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良性位置性眩晕误诊特征及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在我院或院外接受诊断且出现误诊的12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120例患者中,误诊情况后循环供血不足63例,颈椎病23例,原发性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8例,前庭神经炎6例,其他10例;确诊情况后半规管BPPV68例,前半规管BPPV26例,外半规管BPPV14例,混合型12例。结论良性位置性眩晕误诊与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之间有直接关系,对于此类患者要常规行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检查,医生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减少误诊出现。

  • 标签: 良性位置性眩晕 误诊 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护理对策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的增强护理,包括家庭护理干预、出院随访、头部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DR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护理后的HDRS和HA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護理中,采取系统、持续的护理对策,能够取得更有效的临床护理效果。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护理效果 汉密顿抑郁量表 汉密顿焦虑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老年白内障患者54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70例,观察组选择散光轴做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选择常规透明角膜切口,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后切口修复以及上皮修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周、4周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散光轴做切口的因矫正了或者部分矫正了角膜散光,术后视力较常规透明角膜切口恢复好。

  • 标签: 老年白内障 散光轴 超声乳化术
  • 简介:【摘要】目的 : 探讨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7 年 12 月~ 2019 年 05 月收治的 96 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传统一般护理措施 +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完成;就组间眩晕护理总有效率以及 HAMA 评分展开对比。 结果: 最终发现,护理前,实验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 HAMA 评分同比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P >0.05 );护理后,实验组 HAMA 评分低于比照组明显( P <0.05 )。 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于临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利于眩晕护理效果提升以及 HAMA 评分降低,最终促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疾病转归。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治疗的64例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实施耳穴压豆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5%、93.7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优越,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耳穴压豆 手法复位 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复位后再次复发的危险因素,以为后期临床研究做参考,尽量减少复发率,保证患者的健康。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试验法、对比法以及文献法等,针对我院的已经确诊并且进行复位治疗的8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进行随机电话随访,然后将出现复发现象患者的双温试验结果以及高血压病、失眠症等进行对比,随后在利用二值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以探寻导致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病、失眠和糖尿病是BPPV再次复发的危险因素,而颈椎病、高血脂症等与复发危险因素没有较大关联。结论导致BPPV患者成功复位后再次复发的因素与高血压、失眠症和糖尿病有关,可以作为依据供临床研究作为参考。

  • 标签: BPPV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采用改良Semont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采用Semont法进行复位治疗,评价本组患者治疗后1周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44例患者治疗1周后,治愈26例,占59.09%;有效15例,占34.09%;无效3例,占6.82%;总有效率为93.18%(41/44)。本组44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愈22例,占50.00%;有效15例,占34.09%;无效5例,占11.36%;总有效率为88.64%(39/44)。结论改良Semont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半规管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6例,分别对患者进行内耳磁共振水成像、颅核磁共振及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三种检查的诊断情况。结果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对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诊断阳性率为89.29%,颅核磁共振的诊断阳性率为53.57%,颞骨高分辨率CT的诊断阳性率为62.50%,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检查方式。结论内耳磁共振水成像能够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提供较为客观的诊断信息,诊断的准确率高,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内耳磁共振水成像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早期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6~2017.6期间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34例主观性BPPV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4例同期诊断为典型BPPV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将两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耐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X2=11.715、P=0.001),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5%(X2=6.673、P=0.01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患者耐受情况上,研究组患者耐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8.609、P=0.003),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典型性BPPV患者与主观性BPPV患者病理生理基础相同,早期手法复位治疗对主观性BPPV患者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患者耐受性,具备临床意义与运用价值。

  • 标签: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早期 手法复位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7d、14d实验组患者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14d实验组患者前庭症状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发生抗抑郁、抗焦虑作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能够使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鉴于临床应用。

  • 标签: 残余头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