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硬膜外与静脉镇痛在胃癌根治性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胃癌根治术中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为术后24 h疼痛评分,次要结果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有6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39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英文4篇,中文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静脉镇痛组相比,硬膜外镇痛组术后24 h静息状态(WMD=-0.74,95%CI:-1.35~-0.13,P=0.02)、运动状态疼痛评分均较低(WMD=-1.5,95%CI:-1.95~-1.05,P<0.001),术后恶心、呕吐(RR=0.32,95%CI: 0.18~0.58,P<0.001)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病率(RR=0.50,95%CI:0.29~0.85,P=0.01)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7,95%CI:0.38~1.96,P=0.73),但低血压的发生高于静脉镇痛组(RR=3.27,95%CI:1.28~8.32,P=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WMD=-14.01,95%CI:-22.85~-5.17,P=0.002)、术后住院时间(WMD=-0.69,95%CI:-0.90~-0.49,P<0.001)均短于静脉镇痛组。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镇痛的选择,硬膜外镇痛无论是静息还是动态时镇痛效果均优于静脉镇痛,虽会增加术后低血压发病率,但与肺部并发症、恶心呕吐的等并发症减少有关,并且具有促进胃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缩短住院时间的优势。

  • 标签: 胃肿瘤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胃切除术 硬膜外镇痛 快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比较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nce、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2月,检索语种为英文。收集比较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指标包括:孕产妇中转剖宫产率、镇痛1 h时VAS评分、恶心、呕吐及瘙痒的发生率;新生儿出生1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脐血pH值。由2位研究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1 578例孕产妇,其中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组794例,硬膜外分娩镇痛组784例。与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相比,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组孕产妇镇痛1 h时VA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升高(P<0.05),孕产妇中转剖宫产率、瘙痒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1及5 min时的Apgar评分、脐血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效果不如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确切,但在严密监测下使用,不会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

  • 标签: 哌啶类 镇痛,病人控制 镇痛,硬膜外 分娩疼痛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分娩会对产妇产生严重的疼痛,许多产妇希望在分娩过程中进行疼痛管理,但分娩镇痛有其医学适应证。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产妇的要求是一个充分的医疗指征,以减轻分娩期间的疼痛。硬膜外镇痛越来越多被用于分娩中的疼痛缓解。母乳喂养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母乳喂养对婴儿在短期和长期内的益处现在已得到充分证实。尽管目前分娩时已广泛使用硬膜外镇痛,但产科和麻醉提供者尚未就分娩镇痛对母乳喂养的影响达成共识。本文旨在阐述分娩时镇痛与母乳喂养的关系。

  • 标签: 硬膜外镇痛 母乳喂养 分娩阵痛
  • 作者: 张利东 徐建国 王国林 马虹 闵苏 缪长虹 左明章 杨建军 刘克玄 袁红斌 鲍红光 顾连兵 孙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东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南京 21000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30005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沈阳 11000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400016,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北京医院麻醉科 10073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45000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广州 510515,上海长征医院麻醉科 200071,南京市第一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麻醉疼痛科 210006,江苏省肿瘤医院 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 210009,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210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比较肩关节镜手术(ASS)后局部麻醉药肌间沟阻滞和关节腔内阻滞以及口服镇痛药物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5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镇痛方法不同分为4组:A组(n=47)在全麻诱导前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P组(n=33)在伤口缝合后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L组(n=28)在伤口缝合后接受关节腔内局麻阻滞;N组(n=43)不进行处理。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口服镇痛药物治疗。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期间的主要指标结果为NRS评分,次要指标结果包括在手术期间和在PACU期间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手术过程中使用非阿片类药物的比例、手术结束24 h内阿片类药物总消耗量、术后恶心和呕吐(PONV)比例、情绪评分、术后吸氧率、镇痛的满意度。结果在PACU期间,A组与P组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显著低于L组与N组(P<0.05);术中A组和P组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显著低于L组与N组,使用非阿片类药物的比例显著低于L组与N组(P<0.05)。在离开PACU之后24 h内,各组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NV比例、需要氧气支持比例、情绪评分得分、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度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ASS早期获得了较好的镇痛。关节腔内局麻阻滞似乎没有优势。常规口服镇痛药物可在术后24 h内缓解痛。

  • 标签: 肩关节 关节镜手术 肌间沟臂神经丛阻滞 麻醉
  • 简介:摘要随着日间手术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如何对日间手术患者实施有效的镇痛措施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快速康复外科(ERAS)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一系列具有循证依据的改良措施,从而减少创伤应激、加速患者康复的方法。充分镇痛作为ERAS的关键部分,可改善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疼痛评分,有利于患者早日活动,发挥最优的镇痛效果。基于此,笔者对日间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策略及充分镇痛在ERAS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述评。

