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促进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采集病理学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血液标本53例,首先把MDA-MB-231乳腺癌细胞分为对照组、TNF-α诱导组,再把乳腺癌细胞分为空载对照组(转染空载体)、Arf6-T27N组(转染Arf6-T27N)、空载转染+TNF-α组(转染空载体后加500 ng/ml TNF-α)、Arf6-T27N+TNF-α组(转染Arf6-T27N后加500 ng/ml TNF-α)。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对乳腺癌患者血浆中TNF-α含量进行检测,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小G蛋白活化实验(GLISA)筛选并检测对照组和TNF-α诱导组的小G蛋白及其诱导效应。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TNF-α表达高低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比较,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浆中TNF-α的含量(391.24±307.35比709.58±277.51)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与对照组比较,TNF-α诱导组乳腺癌细胞相对愈合面积(1.00±0.04比2.34±0.25)增大,细胞小G蛋白Arf6活性(1.00±0.02比3.11±0.14)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与空载转染+TNF-α组比较,Arf6-T27N+TNF-α组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2.33±0.14比1.83±0.15)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本研究阐明TNF-α通过激活Arf6促进乳腺癌细胞迁移,提示TNF-α/Arf6可作为控制乳腺癌转移的新靶点。

  • 标签: TNF-α Arf6 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胃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胃癌患者46例进行观察研究,行手术切除中选择胃癌组织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包括46例胃癌原发灶、癌旁组织与25例胃癌患者正常胃黏膜组织中TNF-α的表达。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癌旁组织组(261.21±21.16) μg/L与胃癌原发灶组TNF-α表达水平(172.57±15.09) μg/L高于正常组织组(35.21±4.1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25,P<0.05)。Ⅱ期(211.42±20.65) μg/L、Ⅲ期TNF-α表达水平(305.26±28.46) μg/L高于病理分期Ⅰ期(182.35±17.3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337,P<0.05);N1期(236.57±22.49) μg/L、N2期(274.24±25.21) μg/L、N3期TNF-α表达水平(361.45±33.35) μg/L高于N0期(185.21±17.3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76,P<0.05)。T2期(41.67%)、T3期(52.38%)与T4期胃癌组织TNF-α阳性表达率(77.78%)远高于T1期(25.00%,χ2=11.547,P<0.05);T3、T4期胃癌组织TNF-α阳性表达率(52.38%、77.78%)远高于T2期(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52,P<0.05)。低分化组(50.00%)、中分化组(50.00%)、高分化组TNF-α阳性表达率(5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8,P>0.05)。结论TNF-α高表达与胃癌的T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参与胃癌病症的发生、进展。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表达 胃癌 癌旁组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成员可直接破坏肠道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共刺激淋巴细胞,从而促进炎症发生发展。肿瘤坏死因子(TNF)可作为IBD治疗的靶标。本文对TNF和其他TNFSF成员,特别是FasL、TRAIL、RANKL、TWEAK、LIGHT和TL1A在IBD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 炎症因子
  • 作者: 谢秋丽 陈玉冰 袁观斗 何松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宁 530021 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 广西肝脏疾病免疫与代谢研究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21
  • 简介:摘要蛋白质构象变化或基因表达量异常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作用蛋白(TRAIP/TRIP/RNF206)作为E3泛素连接酶,其结构改变及泛素酶活性变化与疾病息息相关,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尤其是在DNA复制与损伤修复研究领域。TRAIP的异常表达已在多种疾病中被报道,比如肿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TRAIP通过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细胞周期进程或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等致病机制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有关TRAIP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迅速,提示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文拟对近年来TRAIP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作出综述和展望。

