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伤椎螺钉的3种空间对A型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156例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伤椎螺钉的空间分为3组:A组55例,位于椎弓根纵轴平分线和上终板之间的椎体区域;B组52例,位于椎弓根纵轴平分线和椎弓根下切迹顶点水平线之间的椎体区域;C组49例,位于椎弓根下切迹顶点水平线和下终板之间的椎体区域。比较3组患者间以及同一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中间、后缘高度、Beck指数及伤椎成角。结果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中间高度、Beck指数均高于术前,伤椎成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指标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周椎体后缘高度高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伤椎前缘、中间高度、Beck指数高于C组,伤椎成角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指标A、B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钉平行和接近上终板,位于和椎弓根纵轴相对应的椎体的中上部分,会有利于术中椎体复位,并且有利于维持术后椎体高度和减少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椎体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获取分次间宫颈癌调强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对靶区累积剂量偏差的变化。方法对48例宫颈癌调强患者,全程696次CBCT获取摆位误差。将误差值输入治疗计划系统中,由摆位误差剂量叠加得到累积摆位误差剂量,通过偏差公式与标准计划剂量计算偏差百分比。结果摆位误差造成等中心距离偏移0.58(0.36,0.80) cm。累积摆位误差剂量与标准计划剂量经WilCoxon检验存在不同的统计学差异。靶区剂量偏差均呈降低,在微分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呈负偏态,峰值降低。DVH图呈反S型向左偏移,斜率增大。靶区HI偏差由小到大为CTV1、CTV2、GTV/CTV、CTV3、CTVn、CTVall、GTVnd;靶区HI偏差均增大。结论宫颈癌调强摆位误差对靶区累积剂量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靶区累积剂量均降低,靶区剂量均匀性变劣。分次间位不确定性导致靶区分次剂量增高或降低,对肿瘤细胞的生物效应和肿瘤复发有待进一步探讨。宫颈癌调强放疗,每次治疗前需进行CBCT位置校准以保证靶区各结构剂量准确性。

  • 标签: 摆位误差 剂量学 宫颈肿瘤癌/调强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明确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动脉瘤破裂位置与其诱发的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空间分布,明确动脉瘤破裂后不同位置DCI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aSAH的患者150例,女90例,男60例,平均年龄为55岁。动脉瘤治疗后24~48 h至少进行1次颅脑CT(CCT)扫描,出血事件后至少14 d再次扫描。分析患者不同位置动脉瘤对应的脑叶DCI的分布特点。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破裂动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CA),本组占26.0%(39/150),ACA次之[22.0%(33/150)];其中18.0%(27/150)的患者发生了DCI。女性罹患DCI的比例略高于男性[21.1%(19/90)比13.3%(8/60)]。动脉瘤位置对迟发性脑梗死发生率无影响(χ2=2.57,P=0.77)。前循环动脉瘤和后循环动脉瘤发生DCI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25/134)比12.5%(2/16),χ2=0.15,P=0.61];DCI患者中,最常受影响的区域是同侧MCA区域[32.0%(8/25)],其次是ACA区域[28.0%(7/25)]。DCI是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标志。结论破裂动脉瘤的患者,DCI的发生与载瘤动脉的血供分布有一定的关系、规律。因此,对于破裂动脉瘤患者特定脑区的监测预警是药物干预的前提,必将明显改善患者整体预后。

