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人群透析过程高血压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本中心新进入规律血液透析的10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透析过程中出现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所有患者在1个月透析过程中的血压变化,分析影响透析过程中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对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建模后可得到影响因素的COR值以及对应的置信区间。将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模型中,采用前进法得到最后的模型。结果血压平稳组和血压升高组的影响因素中包括平均超滤量、透析液钠浓度、身高、血红蛋白、血钙、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平均超滤量、身高、血钙、血红蛋白与与透析过程中的高血压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超滤量低、贫血、低血钙、较大的身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肾透析 高血压
  • 作者: 宋洞琪 刁宗礼 李继娇 周培一 刘文虎 刘强 于跃 王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肾内科,北京 10260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肾内科,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肾内科,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肾内科,北京 102600,北京市顺义医院肾内科,北京 1013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复兴医院肾内科,北京 100038,北京市仁和医院血透室,北京 1026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发生透析高血压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回顾性研究。筛选2017年1月9日至2017年1月14日在北京地区5家血液透析中心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透析高血压定义为在连续3次血液透析过程中,透析后平均动脉压较透析中3 h平均动脉压的平均升高值≥15 mmHg。除外透析高血压透析后低血压患者,透析后平均动脉压较透析中3 h平均动脉压升高值<15 mmHg或降低<10 mmHg者定义为透析血压平稳。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透析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血压平稳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发生透析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共491例MHD患者入选本研究,高血压组65例(13.2%),血压平稳组406例(82.7%),低血压组20例(4.1%)。透析高血压组患者的年龄、透析前血钙、使用1.75 mmol/L Ca2+透析液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血压平稳组,全段甲状旁腺素和透析前血尿酸显著低于血压平稳组(均P<0.05)。将透析高血压组和血压平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包括年龄、血全段甲状旁腺素、透析前血钙、透析前血尿酸、透析液Ca2+浓度,以及单因素分析P<0.1的指标,包括透析后血钙、透析前血总胆固醇、应用β受体阻滞剂、性别等项目作为协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1.75 mmol/L Ca2+透析液(以使用1.50 mmol/L Ca2+透析液为参照,OR=2.930,95%CI 1.282~6.694,P=0.011)是发生透析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纳入年龄、透析前血钙,以及单因素分析P<0.1的临床指标,包括透析前血钠、透析前血尿酸等项目作为协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在同样使用1.50 mmol/L Ca2+透析液患者中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46,95%CI 1.000~1.093,P=0.049)和透析前血钙(OR=21.847,95%CI 2.111~226.075,P=0.010)是发生透析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使用1.75 mmol/L Ca2+透析液是发生透析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使用相同Ca2+浓度(1.50 mmol/L)透析透析时,年龄较大和透析前血钙水平较高是发生透析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肾透析 高血压 危险因素 平均动脉压 透析后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职业场所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对提高职业人群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率的效果。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类试验的研究方法,在全国不同省份选取61个工作场所,在兼顾工作场所类型和规模的前提下,在不同省份分别选取2~4个经济水平及医疗条件相似的职业场所,选取其中1~3个作为干预组场所,另1家为对照组场所。最终纳入443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干预组场所中共347例为干预组,对照组场所中96例为对照组。医生经培训后对干预组患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每月1次定期随访,记录血压、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变化及治疗情况;对照组无特殊干预,仅收集基线和24个月的相关信息。比较2组患者血压值、血压控制率和血糖变化情况。结果经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后,干预组的高血压控制率从24.2%上升到了63.7%(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较管理前平均下降10.2(11.9~8.4) mmHg(1 mmHg=0.133 kPa)和7.7(8.8~6.6)mmHg,管理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糖也有小幅度下降(P<0.001)。血压控制率干预组(63.7%)高于对照组(46.9%)(P<0.05)。对照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管理前平均下降5.6(8.9~2.2) mmHg和4.5(6.6~2.4) mmHg(P<0.05)。结论基于职业场所的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有效降低了职业人群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整体血压水平,提高了高血压控制率。

