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乳腺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乳腺癌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联合乳腺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乳房美容效果、上肢功能等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拔管时间为(16.3±1.1)h、手术时间为(61.6±11.3)min,对照组拔管时间(28.2±6.4)h、手术时间(124.2±28.5)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22、16.479,均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68.7±17.9)mL、术后引流量为(105.9±19.5)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122.4±23.1)mL、术后引流量为(257.2±36.4)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28、18.797,均P<0.05);研究组乳房美容效果优良率为93.6%,高于对照组的83.8%(χ2=5.584,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臂臂围差为(0.5±0.1)cm,肩关节外展度为(123.7±6.6)°,肩关节功能评分为(75.9±4.9)分,对照组治疗后上臂臂围差为(0.7±0.1)cm,肩关节外展度为(120.1±6.1)°,肩关节功能评分为(73.5±4.4)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2、12.450、12.647,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9%,低于对照组的38.8%(χ2=6.309,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拔管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出血 手术时间 拔管时间 乳房美容效果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致残率高的精神疾病,以早年发病、频繁发作、高自杀风险和慢性结局为显著特点,与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相关。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昼夜节律异常,包括节律基因突变、具有多态性、激酶表达异常以及神经递质分泌、转运节律异常等。已经发现在双相障碍任何时期,无论是前驱期、发作期或者缓解期患者都会表现出昼夜节律的紊乱,包括睡眠-觉醒周期紊乱、激素分泌时相异常、社会节律不规则等。基于此研发的时间治疗,如光照治疗、黑暗疗法、睡眠剥夺、行为干预等能够快速改善双相障碍患者的昼夜节律,达到快速缓解症状的目的,并且副作用小,转躁风险低。文章就双相障碍昼夜节律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时间治疗学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 标签: 双相障碍 昼夜节律 时间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断脐时间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早断脐法相比,延迟断脐不会增加产妇产后2 h出血量[均数差(MD)=-40.69,95%置信区间(95%CI)(-83.05~1.67),P>0.05]及24 h出血量[MD=-10.33,95%CI(-22.47~1.81),P>0.05],不会延长第三产程[MD=0.32,95%CI(-0.71~1.35),P>0.05]。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MD=0.05,95%CI(-0.02~0.12),P>0.05]及5 min Apgar评分[MD=-0.01,95%CI(-0.04~0.03),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新生儿体质量[MD=72.91,95%CI(-53.98~199.80),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断脐可以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MD=17.69,95%CI(13.55~21.83),P<0.01]及胆红素峰值[MD=17.50,95%CI(11.88~23.12),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断脐与早断脐相比不会增加产妇产后出血及延长第三产程,对产妇无不良影响。可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及胆红素峰值水平,但对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延迟断脐 早断脐 母婴结局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断脐时间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早断脐法相比,延迟断脐不会增加产妇产后2 h出血量[均数差(MD)=-40.69,95%置信区间(95%CI)(-83.05~1.67),P>0.05]及24 h出血量[MD=-10.33,95%CI(-22.47~1.81),P>0.05],不会延长第三产程[MD=0.32,95%CI(-0.71~1.35),P>0.05]。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MD=0.05,95%CI(-0.02~0.12),P>0.05]及5 min Apgar评分[MD=-0.01,95%CI(-0.04~0.03),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新生儿体质量[MD=72.91,95%CI(-53.98~199.80),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断脐可以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MD=17.69,95%CI(13.55~21.83),P<0.01]及胆红素峰值[MD=17.50,95%CI(11.88~23.12),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断脐与早断脐相比不会增加产妇产后出血及延长第三产程,对产妇无不良影响。可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及胆红素峰值水平,但对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延迟断脐 早断脐 母婴结局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护理本科生的时间管理与自主学习状态,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及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3月,以一般资料调查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大学本科生自主性学习状态问卷为工具对重庆某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护理本科生873人进行调查。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护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为(153.58±18.62)分,自主学习状态总分为(81.73±14.11)分。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自愿报考护理专业以及是否考研对时间管理倾向得分及自主学习状态得分有影响。时间管理倾向得分与自主学习状态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进入回归方程(R2=0.353,调整后R2=0.351,F=153.073,P<0.01)。结论该校本科护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主性学习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对自主学习状态有一定预测作用。加强护理本科生时间管理能力培养,可改善其自主学习状态。

