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方法分析比较上海市和全球长寿国家/地区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建立的疾病和健康结局的失能权重,应用Sullivan法测算上海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健康寿命损失。结果近40年,上海市期望寿命增长了10.86岁,2016年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3.18岁,其中男性80.83岁,女性85.61岁。健康期望寿命为69.46岁,其中男性为68.68岁,女性为70.23岁;与期望寿命的差距分别为13.72、12.15和15.38岁;分别占期望寿命的16.49%、15.02%和17.97%。与期望寿命相同,各年龄组女性的健康期望寿命均高于男性,平均差距为1.76岁,两者差距在20~24岁组最小为1.36岁,70~74岁组最大为2.24岁。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上升,<65岁女性高于男性,≥65岁则相反。结论上海市期望寿命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健康寿命损失较大,需要在降低死亡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寿命质量,尤其是女性和≥65岁男性是重点关注人群。

  • 标签: 期望寿命 健康期望寿命 健康寿命损失
  • 简介:摘要期望寿命相关指标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衡量人群总体健康水平或疾病负担的指标之一。随着长期随访的人群队列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此类指标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就期望寿命相关研究中较常采用的指标及其定义、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在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进行综述。

  • 标签: 期望寿命 健康 计算原理 慢性病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上海市居民健康状况,测算健康期望寿命,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相关因素,为卫生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和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18岁户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WHO在世界健康调查中使用的自评健康调查问卷,进行居民自评健康状况调查。应用CHOHT模型校正自评健康调查数据,获得人群自报伤残测度,结合上海市居民出生、死亡和人口资料编制人口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采用Sullivan法测算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结果2017年上海市≥18岁成年人自评伤残测度为0.25,女性(0.28)高于男性(0.23);≥18岁成年人期望寿命为65.76岁,女性(68.22岁)高于男性(63.39岁);≥18岁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为47.99岁,男性(49.05岁)高于女性(47.14岁);健康期望寿命在期望寿命中的比例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18岁组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比例为72.97%,至85岁组仅为39.00%。结论上海市成年人男性健康水平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健康期望寿命损失占期望寿命的比例越来越高。应重视提高女性、老龄等人群的生存质量,提升对影响居民寿命质量的慢性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加强重点人群的长期照护及健康支持体系,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自评健康 健康期望寿命 Sullivan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计算上海市静安区户籍居民健康期望寿命(HALE)。方法于2017年6—8月,以全区14个街道(镇)为研究现场,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抽取4 159名户籍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评健康量表收集居民健康状况资料,采用CHOPIT模型对自评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进行校正后获得居民健康率,18岁以下人群健康率采用18岁组参数予以替代,使用Sullivan法计算上海市静安区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结果4 159名对象年龄为(56.46±15.19)岁,范围为(18~98)岁;其中男性1 768名(42.5%);居民总体健康率为74.96%,其中男、女性健康率分别为76.87%、72.45%。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率随之下降(Z=265.51,P<0.001),男性健康率高于女性(χ²=2 154.54,P<0.001)。0岁组HALE为64.29岁,其中男、女性分别为66.25、63.57岁;18岁居民HALE为48.18岁,其中男、女性分别为49.07、47.46岁;男性各年龄组健康期望寿命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群HALE逐渐减少。结论上海市静安区健康期望寿命存在明显的性别、年龄差异,女性及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 标签: 预期寿命 健康调查 自评健康
  •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发病率极高的恶性肿瘤,精确评估预期寿命对于老年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至关重要。但准确评估个人的预期寿命仍是一大难题。目前,我们评估预期寿命的方法主要包括查询寿命表、在线预测问卷、步态速度监测、考虑合并症及综合预测模型。前三者评估方式较为便捷,在临床上操作性较强,而合并症计算和综合模型在降低了部分便捷性的同时提高了预测预期寿命的准确性。应用综合预测模型是目前较为推荐的评估方式,但尚无一种预测模型能够完美地评估预期寿命。评估预期寿命的方法仍需要更深入的优化及验证。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老年人 预期寿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居民归因高盐饮食相关疾病死亡和寿命损失。方法利用2016年山东省与原卫生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终末期评估调查获得的24 h尿钠和血压值,结合2016年全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按照比较风险评估理论,计算各类疾病归因分值(PAF)和因高盐饮食导致死亡,利用寿命表法计算归因期望寿命损失。结果2016年山东省因高盐饮食导致死亡32 987人,占相关疾病死亡的11.74%,占全部死亡的4.95%。男性因高盐死亡比例(13.51%)高于女性(9.17%)。高盐饮食导致死亡的疾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90.82%),其次为胃癌(8.10%)和慢性肾病(1.08%)。城市居民PAF(13.87%)高于农村(10.87%)。高盐饮食导致山东省居民期望寿命减少0.58岁。高盐饮食所致不同疾病对期望寿命损失作用不同,缺血性心脏病位居首位,其次为脑出血和脑梗死。结论山东省居民归因高盐饮食死亡的比例较高,心脑血管疾病是高盐饮食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高盐饮食严重影响山东省居民健康,还需加强减盐干预工作。