  • 标签: 疾病管理 高血压 糖尿病 职业场所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体检人群中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RP)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以2020年1至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体检科参加健康体检的≥30岁非糖尿病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眼底照相,收集病史,测量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血脂、血糖、肌酐清除率(CCR)、尿酸等指标。研究人群分为高血压组、单次血压高组、正常血压组,对比各组HRP患病率,并应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各组HRP的危险因素。结果≥30岁非糖尿病人群HRP患病率为4.3%,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后,高血压组和单次血压高组的HRP患病率均高于血压正常组[OR值(95%CI)分别为3.11(2.25~4.30)和1.72(1.21,2.45)],以1~2级HRP为主占76.2%,3级HRP在三组间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性别后,收缩压和CCR是高血压组[OR值(95%CI)分别为1.22(1.01~1.48)和1.66(1.12~2.46)]和单次血压高组[OR值(95%CI)分别为1.48(1.10~2.06)和1.95(1.03~3.46)]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和舒张压是血压正常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68(1.07~2.63)和1.61(1.06~2.44)]。结论体检人群中有较高的HRP患病率,血压正常人群中仍有较高的3级HRP患病风险。

  • 标签: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患病率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生物电阻抗矢量法评估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容量负荷,探讨高容量负荷状态对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透析前收缩压(6次透析治疗前平均收缩压值)>160 mmHg的血液透析患者。用生物电阻抗矢量法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并根据患者容量状态分为容量增加组和非容量增加组(包括容量正常和容量下降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细胞内液比例(ICW)、细胞外液比例(ECW)、体细胞质量、瘦体重、干瘦体重及其占总体重的百分比、脂肪含量占总体重的百分比、阻抗/身高、容抗/身高、相位角、疾病指数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共51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入选本研究,容量增加组19例,非容量增加组32例(容量正常27例,容量下降5例)。容量增加组患者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磷较非容量增加组显著下降,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容量增加组的细胞外液比例、疾病指数显著高于非容量增加组(均P<0.01);相位角、阻抗/身高、容抗/身高显著低于非容量增加组(均P<0.01)。临床追踪20个月,容量增加组患者血压达标率(透析前收缩压<160 mmHg)低于非容量增加组(26.3%比4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容量增加组患者全因死亡率高于非容量增加组(26.3%比15.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两组生存率的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容量负荷增加的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细胞外液增加明显,营养状态评估指标较非容量增加的高血压患者明显下降,而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与患者微炎症状态有关。容量负荷增加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更加难以控制,临床预后可能不及非容量增加的患者。

  • 标签: 肾透析 高血压 电阻抗 生物电阻抗矢量法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家庭血压监测定义的隐蔽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D中心开始行PD的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和生化检查资料。分析PD患者家庭血压监测定义的隐蔽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和临床特点,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诊室血压正常PD患者发生隐蔽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 425例PD患者,其中男性866例,年龄为(46.9±14.9)岁,体重指数为(21.6±3.1)kg/m2。PD患者中隐蔽性高血压患病率为31.9%,诊室血压正常的PD患者隐蔽性高血压患病率为5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体重指数(OR=1.057,95%CI 1.001~1.116,P=0.047)、合并糖尿病(OR=1.996,95%CI 1.160~3.433,P=0.013)、使用多种降压药(OR=1.336,95%CI 1.122~1.590,P=0.001)和高诊室血压(OR=1.785,95%CI 1.546~2.060,P<0.001)是诊室血压正常PD患者发生隐蔽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患者隐蔽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高,高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使用多种降压药、高诊室血压是诊室血压正常PD患者发生隐蔽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腹膜透析 隐蔽性高血压 危险因素 患病率
  • 简介:摘要基于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济南城区6 049名6~17岁儿童青少年的相关资料,探讨父母高血压史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关联。结果显示,父母高血压史与儿童青少年收缩压呈正相关,β(95%CI)值为0.91(0.23~1.59);父母一方有高血压史、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史的儿童青少年罹患高血压的可能性均较大,OR(95%CI)值分别为1.28(1.01~1.61)、2.24(1.09~4.61)。因此,建议针对父母有高血压史的儿童青少年,应尽早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