  • 标签: 时间管理 自主学习 护生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上海嘉定地区胃癌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就诊及确诊时间。了解其影响因素,分析其与国际差距的原因。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北院病理诊断为胃癌患者共1 279例的临床资料。调查患者首次就诊的症状(按照常见"胃癌报警症状":腹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呕血黑便、乏力纳差等进行分类),就诊时间及确诊时间(胃镜活检或者外科手术病理确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影响患者就诊及确诊因素。结果1 279例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为腹痛556例(43.47%)、饱胀、反酸、嗳气389例(30.42%);黑便、呕血、乏力205例(16.03%),进食梗阻感、恶心呕吐87例(6.80%),体检发现肿瘤指标升高42例(3.28%)。就诊时间平均为(1.25±0.55)个月,就诊时间与患者症状、就医距离、医疗费用支付途径等相关。确诊时间平均为(4.76±1.85)个月,确诊时间与患者就诊时间、首次就诊是否采用胃镜检查等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诊症状(OR=1.545,95% CI:1.341~1.781)、医疗费用支付途径(OR=1.939,95% CI:1.021~3.681)是胃癌确诊及时性的危险因素。就医距离(OR=1.695,95% CI:1.509~1.989)、首次就医选择胃镜检查(OR=1.008,95% CI:1.049~1.124)是胃癌确诊及时性的保护因素。结论上海嘉定地区胃癌患者出现症状以腹痛、饱胀反酸嗳气、呕血黑便乏力为主,就诊和确诊时间较国外时间长,与患者对胃癌认识及胃镜检查意识、就医距离、医疗费用支付途径等因素相关。

  • 标签: 胃癌 症状 就诊 确诊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乌鲁木齐某社区不同睡眠时间居民的糖、脂代谢指标水平。方法利用2017年5月在乌鲁木齐某社区进行慢性代谢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所获2 049名居民的数据,选取资料完整、年龄19~80岁的居民共1 822人,测血压、腹围、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完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集静脉空腹及2 h血浆血糖,同时测尿酸、HbA1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1)睡眠时间≤6.0、6.1~8.0和>8.0 h/d的调查对象分别有363人(19.9%)、1 349人(74.0%)和110人(6.0%)。不同睡眠时间组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吸烟状况及锻炼状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睡眠时长人群的超重、肥胖、腹型肥胖、高尿酸、高血压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时间≤6.0 h/d组上述指标的检出率均高于其余2组。(2)不同睡眠时长人群的舒张压、收缩压、体重指数、腹围、总胆固醇、LDL-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不同睡眠时长组组间上述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睡眠时间≤6.0 h/d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另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空腹血糖、HbA1C、尿酸、三酰甘油、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是否校正年龄、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睡眠时间≤6.0 h/d与腹型肥胖相关,其余糖脂代谢指标未见明显相关性,睡眠时间≤6.0 h/d是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未校正:OR=1.65(95%CI1.18~2.32),校正后:OR=1.48(95%CI1.04~2.08); P<0.05]。结论睡眠时间≤6.0 h/d与腹型肥胖相关,睡眠时间≤6.0 h/d可能是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睡眠时间 糖代谢 脂代谢 乌鲁木齐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上海嘉定地区胃癌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就诊及确诊时间。了解其影响因素,分析其与国际差距的原因。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北院病理诊断为胃癌患者共1 279例的临床资料。调查患者首次就诊的症状(按照常见"胃癌报警症状":腹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呕血黑便、乏力纳差等进行分类),就诊时间及确诊时间(胃镜活检或者外科手术病理确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影响患者就诊及确诊因素。结果1 279例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为腹痛556例(43.47%)、饱胀、反酸、嗳气389例(30.42%);黑便、呕血、乏力205例(16.03%),进食梗阻感、恶心呕吐87例(6.80%),体检发现肿瘤指标升高42例(3.28%)。就诊时间平均为(1.25±0.55)个月,就诊时间与患者症状、就医距离、医疗费用支付途径等相关。确诊时间平均为(4.76±1.85)个月,确诊时间与患者就诊时间、首次就诊是否采用胃镜检查等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诊症状(OR=1.545,95% CI:1.341~1.781)、医疗费用支付途径(OR=1.939,95% CI:1.021~3.681)是胃癌确诊及时性的危险因素。就医距离(OR=1.695,95% CI:1.509~1.989)、首次就医选择胃镜检查(OR=1.008,95% CI:1.049~1.124)是胃癌确诊及时性的保护因素。结论上海嘉定地区胃癌患者出现症状以腹痛、饱胀反酸嗳气、呕血黑便乏力为主,就诊和确诊时间较国外时间长,与患者对胃癌认识及胃镜检查意识、就医距离、医疗费用支付途径等因素相关。

