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是一种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内的异源二聚体转录因子,由HIF-1ɑ和HIF-1β两个亚基组成,其中HIF-1ɑ为其活性亚基,在组织细胞对缺氧环境的适应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目前研究表明,HIF-1ɑ还在心肌代谢、缺氧条件下的心肌保护、血管生成、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将有助于未来设计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治疗方案。同时,HIF-1ɑ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表达升高,是一种潜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可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辅助指标。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1ɑ 缺血性心脏病 急性心肌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缺血心脏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缺血心脏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药物和有创方法对缺血心脏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有限,特别是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电风暴患者死亡率极高。自主神经调节治疗对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电风暴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仅能作为辅助治疗,不能完全代替药物、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心脏射频消融治疗。

  • 标签: 缺血性心肌病 室性心律失常 自主神经调节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肠道血供情况,总结肠道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病理形态特点以及几种特异性缺血,旨在提高对缺血的认识。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诊断 病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CT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从心脏CT中获得的信息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能够提供冠状动脉解剖和斑块特征信息,其识别、描述和量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可以对患者进行准确的风险分层并监测治疗效果。与此同时,CT功能成像新技术在心血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兴CT技术,如基于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T心肌灌注成像、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心肌应变、基于碘对比剂延迟增强等可评估心肌缺血程度、心肌组织学特征及预后,为缺血心脏(IHD)患者的诊疗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心血管CT新技术在IHD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脏病 缺血 血流储备分数 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卒中的血压管理不同于陈旧缺血卒中的血压管理。当急性缺血卒中合并心脏(如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等)时,对于血压管理的要求就变得更加复杂。本共识围绕急性缺血卒中合并急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力衰竭等临床复杂情况,对降压时机、降压目标、降压用药及处置流程等进行专家意见的总结。

  • 标签: 血压 疾病管理 急性缺血性卒中 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肥胖的测量学指标BMI相关基因序列变异与发生缺血心脏(IHD)、急性冠心病事件(MCE)的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6.9万余名具有全基因组遗传数据的样本,剔除基线时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的个体,最终纳入64 454人。采用既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显著性遗传位点构建儿童BMI遗传风险评分,并根据其五分位数进行分组,最低五分位组为低遗传风险组,最高五分位组为高遗传风险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儿童BMI的遗传风险评分与IHD、MCE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0.7年,期间新发IHD 7 073例,MCE 1 845例。调整了性别、年龄、地区及前10个遗传主成分后,与低遗传风险组相比,高遗传风险组发生IHD、MCE的HRs值(95%CIs)分别为1.10(1.02~1.18)、1.10(0.95~1.27)。遗传风险评分每增加一个标准差,IHD的发病风险增加4%(2%~6%)(线性趋势P=0.001)。进一步调整基线BMI后,高遗传风险组与低遗传风险组的效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遗传风险评分与IHD发病风险间仍具有线性趋势(P=0.019)。结论成年人IHD风险随儿童肥胖遗传易感性的增加而增加,提示儿童肥胖是发生IHD的危险因素。儿童肥胖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特征,应定期关注其变化情况,实现成年人IHD的早期干预。

  • 标签: 儿童肥胖 缺血性心脏病 遗传易感性
  • 简介:摘要低氧诱导因子是在缺氧或低氧时启动适应性转录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其在常氧环境下被脯氨酸羟化酶羟基化后降解失去活性。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是一种新上市的小分子口服制剂,通过抑制脯氨酸羟化酶,减少低氧诱导因子的降解,从而激活低氧诱导途径,调节包括刺激红细胞生成、铁吸收和动员、血管生成、脂质和糖代谢、炎症、能量代谢、细胞生长和分化等多种生理反应,展现出较多临床益处。近年来,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在肾性贫血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明确的疗效,并且在缺血心脏领域中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未来在缺血心脏治疗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低氧诱导因子 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 肾性贫血 缺血性心脏病
  • 作者: 王晨冉 孟显峰 王春平 刘世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北京 100081,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61061,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社会领域健康风险协同创新中心"健康山东"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26105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5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北京 10005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990-2017年中国人群缺血心脏(IHD)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基于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研究开放数据,利用伤残损失寿命年(YLD)、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对1990-2017年中国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IH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进行描述,并结合人群归因分值(PAF)分析IHD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2017年,IHD的YLD率、YLL率、DALY率分别为74.2/10万、2 057.2/10万、2 131.0/10万。YLD率为女性高于男性,YLL率和DALY率则为男性高于女性。与IHD有关的24种可改变危险因素中,导致DALYs、PAF、DALY率排名前5位的危险因素均为高血压(1 642.9万人年、54.6%、1 163.1/10万)、高LDL-C(1 394.1万人年、46.3%、987.0/10万)、钠摄入过多(1 090.0万人年、36.2%、771.1/10万)、吸烟(864.7万人年、28.7%、612.2/10万)、坚果摄入不足(745.2万人年、24.8%、527.6/10万)。IHD DALY率由1990年1 116.4/10万增至2017年2 131.0/10万,增长率为90.9%。与1990年相比,2017年15~49岁和≥70岁人群IHD的YLD率增加,且≥70岁人群YLD率的2007-2017年年均增长率(0.4%)高于1990-2007年年均增长率(0.2%)。但YLL率和DALY率的2007-2017年年均增长率(0.6%、0.6%)低于1990-2007年年均增长率(1.3%、1.2%)。与1990年相比,2017年归因于加工肉摄入过多(929.7%)、高糖饮料摄入过多(822.7%)、高BMI(327.3%)的DALYs增幅较大;PAF值增幅最大的为高糖饮料摄入过多(400.0%)。2007-2017年,有8种IHD危险因素的DALY率顺位上升,7种危险因素的DALY率顺位下降。结论IHD所致伤残负担增大,尽管其所致的过早死亡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为疾病负担的主要来源,≥70岁人群中表现尤为明显。IHD对男性患者的影响主要为早死所致疾病负担,对女性主要为失能所致负担。加强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减少吸烟和改善不合理膳食习惯等行为危险因素是防控IHD的优先措施。