  • 标签: 高血压 青少年 家庭 家族聚集性
  • 作者: 刘慧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8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3期
  • 机构: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江苏南京211800
  • 简介:目的:讨论基于循证理论的个性化护理在高血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入选40例高血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要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参与试验,以双盲原则随机分组,即对照组20例与研究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循证理论的个性化护理,而后对血压指标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循证理论的个性化护理在高血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将有效控制血压水平,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高血压;维持性血液透析;循证理论;个性化护理
  • 简介:摘要针对糖尿病人群进行血压管理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手段。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和合并症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目标并选择个体化的降压药物尤为重要。新型降糖药物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也能够有助于血压控制,为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人群带来了新选择。

  • 标签: 糖尿病 高血压病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机体自身调节系统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现认为,除环境因素外,精神压力也是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原因。精神压力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主观反映,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时,各系统会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以应对突然的环境变化,其中心血管反应尤为突出。同时,应激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分析提供了精神压力是高血压发生原因的依据。本文从高血压发生时应激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及精神压力参与高血压形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高血压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高血压 精神压力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通过对近10年国内核心期刊及SCI针刺降压相关文献的查阅归纳,结合笔者个人临床感悟,认为针刺降压具备以下优势:辅助控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相对于西药干预存在的争议,针刺降压对于高血压前期与轻度低危高血压人群获益更明确;双向调节,平稳降压;病证结合选穴,个体化治疗;改善血压变异性,减少靶器官损害。但目前降压针法穴位配伍及手法量学差异性大,尚待进一步优化。

  • 标签: 针刺疗法 高血压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儿童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选择治疗时点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1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74例,Hcy≤13.9 μmol/L)和H型高血压组(43例,Hcy>13.9 μmol/L)。每个患儿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记录BPV指标,进行2组间比较;同时监测Hcy水平、记录人口学资料及血糖、血脂、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分析BPV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H型高血压组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型高血压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显著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11.21±3.23) mmHg比(9.64±2.73) mmHg,1 mmHg=0.133 kPa;(10.79±3.89) mmHg比(9.26±3.23) mmHg;(10.23±3.53) mmHg比(8.73±2.93) mmHg](t=-2.806、-2.292、-2.617,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cy水平与24 h SSD、nSSD、nDSD呈正相关(r=0.194、0.183、0.182,均P<0.05)。结论H型高血压患儿24 h SSD明显升高,以nSSD升高为主,nDSD也明显升高,且Hcy水平与BPV呈正相关,提示应有效控制Hcy水平,降低血压变化幅度,且正确选择治疗时点,从而延缓高血压的进展。

  • 标签: 儿童 同型半胱氨酸 H型高血压
  • 简介:摘要近30年来,国内外多数指南类文件均将<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值,对于老年患者则更为宽松。然而,自2015年SPRINT研究发表以来,先后公布的多项研究结果提示应更为严格地管控血压,将其降至<130/80 mmHg可使高血压患者获益更多。而且新近发表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也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强化降压治疗的安全性。基于这些新证据,建议今后在修订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临床实践过程中更为严格地管控血压