  • 标签: 高盐饮食 死亡 期望寿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近20年天津市居民期望寿命变化规律以及对期望寿命增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简略寿命表、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和死因分解法对天津市户籍居民1999-2018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结果20年间天津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4.97岁,男性、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4.11岁和5.86岁,女性增幅高于男性。0岁组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率为19.17%,≥55岁组居民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大,累计贡献率为67.38%。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围生期情况、先天畸形以及损伤和中毒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提高的贡献较大,贡献率分别为27.27%、21.37%、15.76%、12.22%、6.44%和4.86%。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死亡率的增加对≥75岁人群寿命增长产生负向作用。天津市期望寿命增加具有阶段性特点,1999-2011年为76.72~81.46岁,具有上升趋势(t=9.11,P<0.001),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0.58%;2011-2018年为81.46~81.69岁,为平稳趋势(t=0.89,P=0.387),APC为0.13%。结论1999-2018年天津市居民期望寿命增长主要归因于婴儿、老年人、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围生期情况、先天畸形以及损伤和中毒死亡率的下降,而≥75岁人群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死亡率的增加对期望寿命增长产生了负向作用。应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综合防治,进一步提高人群期望寿命

  • 标签: 期望寿命 死亡率 期望寿命分解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及期望寿命现状分布及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全国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数据及社会决定因素相关协变量数据,对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居民死亡率及期望寿命进行估计,描述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和期望寿命差异及变化趋势。采用死亡数变化分解方法,分析年龄别死亡率、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增长原因对全国及分省总死亡数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数为10 482 297(95%CI:9 723 233~11 466 875)人,男性6 113 926(95%CI:5 773 158~6 572 407)人,女性4 368 241(95%CI:3 950 075~4 894 468)人;死亡率为755.54/10万(95%CI:701.49/10万~825.78/10万),男性861.78/10万(95%CI:813.75/10万~926.40/10万),女性642.73/10万(95%CI:581.20/10万~720.15/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2.27/10万(95%CI:599.22/10万~721.71/10万),男性806.38/10万(95%CI:755.10/10万~874.31/10万),女性503.37/10万(95%CI:450.50/10万~572.01/10万)。2018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7.15(95%CI:75.92~78.11)岁,男性74.81(95%CI:73.57~75.76)岁,女性79.87(95%CI:78.61~80.91)岁。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发达省份,较低的有西藏自治区、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等欠发达省份。2005-2018年,全国死亡数共增长29.87%,男性27.74%,女性31.29%;其中,年龄别死亡率原因占比-35.74%,人口增长原因占比7.34%,人口老龄化原因占比58.28%。结论2005-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为其主要原因。期望寿命涨幅较明显,但省际间差异大。

  • 标签: 死亡率 期望寿命 死亡数变化分解 地区差异 变化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无失能期望寿命(DFLE)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方法利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长寿调查研究2011-2018年数据,采用多状态Markov模型和微观仿真法计算我国≥65岁老年人的期望寿命(LE)、DFLE、DFLE占比(DFLE/LE)及危险因素所致的DFLE损失,利用Bootstrap法估计95%CI。结果我国≥65岁老年人DFLE为14.27(95%CI:13.85~14.74)年,女性高于男性,经济状况较好者高于经济状况较差者;DFLE/LE为86.33%(95%CI:85.52%~87.18%),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镇。未定期体检、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吸烟和压力分别造成男性0.74、0.41、0.62、0.12年和女性0.82、0.42、0.19、0.20年的DFLE损失。消除以上4种危险因素,可使我国男女性老年人的DFLE分别增长1.73年和1.45年。结论提高我国老年人DFLE应重点关注男性、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促进老年人定期体检和足量的蔬菜水果摄入、禁烟、缓解老年人压力等措施可提高我国老年人的DFLE。

