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以网络技术和公众基础为支撑的社会化媒介成为当今传播的主流,更是新闻传播学非常重要的研究范畴和热点选题。在数字时代,社会化媒介呈现与大众传媒不同的新特征——公众广泛参与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现实与学术视角。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媒介,颠覆了传统的媒介形态、媒介业态和媒介生态,打破了商业资本、权力

  • 标签: 公众视角 媒介公众 社会化媒介
  • 简介: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推出了国内第一篇由Dreamwriter撰写的"机器人新闻",在国内率先开启了利用机器人进行新闻生产的新模式。这意味着中国新闻界开始赶追美、英、法等西方媒体进行机器人撰写新闻尝试的实践,在新一轮的技术浪潮下紧抓机遇创新新闻生产形式,积极变革新闻生产模式。文章主要分析了机器人新闻产生的原因,探讨了机器人新闻新闻生产的影响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以使机器人新闻能更好地满足大众需求。

  • 标签: 机器人新闻 新闻生产 新样态
  • 简介:运动,最初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发展成竞技体育后,逐渐加入到了国家是否强盛与发达的角逐中。竞技体育,不仅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而且还能展现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经济、政治、科技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实力。它已经超越了最初的定义,开始成为城市、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还能增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或许还可以起到缓解国家间紧张关系的作用,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韩国举办的第23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标签: 大型体育赛事 现代媒介 理论与实践 传播效果 传播关系 奥林匹克运动会
  • 简介:网络媒体的普及式发展加剧了虚假新闻的产生频度、传播范围及其负面影响,使得其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爆炸式增长,同时,AI等新技术被引入资讯分发环节也导致大量虚假新闻通过机器分发出现在读者眼前。要想从根本上遏制网络平台上虚假新闻泛滥的趋势,新媒体新闻从业者(尤其是新媒体编辑)需要回归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常识。

  • 标签: 网络媒体 虚假新闻 回归常识 新闻专业主义
  • 简介:随着网络的发展,“新闻哥”等网络新闻自媒体迅速崛起,然而大量负能量新闻推送给受众构建了一个扭曲的非常态的“拟态环境”,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算法盛行的今天保证新闻全面真实的特点是当今网络新闻自媒体的迫切需要做到的。

  • 标签: 新闻哥 自媒体 负面效应
  • 简介:中国人对死亡有着诸多忌讳,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将死亡从私人领域隔离开来,但是权力并未因死亡而停止对死者和社会进行规训,不断地将死亡拉回到公共空间。古典时期,在“家国天下”的秩序下,权力分别从“实体”的制度、法律以及从“天命观”的伦理、道德层面进入死亡,将死亡政治化,使得死亡能够在公共领域堂而皇之地呈现。现代时期,“家国天下”的秩序被破除,民族国家的观念被引入后,社会与国家成为新的两极,媒介勾连起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中国,演变出“社会媒介国家”这一新秩序。此时伦理、道德一极的死亡被科学话语、殡葬改革革除,而权力也开始从前台退场和隐藏,但权力又在媒介的遮掩下将死亡再次政治化并使死亡得以重返公共领域。

  • 标签: 家国天下 社会媒介国家 死亡政治 公共领域
  • 简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转型加速,改革进入深水区。与此同时,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新媒体、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则深刻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新闻传播学也随着生动丰富的社会现实而在新闻生产与消费、传播秩序、传播方式和传播效率等多方面发生巨变,呈现出复杂多元的表现形态。在前所未有的技术平台迷思及数字漩涡面前,新闻传播研究在新闻现象、

  • 标签: 传播现象 新闻传播 方式坚守
  • 简介:媒体能量生成'逼视'情态,已是传媒场域的一个显性表征,研究旨在探讨其形成机理。媒体将私人情境'前台化',置客体于话语困境,对报道对象形成初始逼视。伴随着'剧班瓦解'与'舆论反转',逼视对象可能发生延伸,既可能由当事人延伸至其家人、朋友,也可能由当事人转向事件的另一方责任人。此外,在媒体进行逼视的过程中,还存在反逼视力量与之相抗,部分媒体及意见领袖理性引导舆论,发挥着抵制逼视的作用。在逼视形成到演化的整个过程中,传媒话语失衡、文化偏移、传播异动形成舆论场多维对抗的复杂局面,有其结构化变化过程。

  • 标签: 媒体逼视 私人领域 传播机理
  • 简介:无论是业界人士还是学界人士,都有必要加强对新闻传播规律的研究。这是因为新闻传播规律非常重要。它对新闻传播实践的重要性表现为:遵循此规律,方能取得预期的良好传播效果;违反此规律,不仅良好的传播效果无从谈起,还可能产生负面效果。该规律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的重要性表现在:它是这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 标签: 新闻传播规律 新闻传播理论 传播效果 负面效果
  • 简介:新闻文风本属行业话语,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突出了共性要求,具有明确的风格指向。新闻文风隐含着文本与受众的关系,在延安时期成为群众话语的子话语,完成了话语的跨越。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和技术因素影响了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贯彻执行,党的高层反复言说,重建这一话语,看重的正是对受众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改版创新、'三贴近'和'走转改'等社会行动,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把握话语权,引领社会的努力。新媒体时代的业态转型带来新的契机,党报、党台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当群众、受众、用户三者融为一体时,长久以来的不良文风问题可能得到根本性的缓解。究其实,文风问题属于新闻作品的形式范畴,强调文风的转变表面上是强调形式,目的在于转变内容。新闻作品言之有物,真正尊重新闻对象,热切回应新闻对象所关心的问题,才能最终构建优良文风话语。就现实而言,新型主流媒体在有效下载量和有效用户黏性方面任重道远,新闻文风话语的重建和社会行动具有召唤新闻内容突破的意义。

