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液水通道蛋白2(AQP2)在肾小管功能损伤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高血压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肾病组,并根据其是否出现水肿分为水肿组(43例)与非水肿组(43例);同时,选取同期入院进行体检的86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AQP2、血清胱抑素C(Cys-C)、血清肌酐(S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水平,选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尿AQP在肾小管功能损伤诊断中的价值。结果通过百分位数法分析结果显示尿AQP2的参考区间<19.11 ng/mL。肾病组的尿AQP2水平为(25.89±3.84)ng/mL,对照组的尿AQP2水平为(9.41±1.53)ng/mL;与对照组比较,肾病组的尿AQP2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水肿组的尿AQP2、β2-MG、α1-MG水平高于非水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尿AQP2诊断肾病水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最佳临界值为26.92 ng/mL,灵敏度为71.04%,特异度为81.24%;尿AQP2诊断肾病的AUC为0.92,最佳临界值为18.11 ng/mL,灵敏度为81.42%,特异度为92.62%;尿β2-MG诊断肾病水肿的AUC为0.68,尿α1-MG诊断肾病水肿的AUC为0.79。尿β2-MG、α1-MG、AQP2联合诊断肾病水肿的AUC、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0.90、86.83%、87.49%。结论尿AQP2可作为肾小管功能损伤评价中的敏感指标,可提升肾小管功能损伤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水通道蛋白质2 尿 高血压性肾病 肾小管 创伤和损伤
  • 作者: 柒春芳 陈祖姣 王文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广州 510080;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广州 510006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广州 510080;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80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广州 510080;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广州 510006;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病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是迫切需要关注的慢性流行病。早期DKD损伤机制和治疗靶点的研究已由以肾小球损伤为中心转移到"糖尿病肾小管病(diabetic tubulopathy,DT)"研究。本文就DT的概念及其在DKD启动、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和治疗靶点进行归纳,以期为早期DK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 糖尿病肾小管病 糖尿病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在糖尿病肾小管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体检和住院患者尿液标本452例(其中对照组252例,糖尿病无肾损伤组113例,糖尿病肾损伤组87例),采用UF-5000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所有患者标本,以人工镜检法为参考方法,建立正常人群参考范围,采用Kappa一致性分析评估UF-5000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能力;ROC曲线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对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管损伤的诊断价值;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卡方检验分析多个样本中位数和率的比较。结果UF-5000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参考范围为:0~1.7个/μl。仪器法和人工镜检法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699,P>0.05,二者具有较高一致性;ROC曲线分析得出cut-off值为1.7个/μl时,该值所对应的敏感度为0.791,特异度为0.817,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健康对照组、糖尿病无肾损伤组和糖尿病肾损伤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位数分别为0.4个/μl、2.0个/μl和2.3个/μl;三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2.78%、56.64%和75.86%,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无肾损伤组和糖尿病肾损伤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位数分布和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无肾损伤组和糖尿病肾损伤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检出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UF-5000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与人工镜检法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无肾损伤患者尿沉渣中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阳性率显著增高,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肾小管损伤,以利于临床及时进行干预。

