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短时隔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序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9年1月丽水市中心医院117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ACE和RFA治疗,根据TACE治疗后行RFA治疗的时间间隔的长短,分为短时间隔组(间隔时间≤7 d,61例)和长时间间隔组(间隔时间>7 d,56例),观察其疗效。采用Wilcoxon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生存(OS)时间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和生存率,Cox多因素分析TACE-RFA序贯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的危险因素,χ²检验比较2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短时间隔组的有效率(72.1%,43/61)高于长时间间隔组(41.1%,2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P=0.01)。短时间隔组患者的中位PFS时间(14.9个月)长于长时间间隔组(9.1个月),2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90,P=0.01);短时间隔组的中位OS时间(34.7个月)长于长时间间隔组(20.3个月),2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60,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风险比(HR)=2.42,P<0.01]、肝硬化(HR=2.04,P<0.01)、时间间隔(HR=0.44,P<0.01)、谷草转氨酶(HR=1.71,P=0.03)是中晚期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隔TACE-RFA序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方案,可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癌,肝细胞 化学栓塞,治疗性 导管消融术 短时间间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短时、重复压迫术(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疼痛科住院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0例,年龄≥18岁,性别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穿刺微球囊单次压迫术治疗组(OPMC组)与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短时三次压迫治疗组(TPMC组),各组10例。OPMC组在PMC治疗过程中,球囊采用单次压迫三叉神经,压迫时间3 min;而TPMC组在PMC治疗过程中球囊三次压迫三叉神经,每次压迫时间60 s。采用简化麦吉尔评分(SF-MPQ)、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在术前及治疗后3 d、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进行疗效对比;采用巴罗神经研究所面部麻木评分(BNI)对两组患者术后的面部感觉障碍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F-MPQ、VAS及PSQI评分均降低(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后3 d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BNI评分逐渐降低(P均<0.05),而TPMC组患者在治疗后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BNI评分均明显低于OPMC组(P均<0.05)。所有患者面部感觉障碍均在术后1年内逐步恢复或耐受。结论DSA引导下PMC两种压迫方法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短时、重复压迫法面部麻木较轻。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节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短时消毒对母乳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早产儿母亲的新鲜母乳。将同一份母乳分为3份,按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未消毒组、巴氏消毒(62.5 ℃ 30 min)组和短时消毒[(62.5±0.5) ℃ 5 s]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乳清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乳铁蛋白(lactoferrin,LTF)、溶菌酶(lysozyme,LZM)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的含量;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母乳中存活免疫细胞(白细胞、单核细胞、T细胞、B细胞)的数量及其百分比。应用弗里德曼双向秩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Bonferroni校正、配对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53位母亲的新鲜母乳共87份。(1)未消毒组sIgA、LTF、LZM的含量均高于短时消毒组[0.42 mg/ml(0.33~0.65 mg/ml)与0.40 mg/ml(0.28~0.62 mg/ml),(3.57±1.06)与(3.53±1.11) mg/ml,128.60 µg/ml(77.18~203.00 µg/ml)与121.70 µg/ml(68.66~188.20 µg/ml)],而短时消毒组又高于巴氏消毒组[0.25 mg/ml(0.17~0.37 mg/ml)、(0.85±0.58) mg/ml和83.40 µg/ml(47.40~151.40 µg/ml)](P值均<0.05)。巴氏消毒组sIgA、LTF、LZM的保有率均低于短时消毒组[55.87%(46.01%~71.41%)与96.93%(83.03%~115.90%);21.72%(12.54%~29.42%)与97.88%(88.98%~104.30%);69.26%(49.42%~89.08%)与93.80%(74.85%~110.20%);P值均<0.05]。3组IGFBP-3含量和保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巴氏消毒组存活白细胞、单核细胞、T细胞和B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未消毒组[185.50个(87.00~356.50个)与1 271.00个(540.50~2 283.00个);12.00个(6.00~16.75个)与266.00个(137.30~518.80个);1.00个(0.00~2.00个)与47.50个(28.50~116.00个);1.00个(0.00~1.75个)与21.00个(10.00~41.50个);P值均<0.05];巴氏消毒组存活白细胞占全部白细胞百分比,以及存活单核细胞、T细胞和B细胞占存活白细胞的百分比也明显低于未消毒组[24.80%(16.00%~36.80%)与74.20%(63.55%~86.45%),5.91%(4.09%~8.77%)与21.90%(17.40%~29.30%);0.31%(0.00%~1.31%)与4.00%(2.69%~6.43%);0.30%(0.00%~0.86%)与1.27%(0.57%~2.85%);P值均<0.05]。短时消毒组与未消毒组相比,也呈现类似趋势(P值均<0.05)。但短时消毒组母乳存活白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及其分别占全部白细胞和存活白细胞的百分比[白细胞:279.50个(116.80~548.50个),32.20%(20.70%~45.75%);单核细胞:32.00个(21.00~83.75个),15.60%(11.10%~19.15%)]明显高于巴氏消毒组(P值均>0.05)。(3)不论采用巴氏消毒还是短时消毒,母乳中存活的单核细胞、T细胞以及B细胞占相应亚群的百分比均低于未消毒组[2.94%(1.33%~7.14%)、9.72%(5.77%~16.00%)与52.60%(31.35%~68.75%);0.00%(0.00%~1.61%)、0.49%(0.00%~2.53%)与28.10%(10.55%~57.00%);0.00%(0.00%~0.83%)、0.24%(0.00%~2.47%)与13.80%(3.27%~41.00%);P值均<0.05],短时消毒组仅存活单核细胞所占百分比高于巴氏消毒组。结论短时消毒相较于巴氏消毒能够更好地保留母乳中的sIgA、LTF和LZM,同时可以较好地保留单核细胞的活性。

