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控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各部位的通过时间及影响因素,探索磁控胶囊内镜胃排空延迟的最佳干预时间。方法采集接受食管、胃和小肠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诊断结论、总检查时间、食管通过时间、胃通过时间、小肠通过时间、检查结束时是否排出体外。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磁控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各段通过时间的影响因素及最佳干预时间。结果2015年11月—2018年9月共7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非梗阻性小肠滞留发生率为7.69%(6/78)。磁控胶囊在女性较男性患者食管中位通过时间(1.867 min比0.350 min,P=0.012)、胃中位通过时间(1.584 h比1.045 h,P=0.049),均显著延长;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食管通过时间和小肠通过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其他年龄组相比,≥60岁患者的小肠通过时间显著延长。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通过时间>3 h的患者发生磁控胶囊内镜在小肠非梗阻性滞留的危险性是胃通过时间<1.5 h患者的8.70倍,其他时间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老年患者的磁控胶囊内镜消化道通过时间延长;对磁控胶囊内镜胃通过时间>3 h的患者,需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小肠非梗阻性滞留的风险。

  • 标签: 胶囊内窥镜 胃排空延迟 干预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乳腺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乳腺癌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联合乳腺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乳房美容效果、上肢功能等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拔管时间为(16.3±1.1)h、手术时间为(61.6±11.3)min,对照组拔管时间(28.2±6.4)h、手术时间(124.2±28.5)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22、16.479,均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68.7±17.9)mL、术后引流量为(105.9±19.5)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122.4±23.1)mL、术后引流量为(257.2±36.4)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28、18.797,均P<0.05);研究组乳房美容效果优良率为93.6%,高于对照组的83.8%(χ2=5.584,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臂臂围差为(0.5±0.1)cm,肩关节外展度为(123.7±6.6)°,肩关节功能评分为(75.9±4.9)分,对照组治疗后上臂臂围差为(0.7±0.1)cm,肩关节外展度为(120.1±6.1)°,肩关节功能评分为(73.5±4.4)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2、12.450、12.647,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9%,低于对照组的38.8%(χ2=6.309,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拔管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出血 手术时间 拔管时间 乳房美容效果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队资源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及静脉溶栓用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12月1日在该院进行检查并接受治疗的13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管理,研究组(69例)给予团队资源管理,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和静脉溶栓用药时间。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以及血清中IL-6、CRP、TNF-α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对照组为14.3%,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DNT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团队资源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显著缩短患者就诊时间与静脉溶栓用药时间,提高了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程度,同时对患者的恢复也有较大的益处,不仅提高了患者治愈后的生活质量,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 标签: 团队资源管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就诊时间 静脉溶栓用药时间
  • 简介:随着我国机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和流量的与日俱增,如何准确把握拥挤的交通态势成为航空运行管理的焦点。本文在欧美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畅通进场时间计算方法,同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运用北京首都机场实际运行数据进行检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标签: 畅通进场时间 回归分析 插值法
  • 简介:摘要反复潜水以往是指一次潜水结束后12 h内所进行的潜水,而其新的定义是指潜水员体内仍留有前一次潜水的余氮时进行的再次潜水。反复潜水的水面间隔时间并非单一的12 h,而应根据前次潜水减压方案的反复潜水分组符号而定。因此,正确确定反复潜水的水面间隔时间上限尤为重要。美国海军认为前次潜水结束后领先组织内氮张力完全脱饱和时即为水面间隔时间上限,而本研究认为还需注意半饱和时间更长的理论组织内的氮张力是否完全脱饱和,各类理论组织内的氮张力值≤0.805 ATA时才能保证反复潜水的减压安全,此时才为水面间隔时间上限。为方便实际使用,本研究还增加了水面间隔时间0~9 min档次的余氮时间

  • 标签: 反复潜水 水面间隔时间 余氮时间
  • 简介:摘要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致残率高的精神疾病,以早年发病、频繁发作、高自杀风险和慢性结局为显著特点,与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相关。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昼夜节律异常,包括节律基因突变、具有多态性、激酶表达异常以及神经递质分泌、转运节律异常等。已经发现在双相障碍任何时期,无论是前驱期、发作期或者缓解期患者都会表现出昼夜节律的紊乱,包括睡眠-觉醒周期紊乱、激素分泌时相异常、社会节律不规则等。基于此研发的时间治疗,如光照治疗、黑暗疗法、睡眠剥夺、行为干预等能够快速改善双相障碍患者的昼夜节律,达到快速缓解症状的目的,并且副作用小,转躁风险低。文章就双相障碍昼夜节律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时间治疗学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 标签: 双相障碍 昼夜节律 时间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院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就诊的1 322例STEMI患者,分为工作时间入院组518例(39.2%)和非工作时间入院组804例(60.8%)。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和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血运重建和脑卒中)发生情况。进一步对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OTD)、入院至球囊扩张(DTB)、发病至球囊扩张(OTB)时间差异,以及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和远期MACCE发生情况。结果1 322例STEMI患者中,与非工作时间入院组比较,工作时间入院组患者的收缩压和三酰甘油水平较低,而血肌酐和糖尿病患者比例较高(均为P<0.05)。工作时间入院组和非工作时间入院组患者的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率(5.4%比7.0%,χ2=1.288,P=0.256)和中位随访时间2.6年的MACCE发生率(27.9%比25.6%,χ2=0.718,P=0.397)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9.6%和46.6%(χ2=6.388,P=0.011),亚组分析显示工作时间入院组患者的DTB时间显著低于非工作时间入院组[75.0(57.3,103.0)min比89.0(67.0,115.0)min,Z=-3.784,P=0.000],但OTB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率(2.0%比2.9%,χ2=0.507,P=0.476)和远期MACCE发生率(18.4%比22.2%,χ2=1.078,P=0.299)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单中心研究显示,非工作时间入院的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存在更长的院内救治时间延迟,但入院时间不影响患者的住院期间和远期预后。

