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79例COVID-19患者血清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了解这两种抗体在患者体内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杭州市西溪医院临床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79例,收集不同时期(发病后≤10 d、10<~20 d、20<~30 d、>30 d)血清样本共167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2019-nCoV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重型和普通型患者IgM抗体平均水平高于轻型患者[21.77 (10.18~128.65)和13.13 (6.08~35.14) vs 3.01 (1.69~8.69);χ2=27.442,P<0.01]。重型和普通型患者IgG抗体平均水平高于轻型患者[(124.22±36.79)和(120.04±63.25)vs(52.31±53.68),F/χ2=27.295,P<0.01)。康复出院后,重型和普通型患者的IgM、IgG抗体阳性率均高于轻型患者(P<0.01)。IgM和IgG抗体水平受检测时间影响,发病后10<~20 d的IgM抗体水平明显高于≤10 d的水平(P<0.05),发病后>10 d的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10 d的水平(P<0.01)。结论重型COVID-19患者体内能检测到更高水平的IgM和IgG抗体,且IgM和IgG抗体水平与患者发病后的检测时期密切相关。

  • 标签: COVID-19 特异性抗体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特异性IgM/IgG抗体与中和抗体的关系,为探索机体接种SARS-CoV-2疫苗后的免疫反应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于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接种腺病毒载体SARS-CoV-2疫苗169例和灭活SARS-CoV-2疫苗211例外周静脉血血清,均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测定中和抗体和IgM/IgG抗体。对两组疫苗接种后血清中和抗体和IgM/IgG抗体三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腺病毒载体疫苗组中和抗体水平与IgM抗体水平(r=0.634,P<0.01)呈中等程度正相关,与IgG抗体水平(r=0.860,P<0.01)呈高度正相关;灭活型疫苗组中和抗体水平与IgM抗体水平(r=0.394,P<0.01)呈弱正相关,与IgG抗体水平(r=0.554,P<0.01)呈中等程度正相关。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机体产生的IgM抗体和IgG抗体水平与中和抗体水平均不具备非常强的相关性。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IgM抗体 IgG抗体 中和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确诊病例血清抗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中和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COVID-19确诊病例血清中和抗体,采用Excel 2007和SPSS 22.0对COVID-19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采集、检测来自155个COVID-19病例的420份血清样本,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痊愈半年病例血清样本。采样时间为发病第0~221天。发病第1周血清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为1∶13,第2周为1∶31;个别病例发病第15天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仍表现为<1∶4;发病第6~32周血清中和抗体GMT均超过1∶52(13×4)。以1∶64作为血清中和抗体保护水平分界点,急性期病例(0~14 d,0~2 w)、痊愈病例(36~63 d,6~9 w)和痊愈半年病例血清(183~210 d,27~30 w)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56%、82.31%和86.52%。统计分析显示,除第1、2周以外,各周血清中和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χ2=9.270,P=0.931)。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在性别、年龄、职业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普通型和轻型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OVID-19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仅与疾病进程具有统计学关联;中和抗体在感染后第3周整体上可达到保护性水平,并维持至发病后第30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中和抗体 保护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抗胰腺腺泡抗体(PAB)、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在炎症性肠病(IBD)患儿中的阳性率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确诊的199例IBD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克罗恩病(CD)患儿109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儿90例。回顾性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及pANCA、ASCA、PAB、GAB检测结果。