  • 标签: 缺血性心脏病 疾病负担 伤残调整寿命年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卒中已成为中国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卒中是最常见的类型。与此同时,慢性肾脏(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病率也日益增高,且与缺血卒中具有许多相似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KD会增高缺血卒中的发病、严重程度和转归不良风险,但其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对于伴有CKD的缺血卒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措施均缺乏充分的证据。文章就CKD与缺血卒中的联系以及治疗和预防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肾功能不全,慢性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窒息性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后的早期是否就存在缺血心肌挛缩。方法建立窒息及室颤诱导的大鼠CA模型,31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窒息组和室颤组。记录诱发CA过程中的心电图与血压;于CA 0 min时行血气分析检测;于CA 0、2、4、6和8 min分别测量大鼠心脏的长度和宽度;于CA 0和8 min时分别检测心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窒息组诱发CA所用时间长于室颤组[(237±20 )s vs (3±1)s,P<0.05];窒息组大鼠在CA 0 min已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及酸中毒,而室颤组大鼠血气检测各项指标基本正常;窒息组大鼠CA后心脏长度及宽度逐渐缩小,CA 6 min左右心肌挛缩达到极限,而室颤组大鼠心脏形态在CA后8 min内无显著变化;CA 0 min时窒息组心肌ATP含量已显著下降(P<0.05),而室颤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性CA早期即发生心肌挛缩,可能与窒息阶段ATP大量消耗有关。

  • 标签: 心脏骤停 窒息 室颤 缺血性心肌挛缩 三磷酸腺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1年与2017年南京市≥25岁人群归因于代谢危险因素的缺血心脏(IHD)疾病负担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南京市2011年和2017年死因监测、南京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和2016全球疾病负担(GBD)资料,采用GBD的比较风险评估理论,通过对观察到的健康结局与暴露于反事实水平下可能观察到的健康结局进行比较来估计归因负担。采用人群归因分值估算南京市≥25岁人群高血压、高血糖、高总胆固醇、高体质指数4种代谢因素合并导致IHD死亡例数、伤残调整寿命年(DAIY)以及变化情况。采用2000—202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人口结构进行标化。结果2017年,南京市归因于代谢因素合并的IHD死亡数为3 204例,导致期望寿命损失0.90岁。高收缩压是导致南京市IHD死亡和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的首位代谢因素。2017年人群归因于高收缩压、高总胆固醇和高体质指数的IHD世标化死亡率(25.60/10万、19.94/10万、6.83/10万)和世标化YLL率(389.31/10万、335.16/10万、134.60/10万)均显著低于2011年(31.75/10万、26.74/10万、7.45/10万和469.07/10万、463.70/10万、142.66/10万);归因于高血糖的IHD世标化死亡率和世标化YLL率(11.90/10万和174.61/10万)则显著高于2011年(9.67/10万和150.61/10万)(均P<0.05)。男性各代谢因素导致IHD世标化YLL率均高于女性(P<0.05)。结论代谢危险因素尤其高收缩压是导致南京市IHD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缺血性心脏病 代谢 危险因素 人群归因分值 疾病负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尼可地尔与硝酸甘油对缺血心脏患者冠脉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临床诊断为缺血心脏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尼可地尔组与硝酸甘油组,各56例。尼可地尔组男17例,女39例,年龄(53.4±5.7)岁;硝酸甘油组男19例,女37例,年龄(52.8±5.4)岁。两组分别采用硝酸甘油和尼可地尔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个月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持续时间、ST段出现下移改变的起始时间、冠脉血流指标、心指数(C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缺血心脏患者治疗后每个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每次心绞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有所减少,ST段出现下移改变的起始时间有所增加,尼可地尔组的每个月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持续时间分别为(2.1±0.7)次、(5.3±1.3)min,均低于硝酸甘油组(6.6±1.3)次、(7.5±1.4)min,ST段出现下移改变的起始时间为(7.2±1.5)min,高于硝酸甘油组(5.4±1.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缺血心脏患者治疗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和TIMI心肌灌注帧数计数(TMPFC)(LAD、LCX、RCA)值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尼可地尔组下降的幅度大于硝酸甘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缺血心脏患者治疗后的CI和LVEF值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尼可地尔组CI和LVEF值分别为(3.49±0.61)L/(min·m2)、(44.34±5.53)%,均高于硝酸甘油组(3.21±0.53)L/(min·m2)、(38.35±5.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尼可地尔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16/56),低于硝酸甘油组76.8%(4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心脏患者长期服用尼可地尔可改善冠脉循环和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推荐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缺血性心脏病 尼可地尔 硝酸甘油 冠脉循环
  • 简介:摘要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是指在再灌注后通过给予快速、间断性的肢体血流中断刺激,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以减轻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早期再灌注治疗是缺血血管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大量研究及临床证据表明:恢复某些缺血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及氧供反而加重组织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包括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如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代谢异常以及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及脑梗死面积增大等损伤。国内外研究发现远隔缺血后适应具有减轻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为应对减轻再灌注损伤这一挑战,远隔缺血后适应目前成为临床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尽快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是缺血血管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手段。但是恢复器官血流灌注后所致的再灌注损伤又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其中心脏及脑对血流灌注及氧供需求高,极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探究减轻再灌注损伤成为了缺血血管研究热门话题。

