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探讨了中国情境下的社会规范对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情境下消费者社会责任购买意向存在两条形成路径:“内化”模式,即“规范感知-规范认同-规范行为意向-消费者社会责任购买意向”关系模式;“压力”模式,即“规范感知-规范行为意向-消费者社会责任购买意向”关系模式;②消费者的自我责任归因正向影响其规范认同;③消费者自我责任归因对规范认同和规范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 标签: 规范感知 规范认同 规范行为意向 自我责任归因 购买意向
  • 简介:通过对天猫商家页面数据研究发现,边缘路线下大部分边缘线索的信息丰裕度的确对形成购买决策的部分因素造成影响:首先,商品详情信息丰裕度、公益计划信息丰裕度、支持性服务功能中的提供发票信息丰裕度、正品保障信息丰裕度以及评价分数中的产品评分信息丰裕度,均对顾客消费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天猫积分信息丰裕度、支持性服务功能中的七天退换信息丰裕度,以及评价分数中的产品评分,均与消费者风险感知度有负相关关系。然而,相同的信息可能对形成决策的另一因素没有明显的影响。如:第一,天猫积分和七天退换信息丰裕度,对顾客消费满意度影响不显著;第二,商品详情、公益计划以及提供发票信息丰裕度,对顾客风险感知的影响不显著;第三,售后服务、商家描述、商家物流以及商家服务信息丰裕度,对顾客消费满意度和风险感知度均没有显著影响。这些发现表明,丰富边缘线索信息对增加消费者购买具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天猫商家所提供的边缘信息还存在商品详情不够完善,卖方信誉、买方评论系统有待升级,支持性服务功能针对性不够强等诸多缺陷。优化卖方信誉系统和买方评论系统,针对产品属性提供更有实际意义的支持性服务功能,这些措施都对第三方交易方及网上卖家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增强消费满意度的平台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 标签: ELM模型 边缘路线 信息丰裕度 消费满意度 风险感知度
  • 简介:有效实施经济法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顺利、安全运作,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同时也可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切身权益。本文主要分析了消费者权益经济法的保护现状,并且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发挥消费者权益中经济法保护功能。

  • 标签: 消费者权益 经济法 保护功能
  • 简介:发展电动汽车对促进节能减排、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目前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不高是导致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电动汽车潜在消费者的特征和市场接受度不仅有利于探究市场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而且也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决策依据。本文在构建电动汽车市场接受度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调研1071名私家车车主,并运用卡方检验和多项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实证研究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接受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龄、学历水平和家庭平均年收入对电动汽车的市场接受度有显著影响,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电动汽车作为家庭第二辆车,其特征是本科学历、家庭平均年收入为15万~30万元之间、对电动汽车比较了解和试驾过电动汽车。回归结果表明社会影响、充电便利性和感知风险是电动汽车市场接受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充电便利性因素对不愿意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的影响大于愿意购买电动汽车替换燃油车的消费者,从众心理是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电动汽车替换燃油车的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为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 标签: 电动汽车 消费者特征 市场接受度 LOGISTIC回归
  • 简介:研究了双渠道销售商的退款保证策略选择问题。将销售商的退款保证策略分为两个渠道都不提供、仅实体渠道提供、仅网络渠道提供以及两个渠道同时提供等四种。分别求解得到相应的最优定价及利润。研究发现:销售商在实体渠道和网络渠道的产品价格仅与其是否在该渠道提供退款保证服务有关,而与另一渠道是否提供退款保证无关。如果销售商想要刺激某渠道的利润水平,当退货产品残值较高时应选择在该渠道提供退款保证,而当残值较低时应选择在另一渠道提供退款保证。通过数值分析发现,同时在两个渠道提供退款保证并非总是销售商的最优策略。销售商的退款保证策略选择与两个渠道间的成本差异有关,当两个渠道间的成本差异较高时,销售商最好仅在网络渠道提供退款保证。