  • 标签: 消毒 时间因素 巴氏消毒法 乳,人 免疫球蛋白A,分泌 乳铁蛋白 胞壁质酶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 简介:摘要本文从地面气象要素演变、天气成因分析、物理量分析、特殊地理环境作用、卫星云图和雷达特征对2017年6月23日普格县局地短时强降水及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是在高空冷槽配合西南急流暖湿气流共同形成的,整个过程冷空气活动非常活跃。普格站气象要素演变对降水开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西南涡和暖湿气流的建立,提供充沛的水汽;低层正涡度增大,辐合加强,有利于深厚上升运动;层结不稳定,降水效率高,雨强大;云图表现为斜压叶状云系;雷达为多单体涡带状;喇叭口地形作用。

  • 标签: 强降水 影响系统 物理量分析 卫星云团 雷达 地形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传统标准功率射频消融术存在手术时间长、传导恢复率高等缺点。高功率短时程射频消融通过增加阻抗热损伤,减少传导热损伤,同常规功率相比,形成的损伤更宽且略浅,其在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损伤连续性的同时,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已有多项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初步验证了其应用于心房颤动环肺静脉隔离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高功率短时程 射频消融 肺静脉隔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搭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网络,在两个公开的大脑MRI图像数据集上实现高准确率的MRI脑肿瘤的四分类。材料与方法提出一种多尺度残差网络的MRI脑肿瘤分类模型,实现脑肿瘤的四分类任务。模型包括多尺度输入、改进残差、下采样和双通道池化共四个模块。将Kaggle中正常人和Figshare中肿瘤患者的脑部MRI图像进行数据集组合,对提出的模型进行训练和性能评估,优化网络超参数,提高分类准确率。结果在352张MRI图像上测试模型,仅使用多尺度输入模块时,得到平均分类准确率为96.59%。添加下采样模块后,准确率达到98.58%。对比最大池化、均值池化和双通道池化,准确率分别为96.02%、97.16%、98.58%。多尺度残差网络对脑肿瘤具有很好的分类效果,对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和正常无肿瘤图像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9.14%、99.14%、99.42%和99.42%。结论MRI是一种典型的检查脑肿瘤的医学成像方法,但放射科专家手工对脑肿瘤进行准确分类极具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提出的多尺度残差网络能为脑肿瘤自动分类提供有效的方法,且该网络提高了MRI脑肿瘤分类的准确率,很好地解决了梯度消失问题,提升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 标签: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磁共振成像 脑肿瘤分类 多尺度残差网络 下采样 双通道池化 卷积神经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GiC STIR序列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骨髓水肿(BM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确诊的AS患者22例。对所有患者均行骶髂关节MR常规序列和MAGiC序列扫描。在斜冠状面图像上将每个骶髂关节分为4个区域。两名从事骨肌影像诊断的高、中年资医师(医师1、医师2)采用Hermann-Braun评分系统分别独立对T2WI脂肪抑制(FS)序列和MAGiC 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图像进行BME评分,并统计两个序列检出BME的区域个数,意见不同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医师2于两周后对MAGiC STIR序列图像再次进行BME评分。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MAGiC STIR序列BME评分医师内和医师间的一致性以及MAGiC STIR序列检出BME区域个数的医师间一致性;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个序列BME评分的差异。采用χ²检验比较两个序列检出BME区域个数的差异。以T2WI FS序列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MAGiC STIR序列诊断BME的ROC曲线下面积和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9例AS患者,共计38个骶髂关节,划分为152个区域。MAGiC STIR序列医师间及医师内BME评分的一致性好(ICC=0.936,95%CI 0.912~0.953,P<0.001;ICC=0.910,95%CI 0.878~0.934,P<0.001);两组序列BME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32,P=0.002)。MAGiC STIR序列检出BME区域个数的医师间一致性好(ICC=0.876,95%CI 0.833~0.909,P<0.001);两个序列检出BME区域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44,P=0.622)。MAGiC STIR序列诊断BME的曲线下面积为0.920(P<0.001),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0%、95.1%、89.1%和91.5%。结论MAGiC STIR序列可用于评估AS患者骶髂关节炎BME,且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