  • 标签: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空间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时间位点管理用于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35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另选取2018年7~12月在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3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常规组进行常规管理,研究组患者实施时间位点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患者家属及医生对其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并对两组患者复苏期间舒适度、生活质量及不良情况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患者家属满意度、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手术医生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生理、环境、社会及心理维度舒适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呼吸抑制、体温过低、苏醒后躁动及导管脱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后,研究组患者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等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麻醉复苏护理中实施时间位点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及相关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有效改善患者麻醉复苏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时间位点管理 麻醉复苏 护理 舒适度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思维导图引导时间位点管理对医院门诊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380例门诊患者临床资料,依照有无实施思维导图引导时间位点管理将其分为实施前组[男104例,女86例,年龄(57.85±6.02)岁]和实施后组[男101例,女89例,年龄(58.13±5.63)岁],评价和比较实施思维导图引导时间点管理前后门诊服务质量、院内感染控制指标,患者满意度。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实施后组门诊就诊环境评分(96.51±7.33)分、门诊响应评分(96.35±2.14)分、患者秩序评分(97.28±4.22)分、满意度[97.89%(186/190)],均高于实施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医护人员抽检院内手卫生达标率[97.92%(47/48)]、器械消毒达标率[97.92%(47/48)]、环境卫生达标率[95.83%(46/48)]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过针对化、综合化的思维导图引导时间位点管理后,门诊患者服务质量明显提升,院内卫生情况显著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思维导图 时间位点管理 门诊 服务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隆乳术后假体移位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诊治并会诊治疗的隆乳术后假体移位女性患者74例(95个乳房),年龄19~50岁,平均31.2岁。根据假体移位发生时间采用不同方法处理。结果发生于7 d内假体移位21个乳房,其中17个乳房经过处理随访6个月后形态良好,双侧对称,无异常不适发生,患者满意;4个乳房假体手法复位无效改用手术复位。发生于7 d至1个月假体移位25个乳房,经处理后半年随访无再发生移位,双侧对称,患者满意。>3个月假体移位49个乳房,经过处理半年随访无再发移位等不适,双侧对称,患者满意;其中7例更换新假体,2个乳房出现过矫正,再次手术复位修复。结论隆乳术后时间不同发生假体移位的原因与处理方法不同,个性化治疗可解决移位问题。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隆乳 假体 移位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8通道特制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对甲状腺磁共振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49名健康志愿者使用8通道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行甲状腺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WI-FS (fat-suturation)、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STIR和DWI-FOCUS。然后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为由两名影像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依据Likert Scale评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评价,并对评分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客观评价为测量不同序列图像甲状腺组织的信号强度、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并对左右叶甲状腺组织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主观评分标准,两名评分者评分结果为:T1WI、T2WI和T2WI-FS评分均达到4分以上,DWI-STIR和DWI-FOCUS序列均达到3分以上,二者对T1WI、T2WI、T2WI-FS、DWI-STIR和DWI-FOCUS各序列评分一致性分别为0.92、0.94、0.96、0.93和0.89。基于客观评价,T1WI、T2WI、T2WI-FS、DWI-STIR和DWI-FOCUS各序列甲状腺组织信号强度分别为1246.39、1345.03、860.88、236.91和569.06,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957、0.937、0.924、0.871和0.848。各序列甲状腺组织信噪比分别为17.56、33.18、42.82、27.99和19.53,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945、0.957、0.885、0.825和0.773。各序列甲状腺组织对比噪声比分别为0.20、5.36、3.07、16.01和9.91,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577、0.704、0.740、0.710和0.589。结论使用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图像主观评分高,信号均匀,信号强度、信噪比以及对比噪声比高,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 标签: 甲状腺 磁共振成像 图像质量评价 表面线圈 信噪比
  • 简介:摘要平凉电厂#1发电机组是由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QFSN——300——2型汽轮发电机组。该#1汽轮发电机组定子在安装就位后,由甘肃电力试验研究所有关人员进行了#1汽轮发电机定子线圈端部电位外移试验、火电公司人员配合。试验结果90%以上的定子线圈端部电位外移试验数据超标。本文就针对平凉电厂#1汽轮发电机定子线圈端部电位外移试验数据超标进行了分析,并对试验数据超标提出了处理方案意见。