  • 标签: 退款保证 双渠道 直销渠道
  • 简介:不同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的评论并不一致,而且往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为此,很多学者对差异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常,他们采用评分的偏差作为差异性的测量,有的学者发现偏差越高,销量越高;有的则发现了相反的结果。事实上,消费者对产品总体评价的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对产品偏好的不一致性,这种偏好的不一致性导致对不同属性的评价存在差异性,即所谓的偏好差异性。基于文本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测量消费者中的偏好差异性,利用对不同品牌手机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偏好差异性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是正面的,同时发现产品评论的极性对此影响起正向的调节作用,评论量起负向调节作用。相关结论揭示了网上消费者评论的更深入的影响机制,同时为企业更好地监控、分析和利用用户评论提供了有益指导。

  • 标签: 用户评论 不一致性 口碑量 口碑极性 销售
  • 简介:现有文献片面地聚焦偏好产品脱销带来的负面效应,且对于脱销如何影响可得产品的选择缺乏一致结论。本研究根据与脱销产品在主观感知的差异程度,将可得产品划分为相似品和非相似品,并结合情境效应的相关研究,提出在呈现产品脱销信息情境下,自我建构对相似产品选择存在差异影响;同时不同脱销诱因会传递差异化的情境线索,并对自我建构的上述效应起到强化或抑制作用;而这种强化或抑制作用则是通过信息处理流畅性对购买意愿产生影响,且处理流畅性的中介效应受到自我建构的调节。

  • 标签: 自我建构 脱销诱因 处理流畅性 相似品 可得产品
  • 简介:本文从信息处理模式视角探究了在线图片呈现顺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1初步探索了图片呈现顺序与产品类别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交互作用,通过实验数据表明,搜索品中,先产品图片后模特图片的呈现顺序更容易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而体验品中,先模特图片后产品图片的呈现顺序更容易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并验证。了消费者想象处理程度的中介效应;研究2加入了购买对象的考察,发现消费者为陌生他人购买的情况下,想象处理过程受到抑制,呈现顺序对于购买意愿没有显著影响;研究3聚焦在为他人购买的两种不同类型,发现当消费者为熟悉他人购买时,在不同产品类别下,图片呈现顺序仍然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排除了本研究的作用机制必须局限在与自我相关的想象处理过程这一解释;最后,研究4探讨消费者感知模特与产品匹配性的边界,发现当消费者感知模特与产品匹配性低时,想象处理过程仍然会被抑制,图片呈现顺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将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图片呈现顺序 信息处理模式 产品类型 想象处理程度 购买意愿
  • 简介:本文立足本土文化,探讨消费者对全国品牌和地方品牌跨地域慈善行为的评价。通过实验研究,检验了品牌与慈善行为的地域不一致信息,将对消费者产生负面的品牌评价。原因一方面在于:不一致信息会让消费者产生伪善感知;另一方面在于:消费者会对(跨)地域性慈善行为产生“(道义)情义”感知。具体而言,消费者对全国(地方)品牌(跨)地域性慈善行为会产生“(伪道义)伪情义”感知。但在社会危机情境下(如自然灾害)该结论将被扭转。

  • 标签: 品牌 慈善 地域不一致性 情义 道义
  • 简介:为深度解析网购“剁手党”现象的内在理论逻辑机理,本研究基于归因理论,在引入社会支持与感知风险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网络购物环境下消费者内疚影响其再次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基于711个有效数据,通过多元回归模型验证发现,消费者内疚模型对于网络“剁手党”现象有一定的解释力,具体而言:①由于消费者对内疚情绪的不同归因认知,使其存在消费者自我安慰和消费者行为修正两种不同的反应方式,且相对于行为修正来说,消费者内疚对自我安慰的影响程度更强;②网购环境下消费者内疚会通过消费者自我安慰对再次购买意愿产生积极影响,但消费者行为修正的中介效应则并不显著;③社会支持对消费者内疚情绪影响消费者自我安慰的作用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④感知风险未能有效改变消费者内疚对消费者行为修正的影响。此外,本研究对于网络电商厘清并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引导消费者再次网购具有有益启发。