  • 标签: 镇痛 疼痛,手术后 日间手术 快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2018年美国重症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先后发布了《ICU成年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201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发布《中国儿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儿镇痛镇静治疗专家共识》,新指南在旧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更新,特别是一些新的理念逐渐行成,本文围绕这些新的指南做一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 标签: 镇痛 镇静 指南
  • 简介:摘要1例51岁男性患者因腰腿疼痛间断服用布洛芬4年,因疼痛加重规律服用该药(0.2 g、3次/d)2年后出现恶心、呕吐,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计数2.13×1012/L,血红蛋白(Hb)59 g/L,血清肌酐(Scr) 897 μmol/L,尿酸457 μmol/L,尿蛋白(+);腹部CT检查示双肾体积减小,表面凹凸不平,肾乳头钙化。诊断:慢性肾脏病5期。根据用药史与临床体征,考虑其慢性肾脏病可能与长期服用布洛芬有关。停用布洛芬,给予禁饮食、颈静脉临时插管血液透析和纠正贫血等对症处理,同时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以备进行血液透析。7 d后予流质饮食鼻饲,患者未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22 d后予半流质饮食;27 d后,患者Scr 531 mmol/L,Hb 84 g/L。嘱患者禁用布洛芬等有肾毒性的药物,需要时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最大日剂量≤3 g)或使用局部镇痛贴剂。

  • 标签: 布洛芬 肾疾病 镇痛药
  • 作者: 张雷 欧鹏 舒畅 李鑫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 中南大学血管病研究所,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疼痛科,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 中南大学血管病研究所,长沙 41001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北京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 100037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缺血导致的剧烈疼痛是血管外科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其镇痛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下肢缺血的疼痛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方式,积极寻找新的有效、安全的镇痛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下肢动脉缺血疼痛的机制、目前较常见的及一些较新的用于下肢缺血性疼痛的非药物镇痛方法的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下肢动脉疾病 下肢缺血性疼痛 疼痛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后早期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选取待产妇90例,年龄20~3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初次妊娠,单胎足月,孕38~41周,根据是否选择分娩镇痛将其分为2组:分娩镇痛组(LA组,n=38)和常规分娩组(L组,n=52)。LA组待宫口开至3~4 cm时行硬膜外分娩镇痛。于入产房时、产后1、2及3 d时测定机械痛阈。于宫口开至3 cm(T1)、宫口开全(T2)、产后12 h(T3)、产后24 h(T4)及产后48 h(T5)时进行VAS评分。记录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产后2 h宫内出血量。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及10 min时Apger评分。结果最终L组完成51例,LA组完成37例。与L组比较,LA组产后机械痛阈升高,T2-4时VAS评分降低,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延长(P<0.05),产后2 h宫内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减轻产妇产后早期痛觉过敏。

  • 标签: 分娩镇痛,产科 痛觉过敏
  • 简介:摘要产前母体发热是一种机制复杂的并发症,影响产妇的分娩结局和胎儿预后。诸多临床研究发现,硬膜外镇痛与产前发热存在一定关联。近年研究显示,硬膜外镇痛相关母体发热(epidural-related maternal fever,ERMF)的机制可能是非感染性的。文章旨在通过对母体妊娠及分娩的生理变化、全身及局部炎症反应、硬膜外镇痛与炎症触发等方面的阐述来介绍有关ERMF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对ERMF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产前母体发热的诊断与治疗,利于改善母胎预后。

  • 标签: 硬膜外镇痛 母体 发热 炎症
  • 简介:摘要烧伤患儿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都会经历疼痛和焦虑,因此,镇痛、镇静治疗需贯穿烧伤的整个治疗过程。由于烧伤患儿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其镇痛、镇静治疗较成年烧伤患者复杂。因此,为烧伤患儿提供有效、安全的镇痛、镇静治疗是临床上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烧伤患儿辅助镇痛、镇静治疗的相关进展,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烧伤 儿童 镇痛 镇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阻滞分娩镇痛在起效速度、阻滞效果和副作用等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要求行分娩镇痛、单胎、头位、足月的初产妇662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CSE)组(231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组(225例)和硬膜外(epidural, EP)组(206例)。于给药后前20 min每隔2 min评估并记录1次产妇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以3组产妇达到NRS评分≤1分的时间为主要结果。次要结果包括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T10及S2、不对称阻滞、麻醉医师干预、更换导管、剖宫产、器械助产、Bromage评分≥1分、胎儿心动过缓、子宫收缩过频、低血压、恶心、瘙痒、头痛、神经损伤、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宫口开全时疼痛评分(NRS2),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结果与CSE组比较:DPE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延长(P<0.05),麻醉医师干预发生率降低(P<0.05);EP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延长(P<0.05),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不对称阻滞发生率及NRS2评分升高(P<0.05)。与EP组比较:DPE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缩短(P<0.05),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不对称阻滞、麻醉医师干预的发生率及NRS2评分降低(P<0.05)。与CSE组比较:DPE组和EP组Bromage评分≥1分、胎儿心动过缓、子宫收缩过频、低血压、瘙痒的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E阻滞镇痛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分娩镇痛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 硬膜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诸暨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住院分娩的产妇11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处理;观察组55例,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程时间、镇痛效果、分娩结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活跃期时间(231.76±82.08)min、第二产程时间(63.94±22.56)min、总产程时间(309.42±120.15)min,均短于对照组[(275.62±85.31)min、(91.05±26.27)min、(380.84±121.6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48、5.806、3.098,P=0.007、0.001、0.003);观察组产妇的镇痛满意度为100.00%(55/55),高于对照组的83.64%(4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2,P=0.002);观察组阴道出血量(241.62±30.54)mL、镇痛显效时间(62.80±11.96)s,均优于对照组[(270.55±40.83)mL、(135.18±20.7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08、22.429,P=0.001、0.001);观察组顺产率为87.27%(48/55),高于对照组的70.91%(3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3,P=0.035);观察组新生儿窘迫发生率为1.82%(1/55)、窒息发生率为3.64%(2/55),均低于对照组的12.73%(7/55)、16.36%(9/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53、4.950,P=0.028、0.026)。结论在分娩镇痛中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可缩短产程且镇痛效果满意,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状况。

