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ICS)如ICU获得性虚弱、身体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等并发症对ICU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明显,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早期活动作为改善PICS的有效措施也受到医疗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国内外对于ICU患者早期活动相关的理论框架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通过综述ICU患者早期活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重症监护病房 重症患者 早期活动
  • 简介:摘要适量的身体活动与慢性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全面回顾了国内外身体活动的测评方法并对每种测评工具的适用范围、优势与局限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护理和护理研究中慢性病患者身体活动测评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身体活动 量表 评估 信度 效度
  • 简介:摘要活动抑制型谵妄(hypoactive delirium, HD)作为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一种重要亚型,占总体POD患者的50%,其死亡风险可能更高、预后更差。但目前此种类型谵妄不易识别,并且临床医师对其认识还不够全面,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文章系统介绍了POD的定义、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发病机制,进一步阐明了术后HD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评估、预防以及研究进展,希望能对防治此类谵妄有所帮助,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经济负担。

  • 标签: 术后谵妄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医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监测治疗仪器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普及以及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重症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关注到早期活动对患者后续康复的重要性。在安全的条件下,对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一项有效策略。目前,国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重症患者的早期活动并没有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早期活动的安全性、早期活动患者的获益、影响因素及应对方法等方面,总结重症患者早期活动的护理研究进展,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早期活动的正确认识,推进患者早期个体化活动的开展。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危重病人医疗 护理研究 早期 运动活动 干预 康复 预后
  • 简介:摘要基于胜任力的医学教育已取得长足进展并产生广泛影响,但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教学与评价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为了增强基于胜任力的医学教育在临床实践环境中的可操作性,将其切实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教学和评价中,置信专业活动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置信专业活动定义与应用基础、阐述了置信专业活动与胜任力和医学教育里程碑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置信专业活动的设置与评价,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置信专业活动的引入可以为我国的医学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 标签: 置信专业活动 胜任力 评价
  • 简介:摘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EB病毒DNA升高,组织或外周血中可见EB病毒感染证据。CAEBV病情进展可伴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淋巴瘤、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有望协助早期诊断,DNA测序可协助评估预后。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治愈CAEBV的唯一方案,单克隆抗体、输注EB病毒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剂的研究也为治疗提供新的选择。现就CAEBV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造血干细胞移植 抗体,单克隆 DNA测序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仍在不断上升,并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体育锻炼对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获益是不可否认的。然而,体力活动与房颤的发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房颤患者体力活动、心肺适能和心血管结局研究(HUNT研究)为较高体力活动和心肺适能对房颤患者预后的潜在获益提供了新的证据。未来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估不同强度体力活动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 标签: 心房颤动 体力活动 心血管疾病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0岁成年人身体活动水平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通过宁波市2015年具有人群代表性的成年人慢性病监测调查获得身体活动和人口特征基线数据,利用2015-2019年宁波市慢性病监测信息协同管理系统获得脑卒中发病数据,将数据库进行匹配形成队列。身体活动按照每周身体活动量(METs)分为低、中等和高强度身体活动。采用Cox回归分析计算不同身体活动分类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结果2015年基线调查共纳入3 353名研究对象,截至2019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50.28±2.54)个月,共发生脑卒中事件31人,累积发病率为242/10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BMI、是否高血压等因素后,身体活动强度越高,脑卒中发病风险越低,平均降低37.9%(HR=0.621,95%CI:0.393~0.983)。与低强度身体活动者相比,高强度身体活动者脑卒中发病风险降低了63.1%(HR=0.369,95%CI:0.139~0.976),而中等强度身体活动者与低强度身体活动者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712,95%CI:0.323~1.569)。结论身体活动强度越高,脑卒中发病风险越低,应加强社区支持性环境建设,提高人群身体活动水平。

  • 标签: 脑卒中 危险因素 身体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质管理活动圈对降低产科会阴侧切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中山市博爱医院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6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档案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品质管理活动圈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会阴裂伤程度及侧切率、产妇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的情况。结果实施品质管理活动圈的护理后,研究组产妇的会阴裂伤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产妇的会阴侧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品质管理活动圈应用于妇产科护理中,可显著降低产科会阴侧切率,改善产妇会阴部裂伤情况,降低产妇产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提高妇产科护理服务满意度。