  • 标签: 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DNA损伤反应 肿瘤发生
  • 简介:摘要2例患者(例1女,59岁;例2女,67岁)分别因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应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例1接受rhTNFR:Fc 50 mg皮下注射、1次/周。治疗3次后双侧上臂出现粟粒大小红色丘疹,伴瘙痒,自行停用rhTNFR:Fc后皮疹减轻;2周后再次使用rhTNFR:Fc,双侧上臂红色丘疹复现并加重,肩背部出现粟粒大小红色丘疹,左踝部出现水肿性红斑,考虑为rhTNFR:Fc所致药疹,停用该药,给予抗过敏治疗10 d后皮疹减轻,1月后皮疹消退。例2接受rhTNFR:Fc 50 mg皮下注射、1次/周,治疗4次后左下肢出现散在的黄豆大小红色丘疹,此后丘疹面积逐渐增大并出现脱屑,考虑为rhTNFR:Fc所致。停用该药,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其他抗风湿药物及补钙等治疗,14 d后丘疹基本消退。

  • 标签: 药疹 关节炎,类风湿 椎关节炎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 简介:摘要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取得显著疗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矛盾的药物不良反应,即其可诱发部分患者出现银屑病样表现,称之为TNF-α抑制剂诱导的银屑病,病理表现可为银屑病样改变,也可为海绵状改变,发病机制可能与TNF-α和Ⅰ型干扰素之间平衡失调、白细胞介素23/Th17细胞轴参与、感染有关。本文对TNF-α抑制剂诱导的银屑病的流行病学、组织学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做一阐述,为识别和治疗TNF-α抑制剂诱导的银屑病提供依据。

  • 标签: 银屑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生物制剂 不良反应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诱导的银屑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辅助治疗绞窄性肠梗阻合并缺血性肠坏死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6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区人民医院诊治的绞窄性肠梗阻合并缺血性肠坏死患者122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切除吻合术,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术后给予生物制剂抗TNF-α治疗,连续应用2周。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试验组术后症状缓解时间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都显著低于对照组[(2.14 ± 0.41)d比(6.24 ± 1.28)d和(3.54 ± 0.77)d比(6.99 ± 0.9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4 d肺部感染、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9%(3/61)比18.0%(11/61)](P<0.05)。试验组术后1 d与术后7 d血清TNF-α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15.66 ± 2.19)ng/L比(39.77 ± 1.30)ng/L、(5.20 ± 0.11)ng/L比(13.08 ± 1.45)ng/L](P<0.05)。试验组术后14 d排便排气功能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4 d最大静息时肛门括约肌压(MRASP)和最大缩窄压(MSP)都显著高于术后1 d,试验组术后14 d MRASP和MSP也显著高于对照组[(80.24 ± 11.39)mmHg(1 mmHg=0.133 kPa)比(76.24 ± 12.11)mmHg、(231.98 ± 45.29)mmHg比(226.39 ± 41.87)mmHg](P<0.05)。结论抗TNF-α辅助治疗绞窄性肠梗阻合并缺血性肠坏死能促进临床症状恢复,抑制血清TNF-ɑ的释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的胃肠动力。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肠梗阻 缺血性肠坏死 胃肠功能
  • 简介:摘要报道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收治的4例化脓性汗腺炎,年龄20 ~ 45岁,均为男性,皮损表现为腋窝、臀部、腹股沟的窦道、脓肿、瘢痕,Hurley分期Ⅱ~Ⅲ期。既往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药物、中药等多种治疗方案,改善均不明显。予静脉滴注英夫利西单抗5 mg/kg,第0、2、6周各1次,后每间隔8周1次;或皮下注射阿达木单抗,第0、2周各80 mg/次,后每间隔2周40 mg/次。2例静脉滴注英夫利西单抗后出现输液反应,改用阿达木单抗。3例达到化脓性汗腺炎临床反应(HiSCR),1例无效。