以疾病诊断作为标准,分别计算4种抗体单独及联合诊断UC和C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pANCA在UC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D组(32.22%比18.35%,P<0.05);ASCA在CD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UC组(27.52%比10.00%,P<0.05);PAB及GAB阳性率在CD组和U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CD患儿中ASCA诊断灵敏度为27.52%,特异度为90.00%;ASCA+/GAB-、pANCA-/ASCA+和ASCA+/PAB-对CD诊断灵敏度分别为26.61%、22.94%和22.02%,特异度分别为90.00%、95.55%和92.22%。UC患儿中pANCA诊断灵敏度为32.22%,特异度为81.65%,pANCA+/GAB-、pANCA+/ASCA-和pANCA+/PAB-对UC诊断灵敏度分别为31.11%、28.89%和25.56%,特异度分别为81.65%、86.23%和83.49%。其他抗体及组合对CD和UC鉴别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低。结论pANCA在UC患者中检测阳性率较高;ASCA在CD患者中检测阳性率较高;各抗体单项及组合对CD和UC鉴别诊断的敏感度较低,特异度较高。

  • 标签: 儿童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抗体,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 抗体,抗酿酒酵母 抗体,抗胰腺腺泡 抗体,抗小肠杯状细胞
  • 简介:摘要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局部或全身肌肉无力为主要症状。对其主要的辅助检测有血清学、药理学和电生理检测。自身抗体是指导重症肌无力诊断最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儿童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因此该文就重症肌无力的主要自身抗体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肌肉特异性激酶(MuSK)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RP-4)抗体以及其他有关抗体的检测结果的新进展在儿童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意义进行概述,以助于疾病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儿童 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探索了梅毒抗体阳性标本经-20 ℃冻存后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并探索比较ELISA、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chemiluminescent microparticle immunoassay,CMI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syphilis toluidine red untreated serum test,TRUST)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gelatin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est,TPP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通过ELISA法和(或)CMIA法初筛阳性标本483例血清标本,再用TPPA法检测。根据ELISA法检测的S/CO值将患者标本分别分为四组:A组(S/CO≥10),B组(10>S/CO≥5),C组(5>S/CO≥1),D组(S/CO<1,但TPPA为阳性)。结果A组标本冷冻前和冷冻后ELSIA方法检测结果与TPPA结果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比99%,P>0.05);B组标本冷冻前和冷冻后ELSIA方法检测结果与TPPA结果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84%比97.84%,P>0.05);C组标本冷冻前和冷冻后ELSIA方法检测结果与TPPA结果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11%比92.22%,P>0.05);D组标本冷冻前和冷冻后ELSIA方法检测结果与TPPA结果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比88.89%,P<0.05),并且D组ELISA、CMIA、TRUST检测结果与TPPA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0%、88.89%、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方法检测冻存前和冻存后血清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48%比96.03%,P>0.05);ELISA方法检测冻存前和冻存后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10%比99.57%,P>0.05);而检测的冻存前标本ELISA法结果和CMIA法结果的敏感性分别为96.10%、99.57%,均高于TRUST敏感性(4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 ℃冷冻对ELISA检测梅毒为阳性的标本无影响,而对ELISA检测梅毒为假阴性的标本有一定影响。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时应关注ELISA、CMIA和TRUST检测方法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标本,使用多方法联合检测可有效保证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标签: 梅毒螺旋体 血清 -20 ℃冻存 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前抗体水平对流感疫苗血清阳转率的影响。方法2009年9月—2018年10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云南省共招募1 900例健康志愿者接种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采集疫苗接种前和接种后28 d的血液样本,使用血凝素凝集抑制试验测定血清疫苗组分抗体滴度,分析免疫前抗体水平对不同疫苗组分血清阳转率的影响。结果趋势性分析表明,随着免疫前抗体滴度的增加,A/H1N1、A/H3N2、B/Victoria和B/Yamagata疫苗组分的血清阳转率逐渐减小(χ2=121.76,P<0.001;χ2=67.58,P<0.001;χ2=45.25,P<0.001;χ2=54.55,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了地区、性别和年龄因素后,免疫前抗体滴度≥40是A/H1N1、A/H3N2和B/Victoria疫苗组分血清阳转的独立影响因素,其调整OR(95%CI)值分别为2.50(2.00~3.13)、1.64(1.35~2.00)和2.50(1.79~3.45)。结论各个疫苗组分血清阳转率与免疫前抗体滴度呈负相关。免疫前抗体滴度≥40是A/H1N1、A/H3N2和B/Victoria疫苗组分血清阳转的不利因素,尚未发现此因素对B/Yamagata疫苗组分血清阳转有影响。