  • 标签: 骨髓 水肿 骶髂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MAGiC序列
  • 简介:摘要肺静脉隔离的目标是形成透壁、连续和永久的心房肌损伤。目前多数术者常采用较低的消融功率(20~35 W)和较长的消融时间(20~30 s),其肺静脉电位恢复传导率较高,肺静脉毗邻组织损伤也时有发生,且手术和消融时间较长。近年来,高功率短时程消融策略开始应用于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可以增加消融线透壁性和连续性,减少消融时间,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疗效有待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研究证实。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高功率 短时程
  • 简介:摘要导管消融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价值日益凸显,但总体疗效仍不尽如人意,高功率短时程(HPSD)消融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策略,消融功率高,损伤灶浅而宽大,有助于提升肺静脉隔离的成功率;消融时间短,手术效率高并减少卒中发生,减轻心脏负荷。然而,高功率消融操作窗口窄,参数的细微变化即可影响损伤灶形成。本文以HPSD消融为中心,系统阐述HPSD消融的理论及其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经验与困惑,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 标签: 高功率 短时程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前关于航母火灾发生后烧伤伤员特点及相关救治方面的研究很少,航母火灾中如何高效实施烧伤急救成为卫勤救治的关键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外军航母火灾发生原因,研究发现大批量烧伤伤员有批量烧伤、吸入性损伤高发、早期处理不及时及并发症多等特点,提出有效的救治策略:脱离现场、检伤分类、紧急救治与伤员及时后送。其中,航母火灾伤员的紧急救治包括心肺复苏、早期补液、创面处理和吸入性损伤的积极诊断和早期预防性插管。