  • 标签: 胃癌 症状 就诊 确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就诊时间与急诊创伤患者急诊室滞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信息系统提取2016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急诊抢救室诊治的1 738例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将从挂号到急诊出科≥4 h定义为急诊室滞留,以8:00,15:00及22:00为界将一天分为早、中、夜三个班次,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以急诊室滞留为因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就诊班次的比值比(OR)以及经过年龄、性别及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校正的OR,并以急诊死亡为终点做COX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的1 738例急诊创伤患者中,发生急诊室滞留共852人次(49.02%),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中班及夜班的急诊室滞留风险逐渐增加,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夜班的滞留风险OR=2.21,95%CI:1.71~2.86;OR=2.37,95%CI:1.76~3.18,均P<0.01。在单因素COX回归中,夜班HR=0.26,95%CI:0.08~0.90,P=0.033,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因素COX回归中,中班HR=0.96,95%CI:0.43~2.14,P=0.914; 夜班HR=0.40,95%CI:0.08~1.85,P=0.23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创伤患者不同时间段就诊对其发生急诊室滞留有一定影响,夜班时间就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滞留,但不同就诊时间的急诊死亡风险差异不明显。

  • 标签: 急诊室滞留 创伤 就诊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术后住院时间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HD经典开腹术、腹腔镜辅助下拖出术(LAPT)、单纯经肛门拖出术(TERPT)等HD一期根治术治疗的301例HD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HD患儿分别为110、152、39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方法,对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HD患儿术后住院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9伦审字(S108)号]。结果①本研究301例HD患儿中,左半结肠切除术与次全结肠切除术者分别为198例(65.8%)与103例(34.2%),手术吻合方式为近端结肠与远端直肠端-端吻合与斜面吻合者分别为201例(66.8%)与100例(33.2%)。术后30例(10.0%)发生并发症患儿中,12例为吻合口相关并发症,6例为伤口感染,2例为HD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10例为肠黏连、肠系膜裂孔疝、盆腔感染等。②本研究301例HD患儿术后住院时间为(12.9±4.1) d。其中,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HD患儿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4± 4.4) d、(12.2±3.6) d与(14.6±3.2) d,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60、P=0.016)。③HD患儿术后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短段型与长段型HD患儿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术后并发症(HR=0.126,95%CI: 0.029~0.532,P=0.005;HR=0.123,95%CI:0.028~0.535,P=0.005);而常见型HD患儿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HR=0.997、0.213,95%CI:0.995~0.999、0.034~0.412,P=0.037、0.013)。结论术后并发症是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HD患儿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对于常见型HD患儿,手术时间亦是其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通过精准围手术期管理及术中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HD患儿预后。

  • 标签: Hirschsprung病 住院时间 危险因素 手术后并发症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留观时间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选取我国6个省份(山东省、广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12个县(区)34个预防接种门诊,采用分阶段抽样方法招募预防接种0~3岁儿童家长,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留观时间的相关因素。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招募0~3岁儿童家长3 292名,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为3 178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正确留观时间≥30 min的比例为87.85%(2 792/3 1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留观时间的主要因素分别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正确告知家长留观时间≥30 min(OR=31.622,95%CI:19.847~50.384)、家长职业为医护人员(OR=2.779,95%CI:1.505~5.133)、参加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活动(OR=1.986,95%CI:1.438~2.743)、家长年龄≥35岁(OR=1.900,95%CI:1.215~2.971)、胎次为第1胎(OR=1.663,95%CI:1.282~2.156)、家庭人均年收入为8 000~元(OR=1.646,95%CI:1.168~2.319)、儿童年龄为0~12月龄(OR=1.646,95%CI:1.203~2.252)和13~24月龄(OR=1.506,95%CI:1.064~2.133)、信任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建议(OR=1.481,95%CI:1.067~2.055)。结论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正确留观时间≥30 min的比例较高。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正确告知家长留观时间的影响最大。