  • 标签: 电机 定子线圈 绝缘
  • 作者: 张双 李贵豪 吴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内江师范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内江 641112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1731 电子科技大学高场磁共振脑成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1731,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1731 电子科技大学高场磁共振脑成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1731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减少高场磁共振成像中因患者身体几何尺寸的差异而引起的扫描部位与线圈尺寸的匹配程度对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用成人头部为研究对象,采用共边正六边形填充线圈表面的方式制作柔性头线圈。在验证自制线圈与商用线圈的性能时,分别用水膜和真实人体头部开展对比实验。结果水膜实验证明:随着成像深度的增加,自制线圈SNR呈递减趋势,SNR最大时表层是深层的3倍;对比商用8通道头线圈,从组织表层到水膜46 mm深度的深层,自制线圈SNR相较商用线圈提升了0~2倍;但随着深度进一步增加,SNR在逐渐降低,相较46 mm深度处,更深处SNR大约降低15%。对人体头部冠状面结构扫描发现:人体头部冠状面结构SNR值,表层位置SNR值最大,中心部位SNR值最小,组织从表层到深层图像SNR逐步递减。同时,线圈铺设不完全,会造成成像结果有一定的恶化。通过测试得出自制线圈是可行且稳定的。结论本研究充分证明了柔性材料和弹性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能够适应成人头部变化带来的几何形变,使线圈内部获得最大的填充系数。同时线圈的不完全铺设引起的成像质量恶化也是存在的,并且该恶化无法通过高填充系数弥补,临床应用是不可忽视的。

  • 标签: 穿戴式 共边正六边形 头部线圈 柔性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3D表面扫描技术改良5 cm动物线圈,优化KM小鼠成像的实验研究。材料与方法采用3D表面扫描仪对5 cm动物线圈扫描,并个性化设计完成线圈专用小鼠扫描支架,用于在3.0 T上对KM小鼠进行多时间点优化成像研究。6只荷瘤KM小鼠腹腔麻醉后,在3.0 T磁共振仪上采用5 cm动物线圈进行扫描,对比采用支架前后MR图像,并记录预扫描次数,整个扫描过程和开始及结束时间。图像质量评估采用客观指标及主观指标,客观指标使用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信噪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主观指标由两名读片医师对前后图像出现的自主运动伪影、呼吸伪影进行3等级评分。计量数据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配对Wilcoxon's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两位医师间的一致性分析采用Cohen's Kappa检验评估。结果使用3D打印技术成功制备2个磁共振线圈平台支架(简称3D支架)。两位读片医师间对自主运动及呼吸运动伪影的判断进行一致性分析,其κ值均在0.7以上提示一致性良好。未采用3D打印支架时,总共预扫描需进行21次,成功率为28.57%(6/21),平均每只KM小鼠完成扫描时间为17.6 min;采用3D支架后,总共预扫描6次(每个小鼠预扫描1次成功),成功率100%(6/6),平均每只KM小鼠完成扫描时间为10.8 min,时间缩短了38.64%。使用3D支架前后SNR分别为2.16±0.18、2.41±0.14,CNR分别为1.48±0.11、1.86±0.14,进行配对Wilcoxon's秩和检验,P均<0.05。与未使用3D打印支架相比,使用3D打印支架后降低了对检查部位的自主运动及呼吸运动伪影,两位读片医师分别对使用3D打印前后的自主运动伪影、呼吸运动伪影评分,进行配对Wilcoxon's秩和检验,P<0.05。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磁共振动物线圈支架,增加了扫描定位成功率和图像的信号强度,缩短了成像时间并减少伪影,在磁共振动物模型扫描实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3D打印 磁共振线圈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有效晶状体位置(effective lens position,ELP)是指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有效位置,对于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的计算尤其重要,如今有许多研究发现了新的ELP预测方法,比如术前晶状体赤道平面预测ELP,沟到沟(angle to angle,ATA)预测ELP,术中前房深度的测量预测ELP,晶状体前后表面深度预测ELP,术前晶状体三维重建预测ELP,甚至基于人工智能方法来预测ELP等。随着研究深入,对ELP的预测方法更加准确,不仅普通的白内障手术效果更加优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睫状沟植入IOL,角膜屈光术后植入IOL,多焦点、散光IOL植入等也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未来,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手术技术的提升以及预测方法的演变,白内障手术会更加精准。(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2-17)

  • 标签: 白内障 有效晶状体位置 人工晶状体
  • 简介:摘要本文对机场风廓线雷达的参数选择和安装位置进行系统的分析,希望可以保证飞机飞行的安全,利用机场风廓线雷达有效的对机场上空的风场分布进行有效的探测,以此来提高飞机飞行的效率。