  • 标签: 品质管理活动圈 降低 产科会阴侧切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对医院临床营养科膳食进行管理,以期提高患者对饮食认知度和医院膳食满意度、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各种膳食的掌握和了解,为医院整体医疗管理服务水平的改进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6月1至15日、2019年12月16至31日在本次品管圈活动前后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阳江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关于饮食认知度、医院膳食满意度进行调查,对医护人员关于医院各种膳食掌握了解程度进行调查,对活动无形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参与调查的住院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饮食认知度、对膳食满意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品管圈活动前后医护人员职称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前后医护人员对医院膳食认知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品管圈活动前后无形成果评价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明显提高患者对饮食认知度和医院膳食满意度,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膳食的掌握和了解,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改善医院管理起到积极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临床营养 医院膳食种类 饮食认知度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NOAB)患者膀胱储尿期大脑中枢控尿区域及其相关的功能连接。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就诊的NOAB患者。纳入标准:①存在明确的神经系统原发病(除外脑部疾病和脊髓发育异常),选择脊髓损伤(Asia评级C级)、能够随意排尿的患者,主诉为尿急、尿频、急迫性尿失禁等OAB症状;②记录3 d排尿日记,24 h排尿次数≥8次,残余尿量≤100 ml;③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排除标准:①有泌尿系肿瘤、结石、感染等疾病者;②不能进行MRI检查者;③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④留置导尿、膀胱造瘘者;⑤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扫描时,头部活动超过1.5 mm和1.5°。在受试者膀胱空虚时和强烈尿意时分别进行脑部rs-fMRI扫描,第1次扫描后饮水500~1 000 ml,两次扫描间隔时间为20~40 min。采用MATLAB、SPM8、DPABI等数据处理、图像分析软件,分析两种状态下患者大脑血液灌注差异。rs-fMRI扫描的主要观察数据包括:①大脑兴奋区域和抑制区域;②激活区域峰值点坐标X、Y、Z值;③激活区域体积;④区域的关系连接情况。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分析rs-fMRI扫描中有明显激活的功能区域,做为感兴趣区域(ROI)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FC)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NOAB患者20例,年龄(30.2±4.3)岁,均为右利手。第1次扫描前检查所有受试者的残余尿量均<10 ml,排尿感评分为0分。第2次扫描前测量膀胱容量为(203.7±41.8)m1,排尿感评分为(7.1±0.5)分。NOAB患者储尿期,大脑兴奋性激活区域为左侧眶部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抑制性激活区域为右侧中央前回。将此4个激活区域的峰值点做为ROI种子点进行全脑FC分析,发现控尿区域与额叶、顶叶、扣带回、颞叶、豆状核、岛叶、角回、海马旁回、中央前后回均存在相关性。结论NOAB患者的脑激活区域主要在右侧额叶,抑制区域在右侧中央前回。NOAB患者额叶、中央回的兴奋及抑制性连接均有增加,岛叶的兴奋及抑制性连接明显减少,海马旁回兴奋及抑制性连接有所减少。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大脑控制 膀胱过度活动症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储尿期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大脑内排便反射的控制区域是否存在功能性的活动异常。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同意参加本研究的10例HSCR患儿作为HSCR组,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3.30岁;同期无排便功能障碍的同年龄段的12例体表血管瘤患儿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08岁。两组患儿均先进行直肠肛门测压检查,并记录直肠静息压力水平,引起患儿出现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直肠内气囊充气量及相应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随后使用fMRI技术来观察HSCR组和对照组患儿在能够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刺激下,其大脑内激活区域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使用FSL(FMRIB Software Library,version 6.0.0)软件对所得的f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直肠静息压、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气囊注气容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体重、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时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直肠内初始感觉刺激下,两组患儿大脑内均未出现与直肠扩张刺激相关的活动区域。在急迫便意刺激下,正常组患儿大脑内主要有额上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和丘脑区域出现了激活;而在HSCR组患儿大脑内上述区域均未出现激活,仅枕叶、舌回及颞叶区域出现了少量激活。将正常组及HSCR组的结果进行对比,在急迫便意的感觉刺激下,正常组大脑内的脑岛、额下回、丘脑、小脑以及扣带回(前部)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HSCR组,而HSCR组大脑内的枕叶、颞下回、胼胝体、海马回以及海马旁回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正常组。结论HSCR组患儿的额下回、脑岛、小脑、丘脑以及前扣带回等区域可能在排便反射的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异常。