  • 标签: 疫苗接种 留观时间 相关因素 儿童家长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河北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诊治时间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并分析河北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诊治流程资料并与NINDS推荐时间进行比较。结果院内诊治中位时间104 min高于推荐的60 min(P<0.001);"完成头颅CT扫描-获取CT报告"中位时间30 min高于推荐的20 min(P<0.001);"获取头颅CT报告-开始治疗"中位时间43 min高于推荐的15 min(P<0.001)。通过EMS就诊患者院内诊治中位时间是101 min,低于未采用患者的104 min(P=0.01);三级医院院内诊治中位时间是105 min,迟于二级医院的99 min (P<0.05)。结论河北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内救治延迟现象严重。获取头颅CT报告到开始溶栓治疗这一环节是造成院内延迟的最主要环节。通过EMS就诊可以缩短院内救治时间;二级医院相比三级医院院内延迟情况较轻。

  • 标签: 脑卒中 院内延迟 急诊救治 医院级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的深度学习技术构建预测急性卒中发病时间模型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且发病时间明确的急性卒中患者324例。采用7∶3比例按照完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训练集226例,测试集98例;再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4.5 h和>4.5 h两组。由医师对DWI图像上急性梗死区及FLAIR相应的高信号区进行轮廓勾勒标注。利用InceptionV3模型作为图像特征提取的基本模型,构建并验证基于单序列(DWI、FLAIR)和多序列(DWI+FLAIR)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比较人工识别、单序列模型及多序列模型预测急性卒中发病时间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等性能。结果发病时间≤4.5 h患者中94例(94/207)存在DWI-FLAIR不匹配,发病时间>4.5 h患者中28例(28/117)存在DWI-FLAIR不匹配。ROC分析显示人工识别DWI-FLAIR不匹配预测急性卒中发病时间的AUC为0.607,准确度为60.2%。基于单序列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显示FLAIR序列预测急性卒中发病时间的AUC为0.761,准确度为71.4%;DWI序列预测急性卒中发病时间的AUC为0.836,准确度为81.6%;基于多序列(DWI+FLAIR)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急性卒中发病时间的AUC为0.852,明显优于人工识别(Z=0.617,P=0.002)、基于FLAIR序列深度学习模型(Z=2.133,P=0.006)和基于DWI序列深度学习模型(Z=1.846,P=0.012)。结论基于DWI和FLAIR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急性卒中发病时间明显优于人工识别,可为未知发病时间的卒中患者提供静脉溶栓治疗指导。

  • 标签: 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圆形分步法了解舟山市道路交通伤害院前医疗急救时间规律,为合理安排院前医疗急救人员、车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提取舟山市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系统2020年道路交通伤害院前医疗急救出车记录,并通过采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当地急救出车的时间集中度,推算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的高峰时点和高峰时期。结果2020年舟山市发生道路交通伤害共4 349例,男女比例为1.35∶1;年龄4~73岁,主要年龄分布范围为21~40岁(50.31%);交通伤害主要部位头面部1 776例(40.83%);交通伤害类型以非机动车事故为主,共2 479例(57.00%)。道路交通伤害院前医疗急救的发生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特征,按年分布的道路交通事故高发期为6月27日至10月25日;按周分布的高峰期在周二至周五;日发生高峰时段为9:04~17:58。结论舟山市每年夏秋季、每周二至周五、每日白天时间,均为道路交通事故高发期。

  • 标签: 急救医疗服务 圆形分布法 时间规律 海岛 交通事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牙种植单冠采用预留间隙咬合设计后1年内种植修复体咬合延迟时间和力百分比以及患者主观感受评分的变化,为临床种植修复体的咬合设计和调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进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使用T-scan Ⅲ咬合分析仪分别记录修复后0.5、3、6、12个月时种植单冠与天然牙的咬合初接触时间以及牙尖交错位时种植单冠与对照牙(对侧同名天然牙)的力百分比,同期记录患者对咀嚼功能的主观评分。分析咬合延迟时间(种植单冠与对照牙咬合初接触时间的差值)、力百分比和患者主观感受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差异,以双侧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患者48例,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36.8±8.4)岁(23~50岁)。修复后0.5、3、6、12个月种植单冠力百分比分别为(7.7±4.8)%、(10.6±5.9)%、(12.3±6.2)%、(13.2±6.7)%,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修复后0.5至3个月期间变化最明显;修复后0.5个月种植单冠力百分比显著小于对照牙[(14.3±6.5)%](P<0.01)。修复后0.5、3、6、12个月种植修复体咬合延迟时间分别为0.15(0.08,0.20)、0.11(0.06,0.16)、0.07(0.03,0.13)和0.06(0.03,0.10)s,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咀嚼功能的主观评分显示,修复后3个月至12个月各时间点评分均比前一个时间点显著升高(P<0.01)。结论后牙种植单冠力百分比在修复后3个月内变化最明显。临床种植修复后3个月内应重点复查咬合情况并酌情调。