  • 标签: 麻醉和镇痛 麻醉,硬膜外 分娩 分娩过程 自然分娩 妊娠结局 婴儿,新生 窒息,新生儿
  • 作者: 辛泽昌 冯清波 杜岩 毛飞宇 姚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肝胆胰中心,江苏扬州 225001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扬州 225001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肝胆胰中心,江苏扬州 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扬州 225001
  • 简介:摘要皮肤屏障破坏后常用医用敷料来覆盖伤口,以替代皮肤屏障,保护受伤部位,防止细菌感染,促进伤口愈合。但是目前传统敷料在使用过程中,敷料变硬在换药时会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加重患者的疼痛,并且常用的医用敷料无药物镇痛作用。为此,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设计了一种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增加抗菌能力的新型抗菌镇痛医用敷料。该敷料提供了一个无菌、湿润的环境,有助于伤口的愈合;同时该敷料具有成本低廉,安全有效等优点,可以减少换药次数,减少伤口感染可能,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医用敷料 镇痛 设计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半固体食物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能量补充的效果。方法选择头胎无妊娠合并症、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90例,孕38~41周,年龄20~35岁,BMI 19~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清亮无渣运动饮料组(A组)、小米粥组(B组)和半固体食物组(C组)。分别于入院后空腹饮用300 ml清水后、分娩镇痛前和分娩镇痛1 h空腹给予不同类型食物后,采用超声胃窦单切面法测定胃排空时间。分娩镇痛后期按需饮用不同类型食物至第三产程结束即刻。第三产程结束即刻采用VAS评价产妇饥饿、口渴和疲劳程度。记录产程时间、饮食总量、单位时间供能、产钳助产情况、镇痛泵按压次数、产程中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和产后出血量。结果与分娩镇痛前比较,分娩镇痛后3组胃排空时间延长(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分娩镇痛后胃排空时间延长,饥饿和疲劳程度评分降低,饮食总量降低,单位时间供能增加,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升高,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分娩镇痛后胃排空时间缩短,疲劳程度评分降低,单位时间供能增加,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3组口渴程度评分、产程时间、产钳助产率、产后出血量、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运动饮料和小米粥相比,半固体食物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能量补充的效果更佳。

  • 标签: 分娩镇痛 镇痛,硬膜外 能量摄取 半固体食物
  • 简介:摘要近年来,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患病人数正在逐年上升。重症哮喘在治疗时不仅需要常规药物治疗,部分患者还需机械通气纠正严重呼吸衰竭,减少呼吸肌疲劳,降低病死率。机械通气时应用镇痛镇静治疗可以减少人机对抗、减少患者焦虑及烦躁、提高机械通气的疗效。本文就重症哮喘机械通气时镇痛镇静策略作一综述。

  • 标签: 哮喘 镇痛 呼吸,人工 镇静
  • 作者: 尚秀玲 王洪亮 陈尔真 刘娇 杨向红 赵鸣雁 尚游 于荣国 陈德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350001 福州,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三科 福建省重症医学中心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150086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0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重症医学科,310014 杭州,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430022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0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重症医学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胃肠外科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术后镇痛及加速患者康复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进行手术的418例患者,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的随访记录及相关病历资料,记录其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以及住院期间的相关信息,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疼痛及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回顾418例患者资料显示,17.5%的患者在术后第1日出现了中度及以上疼痛,16.3%的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分别是:恶心呕吐46例,皮肤瘙痒4例,头晕18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手术操作时间、手术类型、术前疼痛宣教与术后中度以上疼痛的发生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性别、麻醉方法、镇痛泵配方无关(P均>0.05);不良反应与镇痛泵药物配方无关(P均>0.05);患者住院日数为12(9,17)d,术后第1日出现中度及以上疼痛的患者住院日数更长(P=0.014)。结论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方式及术前疼痛宣教均是术后早期中、重度疼痛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镇痛不良反应与镇痛泵配方无关;术后疼痛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住院日数缩短。

  • 标签: 胃肠外科 加速康复外科 镇痛,患者控制 疼痛,手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