  • 标签: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先天性巨结肠 正常儿童 直肠扩张刺激 排便反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女性尿道形态和活动度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176例单纯SUI妇女和132例健康妇女,在压力咳嗽试验(CST)中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测量尿道漏斗、膀胱颈部下降距离(BND)、尿道旋转角和膀胱后角(RVA)评估膀胱颈部的形态和活动度,应用UMP软件测量从尿道内口到外口等距离分布的6个点的位移向量(向量1~6)评估尿道节段性活动度。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应用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参数与SUI的关系。结果SUI组尿道漏斗发生率明显增加(27.8%对3.0%)、BND[(25.2±7.4)mm对(21.5±8.6)mm]、RVA[(171.5±26.3)°对(159.4±26.6)°]以及向量1~6[(2.97±0.89)、(2.93±0.75)、(2.67±0.67)、(2.34±0.66)、(2.27±0.67)、(2.36±0.69)对(2.59±1.03)、(2.54±0.83)、(2.27±0.64)、(1.99±0.50)、(1.94±0.49)、(2.05±0.53)]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道漏斗、向量3和向量4预测SUI的OR值分别为10.06(95%CI=4.18~24.20)、2.71(95%CI=1.81~4.05)和3.21(95%CI=2.01~5.14)。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可以实时评估CST中膀胱颈部和尿道的形态特征和活动度。尿道漏斗及中段尿道高活动度是可用于预测SUI的超声参数。

  • 标签: 超声检查,经会阴 压力性尿失禁 尿道活动度 尿道漏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初发SLE住院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仁济医院南院区风湿科住院的病程<1个月的初发SLE患者194例。按照随访1年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51例)和未感染组(143例)。按数据分布类型选用相应的统计方法:t检验和χ2检验;多元分析采用Cox回归方法和Log-rank生存分析。结果194例初发SLE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间,死亡21例占11%,发生感染51例占26%。在51例感染中,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肺部(34例占67%)、中枢神经系统(9例占18%)及血流(9例占18%)。在42例病原学明确的病例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细菌(19例占45%),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真菌(18例占43%)及分枝杆菌(7例占17%)。根据感染发生时间分析,75%(38/51)的感染发生在SLE诊断后的前3个月,且这一群体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39%,15/38)和(2%,3/143),χ2=42.59,P<0.01]。对比初发SLE 3个月内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基线期数据提示,2组在年龄(≥40岁)、SLEDAI积分(>10分)、SLE国际临床协作组/ACR SLE损伤指数(SDI)积分(≥1分)、心包积液、LN、胃肠道血管炎、糖尿病、淋巴细胞计数下降(<0.8×109/L)、血小板计数下降(<100×109/L)、血清肌酐升高(>104 mmol/L)及球蛋白下降(<20 g/L)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Cox多因素回归提示合并LN、胃肠道血管炎及淋巴细胞计数<0.8×109/L为初发SLE 3个月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初发SLE患者中,低淋巴细胞血症、合并狼疮肾炎及胃肠道血管炎是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熟悉上述危险因素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恰当地干预,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评估正常已育女性尿道活动度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对尿道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就诊于全国37家三甲医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女性,所有受检者均进行了规范化的经会阴超声检查并测量尿道旋转角(urethral rotation angle,URA)、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bladder neck position at maximum Valsalva maneuver,BNP-V)及膀胱颈移动度(bladder neck descent,BND)。采用问卷的形式采集受检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既往史、孕产史以及尿失禁相关病史等基本信息。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年龄、BMI、分娩方式及分娩次数对正常已育女性尿道活动度的影响,据此对入组的女性进行分组,同时给出相应的URA、BNP-V及BND数据分布范围。结果与BMI正常且既往无阴道分娩史的已育女性相比,超重和(或)既往有阴道分娩史的女性,其URA及BND更大(P<0.05)。URA及BND在不同剖宫产次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阴道分娩次数的增加,URA及BND随之增大(P<0.05)。结论BMI和阴道分娩是影响正常已育女性尿道活动度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BMI的增加及阴道分娩次数的增加,尿道活动度也随之增大。