  • 标签: 流感疫苗 免疫前抗体 血清阳转率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监测COVID-19确诊患者SARS-CoV-2感染后体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1月8日至2月21日在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酸检测阳性的56例COVID-19确诊患者不同病程的168份血清样本,已排除COVID-19的25例健康人群的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ARS-CoV-2 IgM和IgG抗体。结果IgM抗体在发病后1~3周急剧上升,在发病后第3周达到峰值(21.78 AU/ml);IgG抗体在发病后3~6周上升幅度最大,在发病后第9周达到峰值(81.58 AU/ml); IgM和IgG抗体水平与患者年龄和病程密切相关(P<0.05)。其中30~60岁组抗体水平最高,急性期、既往感染IgM抗体阳性率与抗体水平低于恢复期,急性期IgG抗体阳性率与抗体水平均低于恢复期和既往感染;在整个病程中,IgM和IgG抗体水平总体呈现急性期逐渐升高、恢复期达到高峰、既往感染下降并维持在一定水平的趋势。结论血清SARS-CoV-2 IgM和IgG抗体检测可作为COVID-19的辅助诊断指标,对其连续观测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诊断及病程监测。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抗体 病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康复后体内中和抗体的情况。方法纳入2020年1月22日至5月2日于山西省各级COVID-19定点医院住院救治的COVID-19康复者15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并随访,采用假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法检测15例康复者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计算血清50%中和抗体剂量(50% neutralization dose,ND50)的几何均数,对COVID-19患者血清ND50水平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为43(27~60)岁,普通型14例,重型1例。患者发病至中和抗体检测时间为396(387~419) d,血清ND50范围为15~2 430,几何平均水平为205.35。结论COVID-19患者康复1年余后仍可以维持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和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加强免疫后不同时间间隔的人群体内产生中和抗体水平的变化,评价疫苗在人群产生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在2020年11月底至2021年1月期间接种两针剂免疫后,全程参与采样检测的50名疾控中心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与第6、8、10月和加强针免疫后7天共四个时间点收集血清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中和抗体,通过测定吸光度A值,计算阳性率和抑制率。结果完成两针疫苗接种程序后第6、8、10月和加强针免疫后7天的阳性率分别为76%(38/50)、68%(34/50)、30%(15/50)和100%(50/50);平均抑制率分别为58.80%、49.86%、34.60和95.55%。方差结果显示,完成两针新冠疫苗接种程序的不同时间段平均抑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6.00,P<0.001)。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完成两针新冠疫苗接种程序后第6、8、10月人群的平均抑制率逐渐降低,接种加强针后出现明显升高(P<0.001)。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两针免疫后中和抗体水平会随时间的变化逐渐降低,但体内一直存在免疫记忆,增加疫苗加强针再次刺激,体内中和抗体水平将会显著上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 中和抗体 抑制率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由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中各类抗体的分布特点及血清学特征。方法对2016—2019年送至广州血液中心红细胞血型参比实验室进行新生儿溶血病检测的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Excel软件对其进行计数、分类及统计。结果在3 465例临床怀疑新生儿溶血病的病例中,实验室结果支持新生儿溶血病2 523例(72.8%),其中ABO溶血2 321例(67.0%),不规则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202例(5.8%)。在不规则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中,Rh血型系统抗体185例(91.6%),MNS血型系统抗体14例(6.9%),Diego血型系统1例(0.5%),多个血型系统混合抗体2例(1.0%)。抗体筛查阴性RhD阴性孕妇因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所致的新生儿放散实验阳性33例。Rh及Dieg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溶血三项实验均为阳性;MNS血型系统中,由抗-M和抗-Mi(a)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溶血三项检查存在不同特点;RhD阴性孕妇注射外源性抗-D免疫球蛋白后分娩的RhD阳性新生儿,其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可为弱阳性或阴性。