  • 标签: 风廓线雷达 雷达参数选择 安装位置分析
  • 简介:摘要舰载光电伺服设备由于受到横摇、纵摇、艏摇的影响,系统的跟踪精度和鲁棒性下降,并且在传统光电伺服设备速度、位置双闭环控制中,位置环采用双滞后超前调节器需要计算出5个参数,极为繁琐。为进一步提高舰载光电跟踪设备跟踪精度,增强系统鲁棒性,本文对双闭环控制回路中位置环内模控制传递函数进行麦克劳林展开推导出等效的PID控制器,即IMC-PID控制器,并用此控制算法进行仿真试验。通过试验分析IMC-PID控制方式比传统位置环双滞后超前控制方式快,鲁棒性也得到提高。实测方位跟踪误差比传统的位置环滞后超前控制减少了左右,俯仰减少了。

  • 标签: 等效传递函数 等效内模PID控制 跟踪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毛发移植法改善除皱术后发际位置异常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收治61例除皱术后发际位置异常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65岁,平均41岁。其中45例为额部(内镜法)联合中面部除皱术后,11例为额颞部除皱术后(内镜法),5例为中面部除皱术后。除皱术与毛发移植术的间隔为6~79个月,平均18.4个月。根据美学理论重新设计额部、颞部和鬓角的发际位置和形态,采用毛发移植法予以修复。术后随访计算毛发成活率,由患者和1位第3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分别评价患者发际线的满意程度和对颞下发际线瘢痕的遮挡程度。结果25例行额颞发际线联合颞下发际线植发,23例行额颞发际线植发,13例行颞下发际线植发。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额颞部发际线的毛发成活率平均为94.3%[90.8%(51.1/56.3)~98.9%(52.5/53.1)],颞部发际线内切口的颞下区域毛发成活率平均为93.2%[89.1%(31.1/34.9)~98.6%(34.4/34.9)],颞部发际线边缘切口的颞下区域毛发成活率平均为81.2%[60.4%(17.2/28.5)~87.6%(26.8/30.6)]。额颞发际线植发满意程度评价:患者为4.1~5.0分,平均4.5分;医生为4.3~4.9分,平均4.7分。颞下发际线植发满意程度评价分为2部分,发际线内切口评分患者为4.0~5.0分,平均4.4分;医生为4.2~4.9分,平均4.7分;颞下发际线边缘切口评分患者为2.8~4.7分,平均4.0分;医生为3.1~4.9分,平均4.2分。颞下发际线的瘢痕遮挡程度评价:患者为2.6~5.0分,平均3.7分;医生为3.1~5.0分,平均3.9分。结论应用毛发移植技术修复除皱术后的发际位置异常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由于颞下发际线的位置和瘢痕上毛发成活率较低,术后毛发遮挡瘢痕的效果一般,再次植发和改进除皱手术切口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 标签: 毛发 自体移植 整容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磁刺激线圈放置方式对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最短潜伏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北十堰市太和医院健康志愿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经颅磁刺激(TMS)治疗仪及肌电图仪进行检测。首先以左侧第一骨间背侧肌(FDI)皮质运动点为刺激靶点,分别调整"8"字型线圈放置方向[包括线圈手柄向后与Cz-外耳门连线垂直(PA)、手柄向前与Cz-外耳门连线垂直(AP)、手柄朝下与Cz-外耳门连线平行(LM)]及刺激强度,并确定各方向的静息运动阈值(rMT)基强度;随后分别按照PA、AP及LM方向放置TMS线圈,每20秒刺激1次,120%基强度,连续记录10 min MEP数据,最后对所测MEP数据进行组内重复测量信度分析。结果以PA、AP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MEP波幅明显高于以LM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MEP波幅(P<0.05);不同线圈放置方式对MEP潜伏期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以PA、LM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MEP波幅[ICC=0.747,95%可信区间(0.296~0.942)]及最短潜伏期[ICC=0.757,95%可信区间(0.325~0.945)]的组内重测信度优于以AP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数据。结论国产"8"字型磁刺激线圈放置方式对MEP波幅及潜伏期稳定性具有影响作用,建议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合的磁刺激线圈放置方式。