  • 标签: 肾小管上皮细胞 糖尿病 肾小管损伤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y,PTC)、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renal peritubular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RPECs)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相关研究结果,从PTC血流量减少、RPECs损伤以及PTC稀疏等方面分析PTC与AKI发病的可能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PTC在AKI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TC的损伤甚至可能是某些AKI的始动因素。研究RPECs损伤及其保护机制可能为预防AKI发生、延缓AKI向慢性肾脏病(CKD)转化提供潜在的、新的治疗思路。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毛细血管 肾小管 发病机制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小管功能标志物与慢性肾病(CKD)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相关性以及其在早期预测CKD患者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200例CK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CVD的103例患者为CVD组,未出现CVD的97例患者为对照组。测定所有患者的肾小管功能标志物,包括α-1微球蛋白(α-1m)、β-2微球蛋白(β-2m)和尿调节蛋白水平,并记录所有患者临床参数。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肾功能指标、α-1m、β-2m、尿调节蛋白水平等,采用Pearson线性方程分析肾小管功能标志物与CKD患者CVD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肾小管功能标志物在早期预测CKD患者CVD的应用价值。结果CVD组患者的α-1m、β-2m水平高于对照组,尿调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α-1m、β-2m与CKD患者与CVD发生风险呈正相关(P<0.001),尿调节蛋白与CKD患者CVD发生风险呈负相关(P<0.001)。α-1m、β-2m、尿调节蛋白预测CKD患者发生CVD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3、0.809、0.770,灵敏度分别为77.32%、92.78%、81.44%,特异度分别为79.61%、62.11%、66.02%。结论CKD患者的肾小管功能标志物与发生CVD风险具有显著相关性,预测价值高,其可作为CKD患者发生CVD风险的预测指标,可指导临床防治CKD患者CVD的发生。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慢性肾病 肾小管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不同药物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衰老模型并进行比较。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D-半乳糖(D-gal)、过氧化氢(H2O2)、顺铂(CDDP)处理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析衰老相关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D-gal模型鼠和自然衰老鼠的肾小管及间质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p16表达水平。结果CCK8结果显示,体外给予3种药物处理后HK2活性均受到抑制,48 h IC50值分别为D-gal(365.8±9.7)mmol/L、H2O2(385.4±20.8)μmol/L、CDDP(8.4±1.6)μmol/L。光镜下可见3组HK2细胞生长均减慢,且SA-β-gal阳性率较对照组均增加(P<0.05)。400 mmol/L D-gal和400 μmol/L H2O2处理后G0/G1期细胞较对照组分别增加(22.9±1.0)%和(13.0±4.4)%,而8 μmol/L CDDP组G2/M期细胞增加(14.4±1.9)%(t=48.07、6.40、16.53,均P<0.05)。与对照组,400 μmol/L H2O2和8 μmol/L CDDP处理后HK2凋亡分别增加(50.3±1.0)%和(41.9±2.0)%,明显高于400 mmol/L D-gal组(7.7±0.4)%(t=77.47、33.73、28.35,均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3种药物达到一定浓度后,HK2细胞CCND1蛋白表达均下调。D-gal组p16表达上调(F=92.88,P<0.05),而H2O2和CDDP组p16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显示,D-gal模型鼠可见与自然衰老鼠相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数目减少、基底膜增厚、间质增宽,且肾小管上皮细胞p16表达增加。结论比较3种不同造模方式诱导的HK2衰老,D-gal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衰老模型相对接近自然衰老。

  • 标签: 肾小管,近端 细胞衰老 半乳糖 过氧化氢 顺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调节蛋白酪氨酸/色氨酸羟化酶激活蛋白ζ(YWHAZ)对正常氧条件以及缺氧复氧处理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通过RNAi技术以及质粒转染的方式建立YWHAZ低表达和过表达的细胞模型,观察干预YWHAZ表达后细胞的一般情况,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而后给予细胞缺氧复氧处理,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的改变。结果成功建立YWHAZ低表达和过表达的细胞模型,低表达YWHAZ后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下降,在缺氧复氧条件下增殖能力下降更为显著,过表达YWHAZ则缓解了缺氧复氧造成的细胞增殖抑制。结论YWHAZ可能为维持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因子。

  • 标签: 酪氨酸/色氨酸羟化酶激活蛋白ζ 缺氧复氧 肾小管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1例44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口服莫西沙星0.4 g、1次/d。治疗前肾功能正常,血清肌酐(Scr)67 μmol/L。服药3 d后患者出现腹痛、呕吐和少尿症状,5 d后Scr升至1 372 μmol/L,尿素氮(BUN)30.5 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3 ml/(min·1.73 m2),肾穿刺病理诊断为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考虑为药物性肾损伤,可能与莫西沙星有关。停用莫西沙星,给予血液透析、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尿量逐渐恢复,肾功能好转。15 d后,Scr 293 μmol/L,BUN 10.5 mmol/L。1个半月后Scr 185 μmol/L,BUN 9.8 mmol/L。