  • 标签: 远隔缺血后适应 缺血性血管病 心肌梗死 脑梗死 减轻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糖尿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缺血创面的处理贯穿糖尿足的整个治疗过程。本文依据最新研究进展及本中心的经验,对糖尿缺血创面的分型、处理原则、下肢动脉血运重建、清创时机及方法的选择以及抗感染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以期根据患者自身条件制定个性化、一站式糖尿缺血创面诊疗方案,促进创面愈合,提高保肢率。

  • 标签: 糖尿病足 缺血性 创面
  • 简介: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诊断标准明确,但在早产儿中,HIE的定义、临床病程、治疗及预后情况都更为复杂,目前仅少数研究探讨了早产儿HIE的诊治,但纳入对象及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因"医疗警讯事件"的原因,早产儿HIE发生率可能比目前文献报道更高,且与足月儿相比,其病程更复杂、神经发育伤残率更高。本文旨在阐明早产儿HIE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以期促进将来研究设计以及神经保护策略的实施,从而改善早产儿HIE的预后。

  • 标签: 婴儿,早产 缺氧缺血,脑 研究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分型有助于确定治疗原则。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取栓治疗是最有效的恢复脑再灌注的特异治疗方法。抗栓治疗、改善循环、降纤、扩容、神经保护、传统医药及对并发症的管理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康复治疗是促进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卒中后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再灌注 二级预防 康复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洲心脏医院2020年4月收治的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期因终末期缺血心肌(ICM)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的受者资料,通过该病例诊疗经验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 标签: 心脏移植 心力衰竭 新型冠状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心脏(IHD)患者经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后心功能改善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表达、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的相关性,进而揭示CSWT改善IHD患者心功能的机制。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IHD患者20例,行内科标准治疗及CSWT,1个月内完成9次CSWT。治疗前,采用超声心动图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显像(MPI)识别存活心肌,定位缺血节段;治疗中,实时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和6个月,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SDF-1和EPCs。患者于治疗后1和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GLS和MPI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和血流灌注,记录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D)和硝酸甘油用量,观察SDF-1、EPCs指标变化,分析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与SDF-1、EPCs的相关性。结果20例IHD患者共43个缺血治疗节段接受了9次CSWT,血流动力学稳定,无任何不良事件发生。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和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CCS心绞痛分级、MLHFQ评分和硝酸酯类用量均降低,SAQ评分、SF-36评分和6MWD均提高(均为P<0.05);治疗节段GLS绝对值增加,MPI局部灌注改善(均为P<0.05);SDF-1和EPCs指标呈增高趋势(均为P<0.05)。相关分析显示,SDF-1(r=-0.56,P=0.00)和EPCs(r=-0.26,P=0.04)均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SDF-1与EPCs无相关性(r=0.06,P=0.62)。结论CSWT通过促进IHD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提高心肌灌注、改善心功能,SDF-1与EPCs升高与心功能改善呈正相关。

  • 标签: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 心肌缺血 心肌灌注 局部心肌收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