  • 标签: 老年人 多状态Markov模型 无失能期望寿命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锡市居民2008-2018年主要慢性病过早死亡变化趋势,评估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利用无锡死因监测系统收集的2008-2018年户籍人口死亡数据和无锡市公安局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Joinpoint回归法、期望寿命贡献分解法,分析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以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无锡市居民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从2008年的11.25%下降到2018年的9.25%,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2.0%,95%CI:-2.6~-1.5),女性早死概率较低,且下降速度(由7.74%降至5.91%)快于男性(由14.49%降至12.51%)。2008-2018年无锡市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了1.86岁(由78.66岁增至80.52岁)和1.26岁(由83.85岁增至85.11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的降低对期望寿命增长起到“正向贡献”,分别使期望寿命增加0.34岁(23.90%)、0.15岁(10.50%)、0.03岁(2.36%),其中40~55岁男性心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增长呈“负向贡献”(-0.04岁)。男性糖尿病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AAPC=7.1%,95%CI:2.8~11.6),糖尿病过早死亡对无锡市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均呈“负向贡献”,使期望寿命降低0.03岁(-2.14%)。结论2008-2018年无锡市居民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对期望寿命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与女性相比,男性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较高且下降速度较慢,应重点关注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过早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 标签: 慢性病 早死概率 期望寿命 期望寿命分解法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体感温度-寿命损失年(YLL)暴露反应关系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为气象健康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7年全国364个区(县)逐日死亡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分布非线性滞后模型和多变量Meta分析方法分析体感温度与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基于该暴露反应关系,采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本研究按不同死因中不同年龄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研究期间总人群平均每日YLL率为23.6人年/10万,日均体感温度为15.7 ℃。不同人群体感温度与YLL率暴露反应关系均呈“U”形曲线,由体感温度导致老年人的YLL率远远高于年轻人。日均超额死亡数也随着风险等级的升高而上升。结论基于体感温度与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利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经验证预警效果良好。本研究为建立气象健康风险预警系统提供参考。

  • 标签: 体感温度 寿命损失年 回归决策树模型 气象健康风险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某区域医疗中心远程影像网络平台运行效果。方法对2017年至2019年某区域医疗中心远程影像网络工作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37家医疗机构接入远程影像诊断网络平台,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学检查数量显著增加。上级医疗中心的部分影像检查逐渐向下级医疗机构分流;但受基层诊断能力的限制,基层医疗机构对上级医院远程诊断的依赖性较大。结论远程影像诊断网络是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重要平台支撑,可以快速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诊断能力和水平。

  • 标签: 远程影像诊断 区域医疗中心 医疗联合体 效果
  • 简介:摘要消化内镜是诊治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和筛查消化道早期癌的金标准,近年来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中心得到广泛开展。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共同讨论制定本指南。本指南内容涵盖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功能区域设置、设施管理、人员配置、教育培训等方面要求,旨在规范内镜中心建设和运行,提升消化内镜诊疗质量和安全性。

  • 标签: 质量控制 消化内镜中心 建设标准 安全运行
  • 简介:摘要本期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发布了《中国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安全运行指南(2021)》,本文围绕影响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从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和诊疗能力3个方面对指南要点进行了说明和解读。

  • 标签: 质量控制 消化内镜中心 建设标准 安全运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有效的医防融合模式,深化以健康为中心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方法以杭州市某县的5个县域医共体为例,于2020年1月通过半结构访谈法和典型案例分析法总结其医防融合运行方式;采用自行研制的调查问卷,从医防队伍、医防资源、医防服务和医防信息融合4个方面,了解县域医共体医务人员和居民对运行成效的评价。结果各县域医共体通过创新组织架构、加强组织保障以及在医防队伍、资源、服务和信息方面的融合来推进医防融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对医防服务融合满意度最高(3.75分),对医防信息融合满意度最低(3.69分);居民对医防信息融合中的健康信息化功能满意度最高(4.20分),对医防服务融合中的预防保健服务满意度最低(4.15分)。结论医防融合服务相关配套考核措施有待完善,且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各信息系统有待互联互通,信息平台大数据有待挖掘及利用。

  • 标签: 卫生保健联合体 医防融合 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 运行方式 杭州市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探讨合理有效的高校跨学科实体机构运行与管理机制。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国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成熟的跨学科实体研究机构的运行与管理机制,为国内高校跨学科研究机构的良好运行及科学管理提出参考性意见与建议。结果国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实体机构多具有人才组织形式灵活、科研平台共享机制充分以及与产业界密切合作的特点,有效促进了跨学科知识的产生、传播及转化的全过程与良性循环,驱动跨学科实体机构的高效运转。同时,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与评估体系为管理体制提供了有力支撑。结论国内高校跨学科实体机构应采取矩阵式、灵活的人才团队组建方式,真正实现多元化背景的人才流动,提升交叉学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建立实质性资源共享机制,促进跨学科研究共同体的建立;探索"外延式"知识转移机制,促进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在充分考虑交叉学科研究关键因素的前提下形成科学明确的机构管理办法与评价体系。

  • 标签: 跨学科实体研究机构 运行机制 管理办法 评价体系
  • 简介:摘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是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及办事制度,不断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的规则,是落实医院党委对公立医院领导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通过搭建办公自动化平台并基于此建立公立医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运行体系,将议题确定、会议召开、决议执行、监督检查等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实现决策程序的可控制、可反馈与可追溯,既确保决策过程科学、规范,又依据公立医院运行特点确保决策效率,帮助医院管理者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决策执行过程进行持续跟踪、动态管理,并能够及时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措施,可为其他公立医院党委提高议事效率和质量提供参考。

  • 标签: 医院,公立 信息管理 议事规则 党建 办公自动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