月5日下午1点25分,深圳清水河安贸危险品仓库发生大爆炸,用中央领导同志的话说:“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爆炸事故。”深圳城市建设速度,被西方誉为“一夜城市”,这里又是中国改革开放处在最高层次之一的特区。当天晚上,全世界几大传媒及时报道了这次重大爆炸事件,但猜测“未经证实”的消息

  • 标签: 危险品仓库 爆炸事件 爆炸事故 中国改革 中央领导 城市建设
  • 简介:每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可以说是新闻界比拼的一个舞台。作为地方党报的记者,笔者已五次进京采访报道全国“两会”,其出最难忘的是2003年3月采访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那一次.因为正好是换届大会.省里有关部门和报社领导决定除例行报道外,临时增加三块专版。

  • 标签: 记者 新闻采访 党报 中国共产党 稿件质量
  • 简介:当本届“飞天奖”一等奖的奖杯落定《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这部电视剧时,我们感到一种由衷的欣慰,因为我们对这个题材的选择,被实践印证了,被专家和观众认同了。也许有人会问,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为什么联手拍《红旗渠故事》?是预见到它会拿奖呢,还是误打误撞碰上的呢?其实,我们选择这个题材,是基于对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的某种思考。首先我们河南是农业大省,我们拍电视剧,就是要瞄准农村题材,这是我们的长项。再则是红旗渠的故事发生在30年前,那时人们看它,是把它作为一种先进典型;而它自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情结却没有被很好地发掘,以至于它的价值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第三点,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底要不要包涵艰苦奋斗的精神?到底要用一种什么精神去支撑我们的民族?红旗渠精神能否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融合?最后一点,电视剧创作怎样才能完成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作出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和时代共谐振,从而达到教育人、鼓舞人、提高人的目的?于是,《红旗渠故事》就在众多的题材中脱颖而出了。应该说,它的成功,首先在于对这个题材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有人说历史老人偏爱那些善于思考的?

  • 标签: 红旗渠精神 时代精神 电视剧创作 河南电视台 民族精神 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