  • 标签: 航母 火灾 批量烧伤 紧急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对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由两名研究人员计算机检索1982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19日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CNKI)、VIP、万方医学网、Sinomed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估纳入研究文献质量。文献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12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共9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脉冲射频及神经阻滞比较,3个月内短时程脊髓电刺激的临床疗效未见明显差异,3个月后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效果。镇痛效果:3个月[MD=-1.02,95%CI (-1.92,-0.11),P=0.03];6个月[MD=-0.93,95%CI (-1.30,0.56),P<0.001];睡眠改善:3个月[MD=-1.98,95%CI (-2.40,-1.56),P<0.001]。与药物治疗比较,1个月内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镇痛效果:1 d [MD=-1.50,95%CI (-1.93,-1.07),P<0.001];3 d [MD=-0.77,95%CI (-3.06,-0.71),P=0.002];1周[MD=-1.85,95%CI (-2.21,-1.49),P<0.001];2周[MD=-1.60,95%CI (-2.09,-1.11),P<0.001];1个月[MD=-1.30,95%CI (-1.79,-0.81),P<0.001];睡眠改善:1 d [MD=-1.30,95%CI (-2.02,-10.58),P<0.001];1周[MD=-2.09,95%CI (-2.97,-1.22),P<0.001];2周[MD=-2.45,95%CI (-4.11,-0.78),P=0.004];1个月[MD=-1.40,95%CI (-2.03,-0.77),P<0.001]。结论与脉冲射频、神经阻滞及药物治疗比较,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可减轻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患者疼痛并改善睡眠质量;与脉冲射频及神经阻滞比较,远期效果更好。

  • 标签: 电刺激 脊髓 短时程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CS)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收治的病程在3个月内的急性、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短时程SCS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30天及第90天时药量变化情况、疼痛与睡眠变化情况,以及后遗症和并发症。结果(1)术后第30天,超过50%的患者停止用药。术后第90天,75.2%(82例)的患者停药;24.8%(27例)的患者仍有疼痛发作,需继续服用药物,但药量较前减少。(2)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术后第7天开始与术前评分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术后第90天,24.8%(27例)的患者发展成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VAS评分4~6分,未影响日常生活及睡眠。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短时程SCS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有效降低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转化的几率。

  • 标签: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脊髓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音素和词汇水平上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错误辅音的特点,探讨与短时记忆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6例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进行音素水平和词汇水平的辅音发音评估,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其中12例患儿作为发育性语音障碍组,另选1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分别对2组儿童进行短时记忆评估。观察音素水平和词汇水平两种水平上36例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辅音发音的错误类型和错误率,分析不同发音水平与短时记忆的相关性。结果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在音素水平和词汇水平不同发音部位(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根音、舌面音)辅音的发音错误个数不同,其中舌尖中音、舌尖后音和舌根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音素水平和词汇水平两种发音水平上患儿不同发音部位的错误率亦不相同,在音素水平上,替代性错误较高的是舌尖前音(42.86%)和舌尖中音(32.14%),歪曲性错误较高的是舌尖后音(14.29 %),省略性的错误率均较低,未习得率较高的是舌面音(9.52%);在词汇水平上,替代性错误较高的是舌尖前音(71.43%)和舌尖后音(64.29%),歪曲性错误较高的是舌尖前音(19.05%)和舌面音(30.95%),省略性错误较高的是舌尖中音(16.07%),未习得率较高的是舌尖后音(5.36%);其中舌尖前音、舌尖后音的替代率以及舌尖中音的省略率在音素水平和词汇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性语音障碍组儿童的短时记忆广度和工作记忆广度分值均低于健康组,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2组儿童的短时记忆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8,P=0.044),工作记忆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59,P=0.576)。2组儿童的发音水平与短时记忆广度呈中度相关(r=0.523,P<0.05),与工作记忆广度无明显相关性(r=0.264,P>0.05)。结论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在词汇水平的辅音发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和舌根音)错误高于音素水平,以舌尖前音、舌尖后音的替代性错误和舌尖中音的省略性错误为主,可能与短时记忆广度有关。

  • 标签: 语音障碍 辅音 错误模式 短时记忆
  • 简介:摘要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是临床较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之一。而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内的房速应用传统的射频消融模式存在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方面问题。高功率短时程放电消融模式是近两年由国外学者首先提出的一种新的射频消融方式和理论,主要用于心房颤动或某些特殊部位室性早搏的消融。本文报道1例应用高功率短时程射频消融心中静脉起源的房速的初步经验。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房性心动过速 心中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控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各部位的通过时间及影响因素,探索磁控胶囊内镜胃排空延迟的最佳干预时间。方法采集接受食管、胃和小肠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诊断结论、总检查时间、食管通过时间、胃通过时间、小肠通过时间、检查结束时是否排出体外。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磁控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各段通过时间的影响因素及最佳干预时间。结果2015年11月—2018年9月共7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非梗阻性小肠滞留发生率为7.69%(6/78)。磁控胶囊在女性较男性患者食管中位通过时间(1.867 min比0.350 min,P=0.012)、胃中位通过时间(1.584 h比1.045 h,P=0.049),均显著延长;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食管通过时间和小肠通过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其他年龄组相比,≥60岁患者的小肠通过时间显著延长。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通过时间>3 h的患者发生磁控胶囊内镜在小肠非梗阻性滞留的危险性是胃通过时间<1.5 h患者的8.70倍,其他时间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老年患者的磁控胶囊内镜消化道通过时间延长;对磁控胶囊内镜胃通过时间>3 h的患者,需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小肠非梗阻性滞留的风险。