  • 标签: 磁刺激线圈 经颅磁刺激 刺激强度 运动诱发电位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牙弓后段不同位置的基骨宽度。方法选取安氏Ⅱ类、Ⅲ类患者各30例。使用3Shape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获得数字化模型。原始数字化模型作为对照组T0;利用3Shape软件模拟牙移动,使第一磨牙达到中性关系,获得数字化模型作为实验组(T1、T2、T3)。应用牙槽嵴中心宽度分析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数字化模型进行宽度测量。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Ⅱ类、Ⅲ类病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测量结果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但实验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磨牙矢状向移动量与上下颌牙槽基骨宽度不调改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安氏Ⅱ类为负性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3,安氏Ⅲ类为正性线性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38。结论磨牙不同矢状向位置的上下颌基骨宽度测量结果存在差异。

  • 标签: 错畸形 横向分析 牙槽嵴中心 数字化模型
  • 简介:内容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PPV)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探讨CPPV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例C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6、14、70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眼震特征、伴随的其他中枢眼动异常、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头部相对于重力变化时均表现出短暂的眩晕和诱发的眼震,但眼震的特点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眼震的典型特征。3例患者行复位治疗均无效,并且都伴有视眼动系统异常的体征或其他中枢系统症状。MRI、PET-CT、血生化结果证实了病因分别为慢性出血、炎症和副肿瘤小脑变性。3例患者虽病因不同但病变部位均涉及中枢速度存储机制(velocity storage mechanism,VSM)。结论VSM破坏,导致反馈性旋转信号修正通路受损,头位相对于重力发生变化时呈现CPPV的临床表现。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眼震电图描记术 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房深度对人工晶状体位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广州爱尔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19例(134眼)的临床资料。据术前前房深度,本组患者分成3组:浅前房组(A组),48例(55眼),前房深度<2.5 mm;正常前房深度组(B组),50例(52眼),前房深度2.5~3.0 mm;深前房组(C组),23例(27眼),前房深度>3.0 mm。术后随访1个月。分析各组术后前房深度变化、屈光度变化与术前前房深度之间的关系,术前IOL屈光度预留与术前前房深度间的关系。结果术后1周,A组前房深度加深了(1.77±0.62)mm;B组加深了(1.33±0.42)mm;C组加深了(1.34±0.50)mm。术后1周及1个月,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前房深度加深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屈光度变化A组呈远视漂移,B组及C组呈近视漂移。结论在超声乳化手术中,术前浅前房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的变化最大,随着时间延长,人工晶状体位置后移,表现远视漂移。浅前房时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选择应该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增加+0.50D~+0.75 D,正常深度前房及深前房可按常规选择。

  • 标签: 深度,前房 位置,晶状体,人工 手术,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核磁共振成像下儿童脊髓圆锥末端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腰骶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儿童,年龄1 d~15岁。以记数方式表示脊髓圆锥末端对应脊柱位置,将每一脊柱单元等分为上、中、下1/3,并分别用U、M、L表示,椎间盘作为一独立节段。将T12-U1/3记为0,T12-M1/3记为1,T12-L1/3记为2,T12-L1记为3,由上到下依次记数。将患儿分为不同年龄段:<1个月、1~5个月、6~11个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按照性别将患儿分为男性组(M组)和女性组(F组),比较2组脊髓圆锥末端位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儿231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09例,年龄为(4±4)岁。<1月、1~5月、6 ~11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患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对应记数分别为:7.3±2.0、7.3±2.3、6.4±1.8、6.5±2.6、5.4±2.2、5.5±1.8和5.0±1.8。M组和F组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个月、1~5个月、6~11个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儿童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对应记数分别为:7.3、7.3、6.4、6.5、5.4、5.5和5.0。

  • 标签: 儿童 脊髓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