  • 标签: 高血压 血压控制目标值 强化降压治疗
  • 作者: 梁绮祯 陈迎归 全梓林 宋利 孙春艳 周丽芳 赵宜娜 林钰洪 韩晓苇 符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第18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广州 51000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广州 510000 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州 510515,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广州 510000 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 515041,深圳市中医院血液透析中心 518005,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广州 51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0年1月至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深圳市中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MHD患者278例,男152例(54.7%),女126例(45.3%),中位年龄57岁,中位透析龄67个月,糖尿病患者89例(32.0%)。根据计算收缩压血压变异性(BPV)中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高BPV组(BPV>10.05)和低BPV组(BPV≤10.05)。采集其2020年6月每次血液透析治疗透析前、透析中每小时及透析血压数据,计算透析血压变异性。结果高BPV组和低BPV组患者的年龄(Z=3.402,P=0.001)、糖尿病(χ2=10.629,P=0.001)、超滤率(Z=-2.112,P=0.036)、血清白蛋白(t=2.272,P=0.024)、β2微球蛋白(Z=-2.166,P=0.0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7,95%CI:0.018~1.045,P=0.005)、糖尿病(OR=1.876,95%CI:11.076~3.272,P=0.027)、超滤率(OR=2.571,95%CI:1.471~4.491,P=0.001)是透析中高BPV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滤率是影响MHD患者透析血压变异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年龄越大、有糖尿病的患者尤其应重点关注。

  • 标签: 血压变异 影响因素 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纵向多维数据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发生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回顾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血液净化中心2017年4月3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MHD患者资料。以肾脏疾病结果质量倡议所定义的IDH为结局指标,借助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单因素回归筛选变量后,结合专业知识行多因素回归以探索IDH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卡方统计量减自由度评价各因素对IDH发生的重要性,敏感性分析通过对缺失数据行2项5重插补实现。结果共纳入156例老年MHD患者,其中男性91例(58.3%),纳入透析数据记录2 681例次。2017—2021年各年度IDH发生率波动于8.3%~13.2%,2017—2021年期间IDH总体发生率为11.0%。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透析前收缩压处于140~159 mmHg(1 mmHg=0.133 kPa,以90~139 mmHg为参照:OR=0.482,95% CI 0.273~0.851,P=0.012)、透析前舒张压 ≥ 90 mmHg(以60~89 mmHg为参照,90~99 mmHg:OR=4.081,95% CI 2.132~7.809,P < 0.001;≥ 100 mmHg:OR=8.547,95% CI 3.233~22.597,P < 0.001)、白蛋白水平(以34~48为参照,< 34 g/L:OR=2.677,95% CI 1.592~4.502,P < 0.001;> 48 g/L:OR=2.692,95% CI 1.102~6.577,P=0.030)、C反应蛋白 ≥ 8 mg/L(以 < 8 mg/L为参照:OR=1.787,95% CI 1.216~2.628,P=0.003)、透析模式为血液透析滤过(以血液透析为参照:OR=2.256,95% CI 1.395~3.648,P=0.001)、实际超滤量/干体重(每增加1%,OR=1.539,95% CI 1.139~2.080,P=0.005)、超滤率(每增加100 ml/h,OR=1.641,95% CI 1.389~1.939,P < 0.001)与IDH发生独立相关。重要性分析显示与IDH发生最相关的前三项相关因素为超滤率(χ2-df=32.798)、透析前舒张压(χ2-df=20.757)和白蛋白(χ2-df=19.971),敏感性分析结果表现稳健。结论老年MHD患者ID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超滤率升高、透析前舒张压较高(≥ 90 mmHg)、白蛋白较低(< 34 g/L)、透析模式为HDF、C反应蛋白较高(≥ 8 mg/L)以及实际超滤量/干体重升高,而透析前较高的收缩压(140~159 mmHg)为保护因素。

  • 标签: 肾透析 低血压 老年人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与高血压并存的一组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两孩"政策的放开,我国高龄孕产妇比例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病率增加。由于其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使其血压管理策略与非妊娠期不同。该共识制定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评估体系和管理流程,内容包括诊断、分类、血压及靶器官损害评估、生活方式指导及药物治疗。以便于内科医师及广大基层医师规范化诊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最大程度保障妊娠期母婴安全。

  • 标签: 妊娠 高血压 危险因素 血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