  • 标签: 化脓性汗腺炎 生物制剂 治疗 英夫利西单抗 阿达木单抗
  • 简介:摘要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RAPS)属于少见的遗传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严重者出现淀粉样变性,预后较差。本例患者因合并肺结核,在完成规范抗结核疗程后仍有反复发热,排除感染、肿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行基因学检测后得以确诊,为精准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了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疾病是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伤的慢性炎性疾病。自身免疫异常能够影响女性生育能力和妊娠结局,妊娠也能够影响自身免疫疾病的病情,故孕前、妊娠期及产后控制疾病状态十分重要。肿瘤坏死因子-α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被应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本文就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在自身免疫疾病合并妊娠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抑制剂 自身免疫疾病 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症状与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治疗前,两组关节压痛、关节肿胀、疼痛评分、晨僵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压痛、关节肿胀数少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白细胞介素-17、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白细胞介素-17、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S2)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集GDS4602统计分析银屑病患者皮损FADS2的表达变化。取5只咪喹莫特诱导的C57BL/6小鼠银屑病模型背部皮肤,并取收集于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的人正常对照皮肤和银屑病患者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前及10周后的皮损组织标本各4份以及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前及12周后的皮损组织标本各3份,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表皮中FADS2的表达。体外培养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用50 n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0、6、12或24 h,用200 ng/ml白细胞介素17A(IL-17A)刺激0、6、12 h;用TNF-α单独或联合NF-κB通路抑制剂BAY 11-7082(5 μmol/L)刺激6 h。处理完成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FADS2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DS4602统计结果显示,与人正常皮肤对照组FADS2基因表达水平(2.035 ± 1.226)相比,银屑病皮损(0.656 ± 0.475)及非皮损(1.503 ± 1.062)组织中显著降低,F值分别为55.17、3.07,P值分别<0.001、= 0.012,并且皮损处显著低于非皮损处(F = 26.27,P < 0.001)。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皮肤FADS2蛋白表达(灰度值比值:1.000;荧光强度:30.720 ± 6.850)相比,咪喹莫特组小鼠皮损表达显著降低(灰度值比值:0.463 ± 0.172,t = 7.00,P = 0.002;荧光强度:21.840 ± 3.125,t = 3.15,P = 0.035)。银屑病患者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10周后,皮损中FADS2蛋白表达(43.775 ± 3.342)较未治疗时(27.950 ± 1.218)显著升高(t = -6.95,P = 0.006);而使用司库奇尤单抗治疗12周后的银屑病患者皮损处FADS2蛋白表达(28.667 ± 3.402)与治疗前(31.933 ± 2.987)比较没有显著升高(t = 2.72,P = 0.113)。qPCR显示,与HaCaT细胞TNF-α 0 h组相比,TNF-α 6 h组、12 h组FADS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02、0.003);与IL-17A 0 h组相比,IL-17A 6 h组、12 h组相对表达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49、0.961)。与HaCaT细胞对照组(正常培养基培养,1.000)相比,TNF-α 6 h组FADS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0.682 ± 0.132,t = 4.82,P = 0.017);与TNF-α 6 h组相比,TNF-α + BAY 11-7082 6 h组显著升高(1.541 ± 0.525,t = -3.58,P = 0.037)。Western印迹显示,与HaCaT细胞TNF-α 0 h组相比,TNF-α 24 h组FADS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F = 6.24,P = 0.013)。结论FADS2在银屑病皮损中表达下降,其表达下调可能与TNF-α有关。

  • 标签: 银屑病 脂肪酸去饱和酶类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7A 角蛋白细胞 脂肪酸去饱和酶2
  • 简介:摘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肠上皮细胞免疫反应的核心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肠病(IBD)中发挥重要致病作用。抗TNF-α单克隆抗体已进入全人源时代,该类生物制剂能阻断TNF-α发挥抗炎治疗IBD的作用。已有大量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数据表明,抗TNF-α生物制剂在治疗IBD时能实现诱导缓解、维持缓解、黏膜愈合的目标,尤其对瘘管型克罗恩病和并发肠外表现的IBD患者效果更好。抗TNF-α生物制剂总体安全性良好。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炎症性肠病 生物制剂治疗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单抗)可用于儿童克罗恩病的诱导和维持缓解治疗,但目前国内尚缺乏抗TNF-α单抗治疗儿童克罗恩病的共识或指南,国内炎症性肠病领域的儿科专家借鉴国外最新指南以及国内抗TNF-α单抗治疗儿童克罗恩病的临床研究,特制定本共识,以进一步规范抗TNF-α单抗在儿童克罗恩病的治疗,为儿童克罗恩病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