结论由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所致的新生儿溶血病以Rh和MNS血型抗体不合为主;应重视对不良孕产史孕妇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查应囊括Dia及Mi(a)抗原,警惕抗-M抗体所致的严重胎儿新生儿溶血病。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不规则抗体 血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中和抗体消长及影响因素,为免疫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既往病例的血清样本,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对其进行SFTSV中和抗体检测,阐明其消长规律,应用Spearman相关和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11—2018年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既往病例95例,其血清SFTSV中和抗体总阳性率为98.95%(94/95),总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221。抗体水平随病后时间的延长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F=2.31,P=0.03),急性期高病毒载量者抗体水平较高(t=2.23,P=0.03)。抗体水平与急性期病毒载量呈正相关关系(rs=0.30,P<0.01),与病后时间呈负相关关系(rs=-0.25,P=0.03)。广义相加模型结果显示,急性期病毒载量CT值在0~125 000 copies/mL范围内对其影响尤为显著;抗体水平于病后7—20个月期间下降明显,21—40个月期间趋于平缓,41—96个月期间持续下降。结论2011—2018年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既往病例血清SFTSV中和抗体普遍呈阳性,具有自我保护能力。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渐降低,且与急性期病毒载量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可进行针对性免疫防护。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FTSV中和抗体 消长规律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激素联合免疫抗体检测在女性不孕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商丘市妇幼保健院不孕患者150例(不孕组),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生育功能正常的女性15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女性血清激素水平及免疫抗体阳性率,统计不孕组行血清激素联合免疫抗体检测的阳性结果。结果不孕组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催乳素(PRL)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62.511、11.689、41.024、45.827,P<0.05)。不孕组月经周期失调者LH、E2、FSH、PRL水平高于月经周期正常者(t=13.011、3.258、20.018、9.854,P<0.05)。不孕组卵巢功能低下者LH、E2、FSH、PRL水平高于卵巢功能正常者(t=21.351、4.164、25.046、13.372,P<0.05)。不孕组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AhAb)、抗心磷脂抗体(AC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透明带抗体(ZPAb)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χ2=22.581、17.447、53.882、18.484,P<0.05)。不孕组继发性不孕者AhAb、ACAb、EmAb、ZPAb阳性率高于原发性不孕者(χ2=7.367、7.169、4.059、4.331,P<0.05)。血清激素联合免疫抗体检测不孕组女性,结果示阳性136例(90.67%)。结论女性不孕患者血清激素和免疫抗体表达异常,并与月经周期、卵巢功能、不孕类型相关,二者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高,可用于临床不孕的筛查和诊断。

  • 标签: 不孕 血清激素 免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aPL)阳性患者在病程中发生血清学转化的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前瞻性队列数据库中筛选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aPL持续阳性至少12周、随访时间至少9个月的患者。分析入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狼疮抗凝物(LA)、抗心磷脂抗体(aCL)、抗β2糖蛋白I抗体(抗β2GPI)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不同aPL血清学转化的影响因素。统计学方法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和Mann Whitney U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3例患者,25%原发性APS,63%合并SLE。在平均45个月的随访时间里,LA、aCL和抗β2GPI转阴率(2次以上检测阴性,间隔至少12周)分别为11%(9/83),26%(18/69)和24%(13/5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LA双法阳性是LA转阴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0.055,95%CI(0.006,0.545),P=0.013];aCL中高滴度阳性[OR=0.199,95%CI(0.050,0.798),P=0.023]和aPL基线阳性数量[OR=0.220,95%CI(0.066,0.735),P=0.014]是aCL转阴的独立保护性因素;而合并SLE是aCL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50,95%CI(1.195,152.6),P=0.035]。与aCL结果类似,抗β2GPI中高滴度阳性[OR=0.168,95%CI(0.032,0.872),P=0.034]和aPL基线阳性数量[OR=0.243,95%CI(0.073,0.813),P=0.022]是抗β2GPI转阴的独立保护性因素。