  • 标签: 消费者内疚 消费者反应 再次购买意愿 归因理论
  • 简介:通过文献回顾、访谈、预试和大样本调查,从消费者预期视角对我国在线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维度结构和测量量表进行实证研究。其中,运用筛选条目和预测试等程序初步确定在线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测量量表,并经由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消费者预期的在线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包括经济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法律责任、公益慈善责任五个维度,其测量量表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结果还显示,消费者最看重在线零售企业承担消费者责任,其次才是法律责任、员工责任、公益慈善责任,相对不看重经济责任。另外,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网购频率的消费者所预期的在线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存在差异。

  • 标签: 在线零售商 企业社会责任 消费者预期 测量量表
  • 简介: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剥离出来,到城镇打工,这个特殊的群体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叫做"农民工"。农民工跨越了城镇和农村两个不同的区域,经历了身份和角色的双重转换,鉴于农民工的这种特殊性,本文选择对农民工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

  • 标签: 农民工 消费行为 消费结构 消费行为特征
  • 简介:消费者心理角度出发,构建了服务补救影响消费者持续信任的概念模型,运用情景模拟方法收集了246份有效问卷,并利用SPSS20.0和AMOS20.0对模型进行检验。研究表明,服务补救中的有形补偿和响应速度对消费者持续信任和补救后满意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补救后满意又显著影响消费者持续信任。两类失误归因中,稳定性归因对服务补救与消费者持续正直信任、持续能力信任和补救后满意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可控性归因对服务补救与持续正直信任和持续友善信任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 标签: 网购失误 服务补救 失误归因 持续信任 补救后满意
  • 简介:产品虚位现象日益盛行,不仅给厂家或商家的营销理念与营销方法带来了重要变革,也给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带来了重要影响。面对厂家或商家呈现不同的虚位产品广告信息框架,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信息加工与认知反应,并最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通过两个实验,我们发现:①消极信息框架广告较之于积极信息框架广告更能促进消费者的虚位产品购买意愿,但会受到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而且会产生匹配效应;②感知稀缺性会中介广告信息框架对消费者虚位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并且该中介过程也会受到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同样也会产生匹配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对深化和完善产品虚位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改善厂家或商家的虚位营销操作水平和提高消费者的虚位产品消费理性水平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标签: 广告信息框架 虚位产品 感知稀缺性 解释水平 购买意愿
  • 简介:企业慈善捐赠问题一直是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对无条件的慈善捐赠来说,企业应依托于怎样的实现方式和手段来取得最佳的收益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围绕这一问题,本文运用启发一系统模型和归因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匹配性与社会事业亲和力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一个被中介的调节模型,建立了企业慈善捐赠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机制,诠释了慈善捐赠数量和捐赠形式与企业社会责任匹配性和社会事业亲和力的交互作用通过利他性归因对消费者品牌态度产生间接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捐赠数量和功能匹配的交互作用既对消费者品牌态度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利他性归因间接影响消费者品牌态度,捐赠数量与形象匹配、捐赠形式与功能匹配仅可通过利他性归因间接影响消费者品牌态度。最后本文为企业慈善捐赠对象的选择与实施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 标签: 企业慈善捐赠 社会事业亲和力 企业社会责任匹配性 消费者品牌态度
  • 简介:本研究选取感知质量和全球神话两个全球品牌资产维度,引入品牌真实性这一新概念,探究全球品牌资产如何通过品牌真实性对消费者态度产生影响作用,同时检验该机制在不同来源国的全球品牌上的差异化表征。结果发现,感知质量和全球神话分别对可信、象征、持续和正直等品牌真实性维度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可信、象征和持续对品牌购买可能性存在正向影响;对于中国本土消费者,感知质量对品牌购买可能性影响的总效应在本土全球品牌(vs.外国全球品牌)上表现更高。

  • 标签: 全球品牌资产 品牌真实性 品牌来源国 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