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律失常心肌病(ACM)是一种以心律失常为突出表现,同时存在心脏结构异常的遗传性心肌疾病,常见类型为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表现为右心室起源的心律失常合并右心室扩张及右心衰竭,也可累及左心室而表现多种亚类型,通称为ACM。常见病因为编码心肌细胞的桥粒蛋白基因的突变。近年来对AC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认识进展较快,但漏诊率和误诊率仍然较高,国内发病率不清楚。从基因型-表型、病因等方面进行诊断及鉴别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突变 诊断
  • 简介:摘要碳酸钡中毒在临床病例中多为误服所致,自杀服毒病例较为少见。2020年11月,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收治1例因轻生服毒后出现严重的低钾血症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在救治过程中采取及时有效的补钾和对症、解毒治疗至关重要,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在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采取快速准确的抢救措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关键。本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类似病例提供诊治参考。

  • 标签: 中毒 碳酸钡 低钾血症 心律失常 救治
  • 简介:摘要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如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等,对其进行危险分层有助于识别出高危患者并即时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目前已发现多种基因突变与ARVC相关,而不同基因突变所致的ARVC临床特点不同,我们有望利用基因型对ARVC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该文对基因型在ARVC危险分层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突变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危险分层
  • 简介:摘要随着对胆汁酸的研究不断深入,逐渐发现并证实了高水平胆汁酸可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例如,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AF)、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者甚至可出现心脏骤停。还发现胎儿比成人更易发生胆汁酸诱导的心律失常。人们已经认识到胆汁酸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心律失常,例如,胆汁酸对离子及离子通道的影响、受体介导、迷走神经介导等途径。而熊去氧胆酸是目前发现的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并且具有抗心律失常效应的胆汁酸。现就胆汁酸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胆汁酸 心律失常 熊去氧胆酸 毒蕈碱M2受体
  • 简介:摘要胎儿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胎儿心脏疾病,主要包括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大多数情况下的胎儿心律失常属于良性病变,在少数情况下,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房室传导阻滞等会导致胎儿心功能不全、胎儿水肿甚至胎儿宫内死亡的发生,因此及时的宫内治疗干预将有助于改善胎儿预后。本文就不同类型胎儿心律失常的宫内治疗进行总结。

  • 标签: 胎儿疾病 心律失常,心性 胎儿期疗法
  • 简介:摘要1例65岁男性患者因左肺鳞状细胞癌接受紫杉醇(210 mg静脉滴注、第1天)和卡铂(0.5 g静脉滴注、第1天)方案化疗(21 d为1个疗程)及阿帕替尼靶向治疗(0.25 g口服、1次/d)。首次口服阿帕替尼后约1 h,患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胸闷,继而出现四肢麻木和乏力;再次口服阿帕替尼约1 h后,上述症状复现,并出现下肢胀痛、不能言语和心律失常。考虑与阿帕替尼有关。停用该药,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抗过敏、解痉平喘、抗心律失常等治疗,5 d后上述症状消失。

  • 标签: 鳞状细胞 呼吸困难 心律失常 心性 手足综合征 阿帕替尼
  • 作者: 张光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9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5期
  • 机构:合江县先市中心卫生院,四川泸州 646200
  • 简介:老年人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身体各项功能也随之下降,而在生活当中经常会听见有老年人说自己的心脏不好,出现心律失常的现象,但是大部分老年人对于这种疾病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心律失常通常指的是人体心脏跳动不规律,或快或慢,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值。导致患者心脏自律性产生异常的状况。

  • 标签: 老年人;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新药研发整体进展缓慢,鲜有新药上市。但近几年来,AAD的新分类和新靶点不断涌现,促进了AAD的研发热度;同时,传统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途径也更加明确,定位更加清晰,提升了临床医生对心律失常患者精准治疗的能力。

  • 标签: 抗心律失常药 药物治疗 新药热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年度"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的发布迎来了第11个年度。编辑部再度会同国内专家同道遴选出我们认为2022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心律失常领域10项研究,焦点涵盖心房颤动治疗新策略、筛查评估新手段、抗凝治疗新证据、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新疗法及新时机、生理性起搏治疗新突破及心脏性猝死防治新技术等内容。愿与各位同道共同研讨心律失常领域的热点前沿,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 标签: 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 心脏性猝死 导管消融 心脏起搏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 简介:摘要年度"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的发布迎来了第10个年度。十年携手相伴,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十年砥砺前行,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再度携手国内多位心律失常专家层层甄选出我们认为的2021年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10项研究,内容涵盖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治疗的新策略、起搏新技术真实世界研究、心脏性猝死及室性心律失常预测新模型及新型药物治疗方法、左心耳封堵有效性新证据,此外还新增了健康生活方式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愿与同道们深耕心领域,共话新征程。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 心脏性猝死 导管消融 心脏起搏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左心耳封堵
  • 简介:摘要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既可发生在结构性心脏病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不同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影响不同,有的预后良好,有的可明显心悸与黑矇,甚至心脏性猝死。为了让基层医院的医生能更好地认识室性心律失常,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撰写了"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期望该共识基层版有助于促进我国基层医生规范化诊治室性心律失常