基线三抗体阳性的40例患者中未发现与aPL转阴的相关因素。aPL持续阳性与再发血栓/病态妊娠事件无明确相关性。结论aPL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清学转化,其中aCL的转阴率最高。抗体低滴度阳性、抗体阳性数量少与aCL和抗β2GPI转阴相关。SLE患者中的阳性aCL更容易转阴;LA双法阳性患者多数保持持续阳性。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抗体,抗磷脂 血清学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可溶性IgE高亲和力受体α(sFcεRⅠα)、IgG型抗IgE、IgG型抗FcεRⅠ自身抗体的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至7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首诊的43例CU患者作为CU组,同时选择37例皮炎湿疹患者及51名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疾病对照(DC)组及健康对照(N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IgE、抗FcεRⅠ和sFcεRⅠα。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各组指标水平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病情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价值。结果CU组血清IgE、抗IgE、抗FcεRⅠ水平显著高于NC组,中位数分别为65.70 IU/ml比17.10 IU/ml,χ2=28.541,P=0.001;0.61比0.39,χ2=27.408,P=0.001;0.64比0.51,χ2=29.102,P<0.001。CU组抗FcεRⅠ水平显著低于DC组,0.64比0.83,χ2=25.869,P=0.007。CU、DC、NC组血清sFcεRⅠα中位数分别为5.74、5.38和4.50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3,P=0.177。IgE与sFcεRⅠα、抗IgE与抗FcεRⅠ水平呈正相关(r=0.455,P<0.001;r=0.611,P<0.001)。四指标与病程、症状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IgE、抗IgE、抗FcεRⅠ对CU的诊断效能(AUC均=0.72)优于sFcεRⅠα(AUC=0.61),四项联合检测可达最高诊断效能(AUC=0.83);抗FcεRI对CU与DC具鉴别诊断价值,AUC=0.70,P=0.002。结论CU患者血清IgE、抗IgE及抗FcεRⅠ水平显著升高。肥大细胞活化相关分子具有成为CU诊断指标的潜能。

  • 标签: 荨麻疹 免疫球蛋白E 受体,IgE 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血清抗EB病毒(EBV)抗体谱类型,分析抗EBV衣壳抗原(VCA)免疫球蛋白(IgG)抗体亲合力检测在诊断IM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IM的150例住院患儿的血清抗EBV抗体谱结果及血浆EBV核酸检测结果,抗EBV抗体谱包括抗VCA IgG和IgM,抗早期抗原(EA)IgA,抗EBV核抗原(EBNA)IgG和VCA IgG抗体亲合力。抗EBV抗体谱的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浆EBV核酸检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150例IM患儿中抗EBV抗体谱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1.抗VCA-IgM/IgG阳性、抗EBNA-IgG阴性和抗VCA-IgG低亲合力抗体阳性130例(86.7%),其中抗EA-IgA阳性50例;2.抗VCA-IgM阴性,抗VCA-IgG阳性、抗EBNA-IgG阴性和抗VCA-IgG低亲合力抗体阳性18例(12.0%),其中EA-IgA阳性5例。132例患儿进行了血浆EBV DNA检测,阳性率37.9%(50/132例)。结论儿童IM患者血清抗EBV抗体谱呈现多种类型,12.0%的IM患儿住院时抗VCA-IgM阴性,依靠抗VCA-IgG抗体亲合力检测可明确诊断。

  • 标签: 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抗体亲和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兔抗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血清制备中不同免疫剂量对抗体效价的影响。方法将9只实验兔简单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5、50和100 μg 3个剂量EV71灭活疫苗和弗氏佐剂均匀混合后,通过肌内注射途径分别免疫3组动物,于第0、7、14及28天各免疫1次,每7天采血,分离血清,检测抗EV71中和抗体效价。结果100 μg剂量组兔血清抗体效价显著高于5和50 μg剂量组(第42天t值分别为-3.282和-2.486,P值均<0.05)。第42天时,兔血清抗体效价和免疫剂量(5~100 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478.229x-2 041.820。结论在本实验选择的3个免疫剂量中,随着免疫剂量升高,产生的血清抗体效价也升高,且呈线性关系。

  • 标签: 免疫血清 剂量效应关系,免疫 肠道病毒71型 抗体效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感染肝炎(HBV)、丙型病毒感染肝炎(HCV)患者血清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875例HBV、563例HCV、488例体检健康者(HC)的抗核抗体谱(ANAs)阳性分布;根据病毒性肝炎患者抗核抗体谱结果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肝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纳入有完整资料的患者为456例。结果HBV患者的ANAs阳性率为18.40%,HCV患者为11.90%,HC患者为4.10%,病毒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的ANAs阳率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毒性肝炎组的ANAs阳性率与H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抗体有:抗dsDNA抗体、抗Nucleosome抗体、抗Histone抗体、抗SSA/Ro60抗体、抗SSA/Ro52抗体、抗SSB抗体、抗AMA-M2抗体、抗CENP-B抗体。