  • 标签: 入院时间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远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从力学性能、生物学性能、促进软组织再生效果等方面探讨水平离心制备的软组织再生用液态血浆基质的最佳离心时间,以期为液态血浆基质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9至11月采集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6名健康医师志愿者[男性3名,女性3名,年龄(26±2)岁]静脉血,以500 ×g离心力分别离心3、5、8和12 min,获取液态血浆基质。测量并记录各液态血浆基质的体积、质量、凝固时间以及凝块的力学性能(各时间点样本量均为3)。用扫描电镜观察各液态血浆基质凝块的微观结构;流变学测试检测各液态血浆基质凝块的流变性能;使用全血细胞计数检测全血以及各液态血浆基质中细胞数量和浓度;通过HE染色观察各液态血浆基质凝块中细胞分布;利用细胞迁移法检测对照组(含20%胎牛血清的高糖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液)以及3、5、8、12 min组(每组3个复孔)液态血浆基质凝块渗出液对牙龈成纤维细胞迁移的影响;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对照组以及各组液态血浆基质凝块渗出液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离心3、5、8和12 min的液态血浆基质体积分别为(2.47±0.12)、(2.67±0.12)、(3.53±0.12)、(3.73±0.12)ml,质量分别为(0.35±0.01)、(0.46±0.02)、(0.88±0.06)、(1.03±0.01)g,相应液态血浆基质凝块的最大拉伸力分别为(0.55±0.03)、(0.56±0.03)、(1.31±0.05)、(1.38±0.02)N。扫描电镜显示,随离心时间增加,液态血浆基质凝块内部纤维越来越致密。与全血及其他时间点相比,离心8 min的液态血浆基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浓度最大,且细胞分布较均匀。相比其他组,8 min组牙龈成纤维细胞迁移率(1.60±0.01)最大。荧光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液态血浆基质凝块渗出液培养的牙龈成纤维细胞更舒展。结论以500 ×g离心力离心8 min制备的液态血浆基质具有较高的活细胞浓度以及促牙龈成纤维细胞迁移的能力。

  • 标签: 美学,牙科 引导组织再生术 血液 再生医学 血浆基质 水平离心
  • 简介:摘要该研究旨在评价腹腔复苏对烧伤合并失血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模型制作:将C57BL/6J小鼠背部于90 ℃水浴中浸浴7 s造成30%TBSAⅢ度烫伤,立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腹膜透析液或不补液,然后通过股动脉放血将平均动脉压降至25 mm Hg(1 mmHg=0.133 kPa)并维持30 min,随后在15 min内通过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液或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体积比1∶1混合液将收缩压恢复至80 mm Hg。上述复苏方案包括不补液联合乳酸林格液、不补液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体积比1∶1混合液、生理盐水联合乳酸林格液、生理盐水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体积比1∶1混合液、腹膜透析液联合乳酸林格液、腹膜透析液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体积比1∶1混合液。结果显示,不补液联合乳酸林格液复苏的烫伤小鼠和不补液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1∶1混合液复苏的烫伤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7、2.08 h。烫伤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腹膜透析液可显著延长小鼠生存时间。生理盐水或腹膜透析液联合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1∶1混合液复苏的烫伤小鼠液体需求量少于其他方案复苏烫伤小鼠。与腹腔注射腹膜透析液相比,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烫伤小鼠的TNF-α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水平较低,IL-10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较高,并能延缓急性肺损伤的进展。