  • 标签: 莫西沙星 肾炎,间质性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代谢重编程是指癌细胞即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依然将能量代谢主要限制于糖酵解途径。该过程参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并与多个系统相关疾病的进展有关。目前的研究已阐述代谢重编程在糖尿病肾病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中的重要作用。近端肾小管损伤后,启动代谢重编程作为代偿性的能量补充方式。然而,代谢重编程过程中上调的关键酶和终产物乳酸对于肾脏功能和疾病进展的下游效应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对近年来代谢重编程在近端肾小管损伤相关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肾小管,近端 糖酵解 丙酮酸激酶 代谢重编程 乳酸
  • 简介:摘要近期研究发现肾小管功能和结构异常在糖尿病肾脏病(DKD)所导致的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糖控制不佳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一个重要因素。急性高糖通过各种途径诱发肾小管功能障碍可能是糖尿病早期微量白蛋白尿的潜在发病机制之一。

  • 标签: 肾小管 糖尿病肾脏病 微量白蛋白尿 急性高糖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引起的常见而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慢性肾脏病(CKD)和终末期肾病(ESRD)发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早期肾脏损害以肾小管损伤为主,肾小管相关生物标志物可以提示DKD的进展和预后。新型降糖药物通过血流动力学和非血流动力学途径减轻肾小管损伤,保护肾脏并改善肾脏结局。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肾脏病 肾小管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人体细胞离子转运在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中起关键作用,溶质转运体(solute carrier,SLC)负责人体细胞大部分的离子转运。SLC12家族编码电中性阳离子耦联氯离子共转运体,在维持细胞内外氯离子平衡及相关细胞生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目前已知SLC12家族有9个成员,这些家族成员表达及分布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肾脏组织有分布且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布和表达也存在明显不同,因此它们在肾脏中的生理作用也各不相同。该文对SLC12家族在肾脏中的生理作用以及相关性肾小管疾病进行综述。

  • 标签: 肾脏 SLC12家族 吉特尔曼综合征 巴特综合征 离子转运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47岁。因恶心、呕吐半年,发现肾功能异常(血肌酐255 μmol/L)3 d就诊,入院检查发现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合并贫血,排除自身免疫病、药物、毒物、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等继发因素,肾脏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提示急性间质性肾炎,予泼尼松50 mg/d;碳酸氢钠4 g,3次/d;促红细胞生成素3 000 U,2次/周;氯化钾缓释片500 mg,3次/d;碳酸钙500 mg,3次/d;骨化三醇0.5 μg,1次/d。患者血肌酐恢复至90 μmol/L,但随诊期间患者恶心呕吐加重,再次检查发现合并乳酸酸中毒(乳酸14.1 mmol/L)。骨髓穿刺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予CHOP方案化疗,期间乳酸酸中毒逐步好转(乳酸由14.5 mmol/L降至3.1 mmol/L),半个月后发生重症耶氏肺孢子菌肺炎,最终放弃治疗出院。

  • 标签: 酸中毒,肾小管性 肾功能衰竭 范可尼综合征 酸中毒,乳酸性 淋巴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68岁男性肺腺癌患者接受埃克替尼125 mg口服、3次/d和康莱特软胶囊2.7 g口服、4次/d治疗。用药前血清肌酐(Scr)91 μmol/L。用药29 d后患者出现泡沫尿、乏力、胸闷、食欲下降、颈部及胸前皮肤出现红色皮疹等,未予干预,共用药76 d。实验室检查示Scr 167 μmol/L,免疫球蛋白A(IgA)4 090 mg/L,尿蛋白2 g/L,24 h尿蛋白2.61 g,尿红细胞6.8个/高倍视野,尿α微球蛋白66.9 mg/L。病理检查结果示局灶增生型IgA肾病和急性肾小管损伤,考虑由埃克替尼引起可能性大。嘱患者低蛋白饮食并予对症治疗,80 d后,患者Scr 189 μmol/L、尿蛋白2 g/L。此后患者失访。