  • 标签: 胶囊内窥镜 胃排空延迟 干预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法的大尺度脑网络研究对首发未治疗成人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静息态脑网络(resting state networks,RSNs)内及网络间功能连接变化的价值。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选取MDD患者23例(MDD组)及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healthy control,HC)30例(HC组),两组均进行静息态脑功能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检查,MDD组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评估。采用ICA法对rs-fMRI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意义的RSNs。采用SPM-12、Gift软件比较MDD组与HC组RSNs内及网络间内在功能连接强度的差异,采用IBM SPSS statistic 25.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MDD组RSNs内及网络间功能连接强度与HAMD-17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HC组相比,MDD组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MNI:x,y,z=-6,54,25)内在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强;左侧角回(angular gyrus,AG)(MNI:x,y,z=-48,-66,21)、左侧楔前叶(precuneus,PCu)(MNI:x,y,z=-6,-63,33)、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MNI:x,y,z=-36,12,51)及右侧前脑岛(anterior insula,AI)(MNI:x,y,z=36,21,0)内在功能连接强度均显著减弱;MDD组后默认网络(posterior default mode network,pDMN)与前默认网络(anterior default mode network,aDMN)间功能连接强度较HC组显著减弱(t=-2.206,P=0.032),pDMN与左额顶网络(left frontal parietal network,lFPN)间功能连接强度较HC组显著增强(t=2.318,P=0.025)。MDD组mPFC内在功能连接强度、pDMN-lFPN间功能连接强度与HAMD-17评分均呈正相关(r=0.524,P=0.010;r=0.441,P=0.035)。结论基于ICA法的大尺度脑网络研究能够发现首发未治疗成人MDD患者RSNs内及网络间功能连接异常,有望为临床MDD的诊治提供客观的影像学标记。

  • 标签: 重性抑郁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独立成分分析 大尺度脑网络 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随着生物医学和分子影像的飞速发展,融合光、声、电、磁、放射性核素等多种模态和跨越分子、细胞、组织和活体动物等多个尺度的多模态跨尺度医学成像逐渐成为生物医学成像的研究热潮,多功能造影剂随之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是一种能够将长波长的低能光子转化成为短波长的高能光子的荧光纳米材料,其为多模态造影剂的研发提供了新平台,在多模态医学成像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文对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多模态跨尺度医学成像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纳米粒 稀土元素 发光 多模态成像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相变氟碳纳米材料的研究机制并评估其增效微波消融(MWA)疗效的作用。方法制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外壳,配比全氟化碳(PFC)为核心的相变纳米液滴(PTN),探究一种基于热致相变的相变机制——微波致液滴汽化(MWDV)。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仪、体外溶血实验及CCK-8实验监测PTN的基本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构建体外凝胶孔洞模型监测PTN的相变;通过活死荧光实验、流式分析及细胞活性实验评估MWDV介导后相变PTN增效微波消融疗效的作用。结果当全氟戊烷和全氟己烷按3∶2配比构成全氟化碳核心时,PTN的相变温度恰为微波消融的边界温度(60 ℃)。进一步体外和细胞实验发现,该配比PTN不仅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而且能够在MWDV介导下发生相变,增强二维超声成像和提高微波消融疗效。结论MWDV可以作为氟碳纳米材料的一种相变机制,其为肿瘤消融治疗提供了新的增效策略。

  • 标签: 微波消融 全氟化碳 液滴汽化 纳米液滴