  • 标签: 室性心律失常 共识 心脏性猝死 药物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导管消融
  • 简介:摘要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近期对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发布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本文对专家共识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共识并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指南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解读
  • 简介:摘要Lorenz散点图是以整体观视角分析海量心电数据的非线性技术方法,在快速诊断及鉴别诊断心律失常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Lorenz散点图在一张图上将24 h心电数据"尽收眼底",图形的大小、形状可直观反映心律失常质,既简单又直观,大大简化了以往分析海量心电图数据的繁琐。本文主要对Lorenz散点图在诊断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Lorenz散点图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迎来第8个年度。《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会同国内心律失常的专家同道再度遴选国际最具影响力的10大研究时发现,2019年是心律失常领域不同寻常的一年,中国学者在心律失常临床研究领域的部分工作已经走在国际前列。今年的内容涵盖心律失常心肌病的精准分类、左束支起搏的新进展、心房颤动(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的新技术、房颤抗栓治疗的新策略、发展中国家心脏性猝死预防的新依据、心脏性猝死风险识别的新手段等。愿与同道们共同讨论心律失常领域发展的新动态,探索新方向。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心脏电生理学 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住院的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评睡眠质量,以PSQI>7分定义为睡眠障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492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278例(278/492,56.5%),年龄(55.49±14.93)岁。PSQI为(6.58±4.14)分,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4.1%(168/4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76,95%CI 1.17~2.66,P=0.007)、年龄(OR=1.75,95%CI 1.01~2.77,P=0.018)、焦虑(OR=3.72,95%CI 2.24~6.19,P<0.001)、抑郁(OR=1.82,95%CI 1.15~2.88,P=0.010)对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有显著影响。女患者睡眠障碍比例显著高于男患者[41.6%(89/214)对28.4%(79/278), χ2=9.33,P=0.002]。≤65岁患者睡眠障碍比例显著低于>65岁患者[31.3%(112/358)对41.8%(56/134), χ2=4.79,P=0.029]。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评估有焦虑情绪患者睡眠障碍比例显著高于无焦虑情绪患者[61.7%(71/115)对25.7%(97/377), χ2=50.82,P<0.001],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评估有抑郁情绪患者睡眠障碍比例显著高于无抑郁情绪患者[50.0%(86/172)对25.6%(82/320), χ2=29.56,P<0.001]。结论心律失常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与年龄、性别、焦虑、抑郁等密切相关。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睡眠障碍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胎儿心律失常(FA)是产科及儿童心血管科门诊常见的胎儿疾病,约10% FA可持续存在或进展,导致重要脏器继发性损伤及胎儿心力衰竭,甚至可导致胎儿早产及死亡。在准确的产前诊断基础上,对FA的性质进行甄别,对严重FA进行及时恰当干预,改善胎儿预后,具有极大的医学及社会学意义。目前国外在FA产前干预方案制定,以及治疗药物评价等方面均取得较多进展,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尚较少,不同研究对FA的产前治疗及管理差异均较大。为提高中国儿科及围生医学科医师对FA产前管理认识,严格把控FA临床治疗适应证,规范治疗策略,推动FA产前干预在国内的健康良性发展,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胎儿心脏病协作组、围产期先天性心脏病诊疗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FA产前治疗及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国内实际,经过充分讨论,对我国FA产前干预指征、干预策略、药物治疗选择等,达成初步共识后,制定《胎儿心律失常产前治疗及管理专家指导意见》。但是,目前国外关于快速及缓慢性FA产前干预的临床研究,多局限于单中心、回顾性及小样本研究,不同研究的干预方案差异较大,临床证据级别较低。随着国内外FA产前干预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数据的发布,在国内同道共同努力下,本意见内容将不断更新、完善,也将更符合国内临床实践需求,达到促进FA产前治疗及管理不断进步的目的。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心率,胎儿 心动过速,室上性 心房扑动 房室传导阻滞 超声心动描记术,压力 产前诊断 水肿,胎儿 诊疗工作管理,医学 胎儿
  • 简介:摘要我国目前心律失常发病率快速上升,呈年轻化和不断增长的趋势,常引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脑血栓等危重症的发生。心律失常往往伴有心肌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评估心律失常患者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对患者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效果评估及远期治疗结局预测有重要的意义。斑点追踪技术(STE)是新近兴起的超声技术,可定量评估心肌功能,较常规超声心动图有无角度依赖性等优势,可用于识别细微心肌损伤,其单独或联合常规心脏超声在心律失常疾病的多个方面均有应用。本文就其在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斑点追踪技术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心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