  • 标签: 超声检查,经会阴 盆底 尿道活动度 体质指数 阴道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索利那新联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8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口服索利那新5 mg/d联合间歇导尿治疗,记录服药前、服药后1个月排尿日记、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并记录相关不良事件。结果48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中,37例患者完成此项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5.6岁。治疗前患者每次导尿量、每天漏尿量、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202.97±74.344)ml、(736.49±266.835)ml、(39.46±13.852)分,治疗1个月后分别为(273.65±83.355)ml、(497.30±265.347)ml、(52.11±16.84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7例患者中,有2例(5.4%)患者出现口干,3例(8.1%)患者便秘症状较前加重,但均可以忍受,无患者出现眼干、视物模糊。结论索利那新联合间歇导尿能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安全有效,可以增加每次导尿的导尿量,减少漏尿量,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但患者均可忍受。

  • 标签: 逼尿肌过度活动 索利那新 脊髓损伤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成年男性吸烟和身体活动不足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关联。方法基于2017年南京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在南京市12个区按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1 098名年龄≥18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前12个月的吸烟、身体活动情况和慢性病相关指标信息。结果在29 848名成年男性有效样本中,从不吸烟者、现在吸烟者和已戒烟者比例分别为59.6%、37.2%和3.2%,身体活动量<600代谢当量(MET)-min/周(身体活动不足者)和身体活动≥600 MET-min/周(非身体活动不足者)比例分别为18.8%和81.2%。从不吸烟者、现在吸烟者和已戒烟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4.7%、34.0%和43.8%,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8.8%、12.3%和16.5%,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6.8%、36.1%和41.9%;身体活动不足者和非身体活动不足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3%、30.9%,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9.9%、12.3%,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9.7%、3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成年男性中现在吸烟者的高血压(OR=1.164,95%CI:1.086~1.248)、糖尿病(OR=1.324,95%CI:1.207~1.452)、血脂异常(OR=1.291,95%CI:1.216~1.371)患病风险高于从不吸烟者。身体活动不足者高血压(OR=1.452,95%CI:1.331~1.583)、糖尿病(OR=1.170,95%CI:1.041~1.315)、血脂异常(OR=1.245,95%CI:1.158~1.338)患病风险高于非身体活动不足者。以从不吸烟且非身体活动不足者为参照,现在吸烟且身体活动不足者有最高的高血压(OR=1.749,95%CI:1.550~1.974)、糖尿病(OR=1.363,95%CI:1.165~1.595)、血脂异常(OR=1.614,95%CI:1.461~1.782)患病风险。结论吸烟和身体活动不足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现在吸烟且身体活动不足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加大。

  • 标签: 吸烟 运动活动 高血压 糖尿病 血脂异常
  • 简介:摘要晚清以来普陀山的佛医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特点。清末法雨寺创办“化育堂”中医馆,为僧俗服务,僧医心禅的著作《一得集》流传广泛;民国时期,寺庙创办医院,开设药店,遇疫情灾情开展慈善救济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佛医活动曾一度停顿,寺庙场馆被用于医院疗养院,20世纪80年代,随着佛教组织的恢复,佛医活动也逐渐恢复,并有很大的发展,佛教协会募集资金创办医院,参与疫情灾情的救助工作。

  • 标签: 普陀山 佛医文化 《一得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能量CT小肠造影(DECTE)扫描技术评估克罗恩病(CD)活动度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9例CD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影像学资料,均行DECTE扫描。以临床应用的CD活动指数(CDAI)将患者分为活动组和缓解组,其中活动组(CDAI≥150)18例,共36个肠段;缓解组(CDAI<150)11例,共20个肠段。分析虚拟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K及碘含量,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DECTE对CD活动度的诊断价值。结果活动组肠壁的虚拟单能量CT值(除门脉期90、100 keV的虚拟单能量CT值外)、能谱曲线斜率K及碘含量均高于缓解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对活动期诊断价值高于缓解期(AUC均>0.5)。虚拟单能量CT值在动脉期60 keV时AUC最大(0.924),诊断CD肠段处于活动期的特异度较高(95%),但敏感度稍差(75%)。能谱曲线斜率K在门脉期时AUC最大(0.731),诊断CD肠段处于活动期的特异度较高(85%),但敏感度较低(58.3%)。碘含量在动脉期AUC最大(0.885),诊断CD肠段处于活动期的特异度高(100%),而敏感度稍差(61.1%)。结论DECTE扫描的虚拟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K及碘含量在评估CD活动期方面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和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为临床精确诊断CD活动度提供参考。

  • 标签: 克罗恩病 计算机断层扫描 双能量CT 虚拟单能量图像 能谱曲线斜率 碘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