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采用情境问卷的方法,以高校博士研究生为对象,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在意义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任务目标框架对个体从事突破性创造活动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提出了促进个体突破性创造意愿的目标框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组织当前的任务目标难度水平低于/高于组织的历史任务目标难度水平时,个体会分别形成积极/消极的目标回溯框架,在积极目标回溯框架下进行突破性创造的意愿更高;积极的目标回溯框架对个体突破性创造意愿的促进作用在低水平的任务目标难度下和高创造力自我效能的个体中相对更强;当社会参照对象的任务执行水平低于/高于组织当前的任务目标水平或个人当前的绩效水平时,个体会分别形成积极/消极的社会比较框架,在积极的社会比较框架下的突破性创造意愿更高;积极的社会比较框架对个体突破性创造意愿的促进作用在高水平的任务目标难度下和低创造力自我效能的个体中相对更强。研究结论对从管理制度层面(如绩效考核制度)研究如何培育创新工作者的突破性创造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目标意义建构 目标框架 突破性创造力 创造力自我效能
  • 简介:机会创造对于创业企业有着更突出的价值创造潜力,它起源于创业者/创业企业对机会的主观创造,但已有研究并没有对"企业是如何创造机会的"给予合理解释。通过对3个创业企业进行归纳和纵向案例研究,探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创业企业如何通过战略选择,最终实现机会创造。提出一个新的框架,刻画了成功的创业企业如何运用顺势而适、谋势而动和因势而创3个战略,实现机会发现向机会创造的转变,并比较在机会发现和机会创造中,企业机会-资源一体化行为存在的差异,从战略视角揭示企业从机会发现向机会创造的转变机制。

  • 标签: 战略选择 机会发现 机会创造 机会-资源一体化
  • 简介:从文体学角度出发,探索了《初读查普曼译荷马有感》一诗在音韵,意象和修辞三个方面的特征,即诗韵,诗境和修辞,挖掘了本诗的美学价值,表现了诗人精湛的诗歌技艺,体现了诗人对诗歌的激情与热爱。

  • 标签: 济慈 文体学 音韵 意象 修辞
  • 简介:在企业战略变革前瞻性的形塑与实现过程中,企业家认知和知识创造过程是关键性的前置变量因素,具有差异性影响机理和效应,而现有研究尚未对此进行深入地理论和实证探讨。本文综合运用有限理性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以及知识创造理论,剖析企业家认知、知识创造过程与战略变革前瞻性之间的影响机理,并采取统计分析和典型案例考察不同变量的影响关系模式及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认知和知识创造过程存在不同结构维度,它们会对战略变革前瞻性产生差异性影响效应。具体而言,配置认知对战略变革前瞻性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却未对知识创造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意愿认知通过社会化、外显化和组合化对战略变革前瞻性产生间接影响;能力认知经由社会化和外显化对战略变革前瞻性产生间接影响。从整体性而言,企业家认知对战略变革前瞻性具有直接影响,知识创造过程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本研究结论对于企业家认知形塑及知识创造过程不同模式优化,进而促进战略变革前瞻性实现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 标签: 企业家认知 知识创造过程 战略变革前瞻性 中介效应
  • 简介:以认知评价理论为基础,探讨高校科研团队中领导语言框架对科研人员创造力的影响作用及其内在机制。通过三阶段式的问卷调查方法,对某985高校各科研团队中228位科研人员及其直接领导进行调研。研究结果表明,科研人员的认知评价中介了领导语言框架与科研人员创造力间的关系;挑战性评价中介了领导者积极语言框架对创造力的正向影响;威胁性评价中介了领导者消极语言框架对创造力的负向影响。此外,工作复杂性分别正向调节了领导语言框架与科研人员认知评价间的关系,以及挑战性评价对领导积极语言框架与科研人员创造力间关系的中介作用。

  • 标签: 领导语言框架 工作复杂性 认知评价 创造力 高校科研团队
  • 简介:利用2008~2013年间67家中国在上市公司所组成的面板数据,采用多元层级回归方法,对可吸收冗余、不可吸收冗余与创新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并验证了国际多元化程度在其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可吸收冗余和不可吸收冗余对中国在上市公司创新强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现阶段,可吸收冗余比不可吸收冗余对创新强度的影响更大;国际多元化程度在可吸收冗余和创新强度的关系中扮演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其在不可吸收冗余和创新强度的关系中扮演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 标签: 可吸收冗余 不可吸收冗余 创新强度 国际多元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