  • 标签: 牙种植体 咬合力 牙冠(假体) 视觉模拟评分法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2005—2020年深圳市淋病疫情监测数据,构建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以预测深圳市淋病报告发病率的时间趋势。方法采用R3.5.0软件建立ARIMA模型,包括模型识别、参数检验和诊断三个步骤。将时间序列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其中2005年1月—2020年5月作为训练集进行模型的建立,2020年6—11月作为验证集进行模型的评估。对比模型的BIC值选择拟合最优的模型,并以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为评价标准。结果根据训练集得出最优模型为ARIMA(0,1,1)(2,1,1)12模型(BIC=370.51),应用模型预测2020年6—11月深圳市淋病发病率,发现有周期性波动以及继续下降的趋势,与真实值的发病率趋势相符。该模型MAPE值为18.35%,2020年6—11月的真实值均在预测值的95%CI内。结论ARIMA(0,1,1)(2,1,1)12模型可很好地拟合周期波动和长期趋势,能够应用于预测深圳市淋病发病趋势。

  • 标签: 淋病 ARIMA 时间序列分析 模型 周期性波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小鼠正常肺组织在重离子射线暴露后不同时期、不同暴露剂量下转录水平表达改变,为寻找重离子放射敏感基因、研究重离子放射效应与损伤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时间梯度实验:采用14.5Gy碳离子射线对小鼠进行全肺野照射,分别于照射后3天和1、3、24周提取肺组织总RNA。剂量梯度实验:采用0、7.5、10.5、12.5、14.5、17.5、20Gy重离子射线照射后1周提取肺组织总RNA。两组实验均行全转录组芯片检测。结果重离子射线14.5Gy照射后急性期(3天)、亚急性期(1周)、炎症期(3周)、纤维化期(24周)小鼠肺部全转录组基因表达主成分分析出现各阶段差异性分离;其中以照射后3天基因表达差异最为显著,照射后1周与其余各时间点均一性最高。细胞凋亡是重离子照射后肺组织主要的细胞死亡类型,以Phlda3为中心的Gdf15、Mgmt、Bax相互关联基因是放射敏感基因(R=0.76,P<0.001)。结论本研究为重离子照射后正常肺组织生物学效应机制提供了转录水平依据。

  • 标签: 重离子 肺组织损伤 转录组测序 细胞凋亡 小鼠
  • 简介:摘要避孕药具的应用与人口发展和健康密切相关,了解我国避孕药具应用现状及其在时间、空间和人间变化趋势是避孕政策制定和避孕技术服务的基础。本文对国家卫生健康年鉴以及国家权威多中心大样本计划生育调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综合避孕率在缓慢下降,其中以绝育术和宫内节育器为主的长效避孕措施使用率和构成比大幅下降,以避孕套为主的短效避孕措施比例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短效避孕药具构成比以及人工流产活产比均显著升高。半数以上产后和人工流产后妇女以及未婚女性以避孕套为首选。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和计划生育行业组织出台相关政策和服务指南,引导和推广长效避孕药具在我国的应用;建议由国家避孕药具管理中心与药具生产企业进行价格谈判,为各省市避孕药具政府采购获取最优的价格和最佳的避孕产品;建议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中,将未婚育龄人群纳入国家免费避孕药具服务对象。

  • 标签: 避孕药具 避孕率 构成比 三间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呼吸训练方式及时间对肺癌患者术后肺炎的影响,为术后肺炎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收集肺癌围手术期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的RCT,检索期限为建库至2021年4月。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RCT文献,共1 239例肺癌手术患者,其中对照组624例、干预组6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联合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能降低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RR=0.38,95%CI(0.26,0.57),P<0.000 01]。联合呼吸训练器干预1周[RR=0.27,95%CI(0.14,0.52),P<0.000 1]、干预频次>4次/d[RR=0.36,95%CI(0.23,0.57),P<0.000 1]、单次呼吸训练时长≥15 min[RR=0.34,95%CI(0.20,0.58),P<0.000 1]能降低患者肺炎发生率。结论围手术期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训练频次>4次/d、时间≥15 min/次且持续1周及以上能够改善肺癌手术患者的肺功能,降低术后肺炎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肺肿瘤 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器 术后肺炎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