  • 标签: 新闻文风 话语重建 社会行动 新型主流媒体
  • 简介:新华社搭建的中国第一个人工智能媒体平台"媒体大脑"2017年12月诞生了首条MGC视频新闻,"媒体大脑"人工智能平台与MGC新闻的诞生为记者赋能,同时使新闻报道进入一个全新领域。本文主要研究了MGC新闻的概念,媒体大脑与MGC新闻的关系,MGC新闻如何产生,有哪些特点及意义,存在什么技术缺陷与未来发展趋势,为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发展提供研究方向。

  • 标签: MGC新闻 媒体大脑 人工智能 融合
  • 简介:本文结合自己10多年新闻摄影实践和国内相关资料,简论新闻摄影的特点和优势、与新闻摄影作品影响力大小相关的因素,如何判断、衡量新闻摄影作品影响力,如何拍摄具有更大影响力的新闻摄影作品,进一步提高对于新闻摄影的认识。

  • 标签: 新闻摄影 影响力 相关因素 影响力的判断或考量
  • 简介:中国人一向讲究辩证思维,阴阳五行讲相克相生——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用兵作战讲奇正相生——以正守、以奇攻,诸如此类。就中国道路而言,如果说实事求是如正,那么思想解放如奇,不讲实事求是无以守正,不讲思想解放无以出奇。实事求是的本意原是说,一事当前,需从事物的客观存在而非自己的主观意识中,求得事物自身的运行规律,从而达到主客观的有机统一,亦即以事说理。

  • 标签: 思想解放 中国人 道路 新闻学 实事求是 辩证思维
  • 简介:网络高度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使网民同时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解读者,网络流行语的兴起便是重要体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的媒介素养,采取积极手段提升青年网民的媒介素养,对促进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良性传播与优化网络环境具有重大价值。

  • 标签: 新媒体环境 青年网民 媒介素养 网络流行语
  • 简介:新闻与传播业迎来了“众媒时代”,甚至是“万物皆媒”的时代,新闻生产与运营的主体、传播方式、经营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此前分类明晰的基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与传播专业高等教育模式急需调整,以适应媒介新生态。本文通过广泛调研美国大学新闻与传播院系最近两年教学改革的最新动向,总结其中具有趋势性的做法,为国内新闻与传播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同时提出在媒介新生态之下,中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基点,应转向培养学生的内容生产与运营能力上来。

  • 标签: 媒介融合 媒介新生态 美国新闻教育 新闻教育改革
  • 简介:刘易斯·芒福德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先驱之一,其思想极富深度,这源于芒福德本人丰富的学科背景和他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通过论述芒福德的媒介技术观,试图厘清芒福德、马歇尔·麦克卢汉与詹姆斯·凯瑞媒介技术思想之间的关系,明晰芒福德在媒介环境学派中的位置。芒福德、麦克卢汉和凯瑞都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三人围绕技术与媒介做出过许多探索,诸多思想存在着差异和交织。凯瑞通过考察传播技术与文化、意识形态、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从印刷术和电报、电视、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手段对现代社会形态的复杂影响上着手,对麦克卢汉和芒福德媒介思想进行了一些梳理和区分,并为二位巨匠构建了一次不在场的争论。芒福德早期认为技术对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与麦克卢汉的诸多观点一致。芒福德晚期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看到了新技术对权力集中的有益之处,并对麦克卢汉进行了批判。虽然芒福德对电子传播技术由肯定转为批判,但是其出发点却从未转变,那就是对人的自主权的关怀。凯瑞继承了芒福德这种精神。在凯瑞的思想中,可以看到晚期芒福德的诸多痕迹,比如芒福德强调过'仪式'对集权统治的重要性,这对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即为一种启发性的存在。尽管媒介环境学派成长于北美地区,但是因其对媒介、技术与社会的深入考察,其思想对处于传播技术急速更迭的当代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非常大的参考意义。

  • 标签: 媒介技术 有机性 电子传播 人文精神
  • 简介:为深入了解迈克尔·舒德森的学术思想,笔者以他的新著《知情权的兴起》为出发点与他展开学术探讨,对知情权的概念做了延伸性解释,并就此书的研究方法、立场、观点提等与其进行了线上直接对话。舒德森回应称:他的'社会史'著作也可被称作'文化史'著作,因为主要是在追溯某些流行的政治、文化观念的兴起过程,《知情权的兴起》即为其一;知情权有法律和政治维度,但他视之为文化权利,因为它只是美国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文化观念或一种文化期待,而不是一项法定权利;知情权会受到各国不同文化的影响,但未因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重大转变;他探讨知情权的目的之一是阐释监督民主,即一种现实主义的民主观。在书写媒介社会史时,一定程度的'碎片化'无法避免,新闻传媒的作用无法准确评估,研究者不必过于在意;研究者应多关注个体和事件,应深读新闻文本和记者的书信以求新知。当下,舒德森之所以离开媒介史领域,是因为希望跳出以媒介为中心的视野,对公共领域做整体性考察。

  • 标签: 知情权 媒介社会史 文化史 文化权利 监督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