  • 标签: 抗肿瘤坏死因子-α 克罗恩病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阿达木单克隆抗体 治疗 儿童 共识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肿瘤的患病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但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制剂治疗是否增加IBD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合并既往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是否仍可继续使用抗TNF制剂,是制定IBD临床决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抗肿瘤坏死因子制剂 肿瘤 风险
  • 简介:摘要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是川崎病的治疗难点与关注焦点,本文就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定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阻断剂的治疗机制、英夫利昔单抗和依那西普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患儿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对TNF-α阻断剂治疗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患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进一步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目前多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启动了难以停止的、发作与缓解交替的肠道免疫反应。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因此,进一步探讨和阐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对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umor necrosis factor-like ligand 1 aberrance,TL1A)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新成员,是炎症性肠病的易感基因。TL1A在黏膜炎症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起到了关键的调控和连接作用,从而在炎症性肠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将TL1A在炎症性肠病免疫调控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敲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和对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RG)中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的调节机制。方法构建稳定敲低TNF-α的病毒载体(AAV9-shRNA-TNF-α)后,40只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大鼠左后肢胫骨骨腔中植入煮沸的Walker 256细胞构建假手术组;肿瘤细胞植入组(TCI组):将Walker 256细胞植入大鼠左后肢胫骨骨腔中诱导骨癌痛模型;TCI+AAV9-shRNA-TNF-α组:TCI大鼠鞘内注射AAV9-shRNA-TNF-α;TCI+AAV9-shRNA-NC组:TCI大鼠鞘内注射AAV9-shRNA-TNF-α的阴性对照(NC)。各组大鼠造模前1 d及造模后1、3、7、14、21 d分别使用von Frey纤维测痛仪以及热板痛觉测试仪检测大鼠左后足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觉缩足潜伏期;于造模后21 d处死各组大鼠取L4~L5节段脊髓和DRG。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DRG和脊髓中TNF-α和TRPV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脊髓TNF-α的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TCI组机械痛阈值在3 d(8.174±0.181)g、7 d(7.089±0.582)g、14 d(6.344±0.222)g、21 d(7.603±0.122)g降低(P值依次为0.006、0.021、0.016、0.022),热痛觉缩足潜伏期在3 d(6.41±1.05)s、7 d(6.21±0.15)s、14 d(6.58±0.12)s、21 d(6.42±0.47)s也降低(P值依次为0.003、0.018、0.012、0.032);与假手术组比较,TCI组21 d时的DRG中TNF-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3与0.008),脊髓中TNF-α蛋白表达升高(P=0.017),DRG中TRPV1的mRNA升高(P=0.006),脊髓中TRPV1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分别为0.016,0.009)。与TCI+AAV9-shRNA-NC组比较,TCI+AAV9-shRNA-TNF-α组机械痛阈值在3 d(12.224±0.802)g、7 d(15.331±1.917)g、14 d(18.903±5.882)g、21 d(21.321±4.695)g升高(P值依次为0.011、0.023、0.018、0.006),热痛觉缩足潜伏期在3 d(10.18±0.23)s、7 d(11.91±0.53)s、14 d(11.76±0.17)s、21 d(12.15±0.26)s也升高(P值依次为0.015、0.032、0.009、0.017);与TCI+AAV9-shRNA-NC组比较,TCI+AAV9-shRNA-TNF-α组21 d的DRG中TNF-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P=0.029与0.017),脊髓中TNF-α蛋白表达降低(P=0.031),DRG中TRPV1的mRNA降低(P=0.036),脊髓中TRPV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6,0.009)。结论沉默TNF-α可缓解骨癌痛模型大鼠的疼痛行为并抑制大鼠脊髓和DRG中TRPV1 mRNA水平及脊髓的TRPV1蛋白水平。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癌痛 骨肿瘤 腺病毒干扰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