最常见SSA/Ro52抗体阳性;病毒性肝炎组ANAs性别比较,阳性组女性多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肝炎患者ANAs阳性组AST、ALT、GGT、TBI均高于阴性组,白蛋白ALB水平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性肝炎患者ANAs阳性组IgG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检测病毒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多项抗核抗体谱,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免疫状况,对疾病的临床诊疗和转归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抗核抗体谱 乙型病毒感染肝炎 丙型病毒感染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在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1至2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NCP确诊患者共计116例为疾病组,非NCP人群包含非NCP住院患者84例和健康体检者50名,共计134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中2019-nCoV IgM和IgG抗体浓度。2019-nCoV IgM、IgG抗体单项检测及其联合检测3种方式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采用χ2检验;NCP患者2019-nCoV核酸转阴前后其IgM、IgG抗体阳性率和浓度的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NCP患者病程中2019-nCoV抗体浓度变化趋势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2019-nCoV IgG的敏感度(90.5%,105/116)高于2019-nCoV IgM(75.9%,88/1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1,P<0.05);2019-nCoV IgG的特异度(99.3%,133/134)高于2019-nCoV IgM(94.0%,126/1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3,P<0.05)。2019-nCoV IgM联合IgG后的敏感度(89.7%,87/97)高于2019-nCoV Ig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9,P<0.05);2019-nCoV IgM联合IgG后的特异度(100%,125/125)高于2019-nCoV Ig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0,P<0.05)。在2019-nCoV核酸转阴后血清2019-nCoV IgM抗体阳性率(9/17)及浓度[13.0(4.9,24.7)AU/ml]均显著低于核酸转阴前IgM抗体阳性率(15/17)和浓度[29.5(14.0,61.3)AU/ml](χ2=5.10,Z=-3.195,P均<0.05)。在NCP病程中,从确诊第1天到每隔3天留取患者血清标本,共留取3次。第1次2019-nCoV IgM和IgG抗体浓度[分别为19.4(12.4,63.7)AU/ml,105.8(74.8,126.1)AU/ml]均显著高于第2次的浓度[15.8(7.1,40.3)AU/ml,80.5(66.7,105.9)AU/ml](Z分别为-2.897、-3.179,P均<0.05)。结论2019-nCoV IgG抗体用于诊断NCP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2019-nCoV IgM抗体浓度与2019-nCoV核酸检出有一定的关联性;2019-nCoV IgM和IgG抗体联合2019-nCoV核酸检测可能是目前诊断NCP最佳实验室指标。

  • 标签: 冠状病毒属 肺炎,病毒性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G 核酸类 敏感性与特异性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2012年实施2剂次水痘疫苗免疫策略5年后的2017年健康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抗体水平及变化趋势,为科学评价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和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8个区,分10个年龄段,共招募2 144名受试者,采集受试者血清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VZV抗体,分析抗体浓度和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并与2012年结果进行对比。主要采用非参数检验和χ²检验对抗体浓度和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受试者本市与外省户籍比例为1∶1,男女比例为1∶1.08。VZV抗体浓度M(Q1,Q3)为341.4(78.6,1 497.8)mIU/ml,总抗体阳性率为71.1%(1 524/2 144)。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χ²=736.39,P<0.01)和抗体浓度(χ²=740.34,P<0.01)均有差异。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趋势=7.32,P趋势<0.01)。≤14岁的862名儿童中,2剂次受试者抗体阳性率为72.8%(182/250)高于1剂次的51.9%(154/297)(χ²=25.14,P<0.01),其中1~4岁组(χ²=11.71,P<0.01)、10~14岁组(χ²=5.95,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岁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00,P=0.07)。与2012年相比,2017年5~9岁组抗体阳性率上升(χ²=14.35,P<0.01),但1~4岁组抗体阳性率下降(χ²=11.51,P=0.01)。结论北京市推荐水痘疫苗加强免疫显著提高了儿童VZV抗体水平,未来需要结合流行病学证据探索更为优化的儿童2剂次水痘疫苗接种程序。

  • 标签: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血清 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