  • 标签:
  • 作者: 赵力挽 尹世全 杨一博 王黎明 杨剑 郑舒文 金晶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医务处,北京 100021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案室,北京 100021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 033例住院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全部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第80百分位数为界值,将患者分为术后住院时间正常组(1 532例)和延长组(50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组中,有417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腹腔感染69例(13.77%),胸腔积液60例(11.98%),吻合口漏43例(8.58%),切口愈合不良34例(6.79%),出血25例(4.9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1.348,P=0.013)、手术方式(OR=2.712,P<0.001)、切除范围(OR=2.035,P<0.001)、切口愈合等级(OR=4.867,P<0.001)和围术期输血(OR=1.711,P<0.001)是胃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胃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最常见并发症是腹腔感染。年龄、手术方式、切除范围、切口愈合等级和围术期输血是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术后住院时间 并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日间手术行输尿管软镜碎石后输尿管支架留置时间为1周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本院进行的日间手术输尿管镜检+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188例,将患者随机纳入输尿管支架管留置时间的周组与月组,术中使用奥林巴斯输尿管纤维软镜,钬激光将结石充分粉碎,套石篮取出碎石粒,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引流,根据分组时间拔除。结果188例手术患者都于24 h内出院,周组与月组患者年龄、结石最大直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复查排石效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组相关并发症少于月组(P<0.05)。结论通过优化措施的日间手术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输尿管支架留置时间为1周,留置尾线,安全可行,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经验。

  • 标签: 输尿管镜检查 激光,固体 支架
  • 简介:采用柳州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85-2014年降水量资料,通过滑动平均法和降水相对变率分析柳州市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柳州市近30年平均降水量1424.4mm;少雨期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多雨期在90年代中期,平稳期为1997-2007年;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年内降水集中在4-8月,占全年降水量70.7%;春、夏、秋、冬季降水相对变率分别为20.99、33.55、35.14、35.59,冬季为降水变率最大季节;暴雨年平均日数5.4d,暴雨降水量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暴雨降水量对年平均降水量贡献率约30%。

  • 标签: 降水量 变化特征 滑动平均 异常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rem自理理论在肺癌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排痰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确诊并治疗的116例肺癌手术患者,依据围术期护理方法不同分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Orem自理理论。观察比较两组的首次排痰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差异,两组干预前、干预后的相关自我护理能力指标:自我感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及健康知识水平差异及变化情况,两组的护理满意比率水平差异。结果研究组首次排痰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相关自我护理能力指标:自我感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及健康知识水平量化评分均显著比对照组高(P均<0.05)。研究组护理满意比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给予肺癌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应用Orem自理理论,可显著缩短患者的首次排痰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比率。

  • 标签: 肺癌 围术期 排痰 下床活动时间 Orem自理理论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断脐时间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早断脐法相比,延迟断脐不会增加产妇产后2 h出血量[均数差(MD)=-40.69,95%置信区间(95%CI)(-83.05~1.67),P>0.05]及24 h出血量[MD=-10.33,95%CI(-22.47~1.81),P>0.05],不会延长第三产程[MD=0.32,95%CI(-0.71~1.35),P>0.05]。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MD=0.05,95%CI(-0.02~0.12),P>0.05]及5 min Apgar评分[MD=-0.01,95%CI(-0.04~0.03),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新生儿体质量[MD=72.91,95%CI(-53.98~199.80),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断脐可以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MD=17.69,95%CI(13.55~21.83),P<0.01]及胆红素峰值[MD=17.50,95%CI(11.88~23.12),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断脐与早断脐相比不会增加产妇产后出血及延长第三产程,对产妇无不良影响。可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及胆红素峰值水平,但对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延迟断脐 早断脐 母婴结局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月经是女性性周期的标志,中医根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遵从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总结月经周期中气血阴阳消长变化特点辨证施治,在治疗上有较大优势。目前多认为月经周期与中医时间医学中的月节律相关,而与日节律,即昼夜节律或睡眠觉醒活动关系的研究甚少。临床观察到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女性常并见月经失调,考虑女性月经周期与睡眠觉醒活动相关,故提出了"昼夜轴"的概念,同时运用中医时间医学理论浅析睡眠障碍与月经后期的关系,以期为月经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中医时间医学 月经后期 睡眠障碍 昼夜轴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断脐时间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早断脐法相比,延迟断脐不会增加产妇产后2 h出血量[均数差(MD)=-40.69,95%置信区间(95%CI)(-83.05~1.67),P>0.05]及24 h出血量[MD=-10.33,95%CI(-22.47~1.81),P>0.05],不会延长第三产程[MD=0.32,95%CI(-0.71~1.35),P>0.05]。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MD=0.05,95%CI(-0.02~0.12),P>0.05]及5 min Apgar评分[MD=-0.01,95%CI(-0.04~0.03),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新生儿体质量[MD=72.91,95%CI(-53.98~199.80),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断脐可以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MD=17.69,95%CI(13.55~21.83),P<0.01]及胆红素峰值[MD=17.50,95%CI(11.88~23.12),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断脐与早断脐相比不会增加产妇产后出血及延长第三产程,对产妇无不良影响。可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及胆红素峰值水平,但对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延迟断脐 早断脐 母婴结局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