  • 标签: 蛋白酪氨酸激酶类 肾病 埃克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激素治疗干燥综合征所致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效果,同时总结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接诊的干燥综合征所致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59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小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同时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血钾、营养不良、低血钙)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9%(7/59),低于治疗前40.7%(2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依从性为98.3%(58/59),显著高于治疗前88.1%(5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9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2/59)。结论干燥综合征所致肾小管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采用小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同时辅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机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肾小管性酸中毒 激素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dRTA)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研究,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方法通过Sanger测序或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20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市立医院确诊的来自37个家系的44例原发性dRTA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根据2015年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的分类标准和指南评估变异致病性。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研究。结果44例dRTA患者共确定SLC4A1基因7个变异,ATP6V0A4基因17个变异,ATP6V1B1基因15个变异,其中新增11个新变异;根据ACMG指南,39个变异中致病性、可能致病性和良性变异分别为22、16和1个。9例患者是SLC4A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RTA,4例患者为SLC4A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RTA合并东南亚卵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并伴有贫血,14例和8例患者分别为ATP6V0A4基因和ATP6V1B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RTA,2例患者不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仅携带1个ATP6V1B1杂合突变,7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43例患者均为完全性dRTA,1例患者为不完全性dRTA。ATP6V0A4基因和ATP6V1B1基因突变导致患者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病率分别为2/14和6/10。成人、儿童和婴幼儿慢性肾脏病的发生频率分别为4/4、2/4、1/36。经以枸橼酸钾钠合剂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的生长发育(28/40)和电解质紊乱(41/44)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本研究44例原发性dRTA共发现3个致病基因SLC4A1、ATP6V0A4、ATP6V1B1的39个变异位点,其中11个为新变异。dRTA人群基因型和表型密切相关。经恰当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获得改善。本研究丰富了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将为dRTA人群的遗传咨询和诊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酸中毒,肾小管性 突变 基因型 表型 SLC4A1基因 ATP6V0A4基因 ATP6V1B1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肾小管萎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IMN患者,按是否合并肾小管萎缩分为肾小管萎缩组和非肾小管萎缩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MN患者肾小管萎缩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尿酸对诊断IMN患者肾小管萎缩的价值。曲线拟合分析年龄分层下血尿酸与肾小管萎缩的关系。结果与非肾小管萎缩组相比,肾小管萎缩组尿酸水平偏高(P=0.00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小动脉壁增厚、肾小球硬化比例和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是肾小管萎缩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尿酸是肾小管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5,P=0.024)。ROC曲线分析血尿酸诊断肾小管萎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61.5%,最佳临界点360 μmol/L。按照年龄中位数分层分析的结果提示在年龄≤42岁时,血尿酸是肾小管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5,P=0.038)。结论IMN患者血尿酸与肾小管萎缩密切相关,是肾小管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这种关系只有在年龄低于42岁的人群中。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尿酸 肾小管
  • 简介:摘要目的对确诊的6例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的病例行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确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的6例dRTA患儿行病史资料采集及相关辅助检查,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留取静脉全血进行Trio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经全谱遗传病精准诊断云平台系统分析筛选和数据分析,对可疑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后应用蛋白预测软件进行蛋白功能预测。结果6例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均符合dRTA的诊断,均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后,1例患儿出现X型腿,1例患儿出现骨质疏松。辅助检查均提示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碱性尿,3例患儿出现肾脏钙质沉着,2例患儿出现肾脏结石,所有患儿的父母亲均无临床表型。1例患儿为SLC4A1基因纯合突变[c.2102 (exon17) G>A,p.G701D],为既往报道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高频突变位点,该患儿同时合并dRTA及溶血性贫血;3例为SLC4A1基因杂合突变,均为De novo突变[c.1766(exon14) G>A,p.R589H,c.1765 (exon14) C>T,p.R589C],为既往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频突变位点,确诊年龄与肾脏影像学异常存在相关性。1例为ATP6V1B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806 (exon9) C >T,p.P269L;c.1153(exon12 ) C>A,p.P385T],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位点。1例为ATP6V0A4基因纯合无义突变[c.1899C>A,p.Y633X,208],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位点。结论SLC4A1、ATP6V1B1、ATP6V0A4是目前已明确的dRTA的主要致病基因,其突变特点及遗传方式与临床表型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对可疑的dRTA患者行早期分子诊断,有助于临床表型的筛查及个体化治疗。

  • 标签: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基因突变 SLC4A1基因 ATP6V1B1基因 ATP6V0A4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